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机理分析及管理对策

2014-08-08梁芷铭周玫宁朝波

现代情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机理分析网络信息

梁芷铭+周玫+宁朝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交往理论视域下政务微博话语权研究”(项目编号:13XGL008),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网络时代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微博为中心的多维考察”(项目编号:DSBD13YB044)。

作者简介:梁芷铭(1981-),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政府行为与政策分析、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理论探索·

〔摘要〕网络信息资源表现出一定的生命特征,突出表现为信息唤醒效应。本文从“价值、渠道、需求”三方面阐述了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形成条件,并重点对网络信息唤醒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性总结归纳,提出触发网络信息唤醒的相关对策,以期对网络信息的组织和存储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唤醒;机理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4.001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4-0003-04

The Mechanism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n

Web Information Awakening EffectLiang Zhiming1Zhou Mei2Ning Chaobo3

(1.Law and Public Management College,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99,China;

2.Literature and News Media College,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99,China;

3.CPC Propaganda Department,Qinzhou University,Qinzhou 535099,China)

〔Abstract〕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ow some life characteristics,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s information awakening effect.The paper elaborated on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Web information awakening effect from the three aspects“value,demand and channel”,based on which,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causing web information awakening effect,then brought forth some relevant measures to trigger the awakening of Web information,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storage.

〔Keywords〕web information;information awakening;mechanism analysis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总量的高速增长和快速更新,一方面使得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信息老化速度加快、用户获取所需信息困难增大以及大量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这给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利用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网络信息资源表现出一定的生命特征:互联网环境中每天都有大量新的信息加入,同时也有大量的信息失去效用而淡出公众视野;有的信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始终能够得到获得大量关注,而有的信息产生之后很快就不再受人重视;有的信息一产生就迅速得到关注,而有的信息产生很久之后才引起用户的注意——对于这样一种网络信息的沉睡和唤醒现象,称之为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网络信息进入衰退期并不意味着该信息生命周期的完结,在一些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刺激下,也有可能被唤醒,信息的沉睡和唤醒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利用模式,然而不管是学术信息抑或是社会信息等,这一现象都是现实存在的[1]。本文基于信息生命周期视角,重点针对网络信息唤醒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充分挖掘网络信息价值、触发网络沉睡信息得以唤醒的相关对策,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供合理化建议。

1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定义及模型描述

如果网络信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很低的平均利用水平,而从某一时刻开始,因为受到某种原因的触发,在短时间内突然引致了大量的关注,这种现象就叫作“信息唤醒”。前一阶段信息利用水平低下,称其为“沉睡”,后一阶段信息利用水平骤增,称其为“唤醒”。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与自由性,使得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呈现出分布的差异性,由于网络信息数量巨大,相对于受众的注意力有限,这就使得一些信息刚一问世,就有可能会被信息海洋所淹没,而相反的,马太效应的结果却使得一些信息的关注度指数增长,最终对于一个信息集合,最终的受关注度分布差异会非常大。具体如图1所示,前面一段信息利用率低下,但是后一阶段被触发引致信息的高利用率。

图1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一般模型

由于网络平台都是开放的,网络信息的生命曲线表现出干扰性,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由于受到信息资源本身、用户、渠道等影响,最终的生命周期曲线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背景,就会出现某一阶段网络信息的利用率形成一个高峰,继而沉睡,之后又被触发形成新的利用率高峰,如图2所示。

图2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多轮模型2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机理分析

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发生要依赖于“价值、渠道、需求”这3个形成条件,其利用也是基于围绕“价值、渠道、需求”三要素模式。笔者将深入分析网络信息唤醒效应产生的原因,结合三要素模式,进行初步的论述。

21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形成条件

要分析沉睡的网络信息得以唤醒的具体原因,首先需要了解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形成条件,同时也需要明确网络信息为何会沉睡,即网络信息为何会处于较长一段时间的低利用期。这里我们打算从信息利用的一般条件入手分析。信息的沉睡和唤醒是信息利用模式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现象,因此信息的唤醒需要先满足信息利用或是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3个基本条件:

211信息具有价值

信息还存在有用性是价值得以实现的一个基本条件,如果该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消耗殆尽,而且没有新的智力或负熵输入,那么信息价值就无从实现。

