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刍议
2014-08-08田忠福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2)02—061—04
[内容提要]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的目的是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
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
民族分裂已经成为国际公害,他们到处制造恐怖活动,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破坏独立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警惕,没有对民族分裂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稳定与发展。这些年来,我们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强化各项治本措施,确保了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活动的新情况、新动向,必须充分地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进一步强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肩负起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要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主动进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方针,牢牢把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就是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就是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各族人民是民族团结的主体,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力量,只要我们把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民族团结工作中去,把工作做及时、做深入、做细致,做到各族群众的心坎里,就能最大限度地孤立分裂势力。
新疆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语言、多文字、多生活习俗的区域,加强民族团结更为重要,它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自治区党委提出,在新疆没有与民族团结工作无关的工作,没有与民族团结无关的部门。多年来,自治区党委大力倡导“人人都要有民族团结思想,人人都讲民族团结,人人都懂民族政策,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从1982年开始,新疆就率先开展了群众性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截至2010年,自治区共计召开了6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在自治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表彰了一批民族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1983年,全疆率先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迄今已坚持了31年,取得了突出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至今,新疆把每年的五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常住不懈。为了使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各族青少年的心中,新疆从小学至大学的课本里均设置了民族团结和民族知识的教育内容。现在从领导干部到一般干部,从工人到农民,从爱国宗教人士到信教群众对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内涵越来越掌握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蔚然成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方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新疆为例,2002年新疆生产总值1 612.65亿元,2003年1 886.35亿元,2004年2 209.09亿元,2005年2 604.14亿元,2006年3 045.26亿元,2007年3 523.16亿元,2008年4 183.21亿元,2009年4 277.05亿元,2010年5 437.47亿元,2011年6 500亿元,2012年7 500亿元。
(二)政治方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边疆稳定、边防巩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新疆来说更有利于努力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文化方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对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仍要坚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和正确处理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要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发展创新的目的是本民族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让其走入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十八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引导民族进步,提高各民族群众综合素质的需要。
(四)社会方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认识的几个问题
(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对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学习教育,不是对哪一个民族干部群众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国情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了解,对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丰富内涵的了解。可是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对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方法不当,就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对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讲得多,对汉族干部群众讲得少。这种宣传教育方法,与今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点不断增多的情况很不协调。胡锦涛同志讲,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我们要树立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是全社会各民族的共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仅要讲大道理,更要注重方法创新。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一项基本政策。民族团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指出,民族团结是国家长久治安、兴旺发达的保证,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使民族团结成为民族关系的常态,团结进步成为各民族发展的理念。但不能千篇一律讲大话、讲空话、讲套话,工作方法要有所创新,要讲真话、道实情、办实事、有实招、求实效,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直面身边群众,探索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现实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各族人民群众的愿望。
(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能回避或人为淡化民族意识。现在社会上有部分人提出,民族团结教育仅仅融入到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就行了,对整个社会应该少讲或不讲为好,他们担心民族团结讲的太多,会增强民族意识,这样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效果。还有人提出,当今出现的一些民族问题就是民族意识增长引起的,提出要淡化民族意识。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还将长期存在,民族意识又是民族客观社会存在的反映,有民族就有民族意识,而民族意识也会长期存在,只要民族没有消亡民族意识就不会消亡,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存在民族意识。计划经济时期,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不明显,人们的民族意识比较淡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各民族的民族意识都在增长,我们绝不能用少讲民族团结教育来回避民族意识,也不能人为淡化56个民族对自身民族的民族认同。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都关心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关心自己民族的未来命运,希望自己民族繁荣发达,这是很正常的状态。但是,如果缺乏中华民族的认同,鼓动狭隘的民族主义,就容易造成一种分散倾向,也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搞民族分裂。因此,关键是把握好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有一位少数民族公民说,我渴望见到有一天也有我们民族的科学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我们这个民族里出现一位像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像季羡林这样的国学大师,向莫言这样的大作家。这种民族意识不管从政治层面还是从文化层面上讲,属于中华民族认同下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没有必要淡化。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认同下的民族意识,批评淡化缺乏中华民族认同、不求进步、不求发展,狭隘错误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是中性的,民族意识的淡化是一个漫长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各民族共性,而日渐增多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虽然各民族共性因素不断增多,各民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共同管理国家、社会和本民族内部事物,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政治上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有利于共同团结奋斗,经济上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有利于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性因素不断增多,不等于是民族的融合,我们依然生活在有着民族差异的社会之中。语言方面,我国不少于100种语言,按语系分类,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印欧、南岛、南亚5个语系,还存在各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节庆、丧葬、婚姻、礼仪、禁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要立足国情,正视差异、尊重差异、求同存异,没有必要担心,一讲民族差异就会增长民族意识,给社会带来负面的效益,从而放弃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我们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汪 洋
收稿日期: 2013-11-21
作者简介:田忠福,男,新疆社会主义学院统战教研室教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