212传递渠道通畅

如果我们将信息价值的实现看作是信息客观存在的价值流向了用户端,那么这种流动依赖的渠道是十分关键的。渠道不通畅甚至于堵塞都会阻碍信息价值的有效实现,例如信息生产方人为地对信息的利用渠道予以限制,只允许付费用户使用,那么相关信息的使用情况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

endprint

213用户存在需求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逐步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中核心指导思想的今天,信息的客观价值只有通过用户的实际利用才能得到实现,因此需求的存在无疑是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原动力。

22网络信息价值的再生和再挖掘

221网络信息内容和功能的更新

网络信息的更新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一个人由于受网络广告和其他读者口碑的影响,变成为一个作品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自己不感兴趣、作品中止更新或者伴随读完整本作品等原因,而最终又退出读者行列。其中,随着读者数量的增多,这些对某一部作品感兴趣的读者就会形成一个小世界网络,并通过口碑传播影响其他人,就会呈现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多轮模型。一个中止更新的小说,网民是没有太大兴趣阅读的,这样就会很快损失读者的数量。

此外,网络信息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中还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由于网络信息生产者对于网络信息的功能的转移或者用户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上的倾向都会使得网络信息发生利用率上的转变,形成信息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

222网络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网络信息比常规的文献信息而言,具有更快的老化速度,信息很快就会失效。然而,信息的失效只是相对于一定时间段的,它不代表信息永远的绝对的失效,更不代表信息的完全消失。信息的失效只是相对于一定时间一定事件而言的,并且只是一个统计学上总体的概念,信息的失效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信息的全部失效,而只是绝大部分信息的一个总体趋势,仍然有部分信息一直体现出较大和延续时间较长的价值[2]。

这部分信息在一个周期内失效之后,会由于其他新信息的产生而被唤醒,重新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信息生命周期被重新唤醒的现象主要有两类典型现象[3]:一类是在网络信息同一生命周期过程中,旧信息被新信息所激发的情况,如汶川地震有关事件的信息,会被其余震等有关报道所触发;另一类是不同事件之间的触发,如汶川地震涉及爱国主义、民族英雄、抗震救灾、教师道德、房地产等问题,同样的,2008北京奥运会也涉及爱国主义、抗震救灾英雄、民族自豪感等问题,这二者便会由爱国主义、英雄等建立联系,人们会由奥运开幕式旗手林浩而联想到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小英雄等问题,从而激发了相关信息。

无论网络是以网络链接的形式还是其他形式被唤醒,他们都具有共同的本质,那就是信息的相关性。对于任何一类网络信息而言,其信息内容都必然存在一个涉及多方面的概念体系,不同网络信息的知识概念体系之间倘若存在共同的知识节点,这二者便能建立联系,新信息便可能将旧信息唤醒。以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2008年5月12日9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新浪网便发布了762条消息,平均每分钟发布14条消息,这种更新速度必然导致信息失效迅速,半衰期极短。但是,由于汶川地震的波及程度大,影响到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印度等地也有震感。这样就导致人们在关注新信息时便极有可能关注历史信息,从而使本来已不那么重要的信息又被重新引起关注。

网络信息被唤醒的本质原因是知识的相关性,这也恰好是情报学中相关性原理的体现。之所以是相关性原理,而不是重复原理,是因为新一轮的信息生命周期必然比最初的信息生命周期有所不同,从生命周期的长度、用户关注的焦点等均有所不同,而是体现了生命周期之间演化的特性,这也正好符合生命周期模型中迭代的思想要素[4]。

23网络信息获取的通畅程度

诸多研究论证了信息获取的渠道通畅与否对信息价值的实现极为重要。而信息获取的渠道通畅程度可以从“可获取度”和“可见度”两个方面来衡量。“信息的可获取度”指网络信息的规制机构是否给予了获取的接口,即渠道是否实际存在;而“信息的可见度”则是指是否提供了让用户易于获取网络信息的机制。

231网络信息生产者权利的释放

网络信息生产者权利的释放,让获取渠道对于用户透明化,会使沉睡的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被唤醒。网络信息的时效性极强,其老化速度比一般文献信息更快,其价值在短时间内便已大大减少,被更新的新闻信息所替代。此外,网络信息生产的密度更大,其老化速度也更快。导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之前,就可能已经被其他新的信息给淹没。这就要去相关各方,如新闻媒体、网站架构师、网站编辑、用户、政府等多方面进行协调,使最具价值的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发送到相关用户的手中。而管理部门对某些信息的放行也会让信息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232信息可见度的显著提高

网络发展已进入Web20时代,它是一个强调开放(Openness)、对等(Peering)、分享(Sharing)以及全球运作(Acting Globally)的平台,在这种环境下,信息呈现出自组织的特性,这种信息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了集群智慧,通过信息系统自身的规则和算法,原有信息能够通过自组织而产生新信息,例如,用户的标签标注行为能形成分众分类法(folksonomy),并以标签云(tag cloud)的形式呈现出来,供用户检索使用。理论上,这种规则控制的机制能使信息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稳定的便于用户检索的结构。

互联网上获取渠道是很多的,但是高效的渠道却是稀缺的,交互界面的前几页尤其是首页的容量永远是不足的,除非有一个无限大的,而且没有排位优劣的显示屏存在。所以,置顶或被推送至检索结果首页通常会让信息的关注度短时间提升至一个高峰。

24网络信息需求主客体的影响

信息的生命,主要不在于它本身的存在或消亡,而主要在于其对用户的价值程度。因此,在研究网络信息生命唤醒效应时,必须考虑网络信息利益相关主体这一极其活跃的因素,毕竟,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对用户有用,取决于用户需求。

241网络信息需求的利益相关主体

利益相关是组织与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问题。利用相关者(Stakeholder)是指与某种利益主体(组织、群体或个人)按照有形或无形的契约关系结成特定利益互动机制的人或人的集合体。对于网络信息利益相关者的构成,研究并不多见,笔者认为,站在哲学阐释学的角度,政府、公众和媒介构成了一个三方的利益关系,形成“GPM三角结构”,信息机构(图书馆、信息研究中心、信息咨询机构、专家小组等)以其拥有的信息资源优势居于“三角结构”的中心位置;其他社会组织成员参与网络信息管理,其作用的发挥通过主要信息利益相关者实现,因此属于次要信息利益相关者;一些特殊或特定的环境因素对网络信息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直接的影响,可视为非社会的信息利益相关者。

网络信息对于政府、媒介、公众等这3个主体的利益程度和作用方式不同,这也就决定了网络信息对于这3个主体而言的相对价值不同,也就是说,对于这三方而言,网络信息的相对生命周期是不同的,体现出不同的信息沉睡和唤醒时点。

242网络信息赖以生存的客体

网络在信息的传播与使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网络上,信息赖以生存的典型的客体(客体即信息载体)主要指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体。比如,有学者在2003年的SARS事件中,作了调查统计分析,显示网络在人们获取危机信息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表1所示[5]。表1获取危机信息的主要渠道

内容样本〖〗比例(%)报纸576电视33500网站26394专家115亲朋好友115

endprint

网络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限制、能够快速反应的特点,在信息更新速度和用户获取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以汶川地震爆发当天的报道为例,在面对突如其来不明震源情况下,新华网成为最权威最快捷的消息发布者。突发事件报道网络媒体优势尽显。面对突发事件,新华社、新华网最快捷的信息发布,消除未知恐慌心理,发布新闻真实信息,在地震发生10分钟后,新华社、新华网就以新华快讯形式发布,明显优先广电和报纸媒体。在各种信息渠道面前,新华社发布的权威消息也对去除谣言、消除恐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媒体参与突发事件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官方媒体的权威发布外,在民间渠道,网络媒体的各种论坛、博客、在线聊天室、留言版等都成为地震信息交流和发布的渠道。尤其是在线QQ、博客等信息发布更是及时、有效。地震发生后,博客都发布了大量现场亲历新闻,博客的报道功能作用凸现无余。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在突发事件报道面前展现巨大优势,也预示受众提供新闻时代的来临。由此可见,多样化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赖以生存的客体。不同的客体将导致信息生命周期明显不同。例如,一般而言,报纸的生命周期长度为24小时,而网络新闻的半衰期则为36小时甚至更短[6]。

3基于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管理对策

网络信息的沉睡现象从本质上而言是没有形成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沉睡,伴随其价值的沉没和衰减,体现出对信息生产所需投入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持续沉睡,终将导致信息过度冗余,提升存储成本。故而,基于对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清醒认识,亟须运用一定的管理对策,最大化地唤醒沉睡的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利用率和提升信息的价值。

31充分发现和利用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尽可能地对信息进行深度标引和多维度标引,这样能够全方位地刻画信息的特点,揭示信息可能存在的各种功能,同时也能增加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性[7]。例如对一首歌曲进行标引,除了歌名、演唱者、歌曲类型等基本元数据的标引,也可以从情感上标引,如温暖、忧伤,还可以从状态上标引,如伤心时听、睡觉前听等等。不难看出,如此这般标引,使得信息的功能被挖掘得更加充分,也使得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复杂,关联越复杂,信息被唤醒的机会也就越多。当前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如大众分类法、知识本体构建、关联数据等等。

32增加信息的可获取度和可见度

当前大多数结果排序机制都是按照相关性高低展示,这就使得互联网上信息的利用存在更加明显的马太效应。这在复杂网络的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链接多的节点更易于获得信息的链接,这就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两极分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湮没。因此需要一种机制来平衡这种差距,应该使长期沉睡的信息得到重归用户视野的机会。比如,论坛可以定期地将长期无人问津的信息再次推送至首页;而淘宝网检索结果采取的排序机制是一定控制下的随机显示,使不同信息都有机会出现在前几页。

33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

用户的需求才是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原动力。用户的需求会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动而体现出差异。首先,用户需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信息供给方要善于把握好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推送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其次,不同网络空间所对应的用户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弄清楚各个网络环境用户及其需求的特点,否则推送的信息因为相应的用户群体没有此需求,其利用水平就会十分低下。此外,符合用户的需求,还涉及信息本身的表现形式等等,只有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该信息才更容易令人接受,正说Price所说如果他的关于累积分布优势的论文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撰写,那么也许更能让读者接受,也就不会遭受迟滞承认[8]。

参考文献

[1]陆浩东.基于信息用户认知的图书馆“信息唤醒”[J].图书情报工作,2010,(1):46-49,116.

[2]陈敏杰,马费成.网络信息的沉睡和唤醒现象[J].图书情报知识,2012,(5):100-107.

[3]马费成,夏永红.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6):1-7.

[4]Angela MORand and Margaret LKrecker.Concepts of the Life Cycle:Their History,Meanings,and Us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0,(16):241-262.

[5]胡文静,王怀诗.公共危机中的信息公开问题初探:基于对2008年南方雪灾事件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8,(11):141-144.

[6]Albert R,Jeong H,Barabási A L.Internet:Diameter of the world-wide web[J].Nature,1999,401(6749):130-131.

[7]黄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唤醒沉睡信息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38-40.

[8]Garfield,E.Premature discovery or delayed recognition-why?[J].Current Comments,1980,21:5-10.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endprint

网络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限制、能够快速反应的特点,在信息更新速度和用户获取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以汶川地震爆发当天的报道为例,在面对突如其来不明震源情况下,新华网成为最权威最快捷的消息发布者。突发事件报道网络媒体优势尽显。面对突发事件,新华社、新华网最快捷的信息发布,消除未知恐慌心理,发布新闻真实信息,在地震发生10分钟后,新华社、新华网就以新华快讯形式发布,明显优先广电和报纸媒体。在各种信息渠道面前,新华社发布的权威消息也对去除谣言、消除恐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媒体参与突发事件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官方媒体的权威发布外,在民间渠道,网络媒体的各种论坛、博客、在线聊天室、留言版等都成为地震信息交流和发布的渠道。尤其是在线QQ、博客等信息发布更是及时、有效。地震发生后,博客都发布了大量现场亲历新闻,博客的报道功能作用凸现无余。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在突发事件报道面前展现巨大优势,也预示受众提供新闻时代的来临。由此可见,多样化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赖以生存的客体。不同的客体将导致信息生命周期明显不同。例如,一般而言,报纸的生命周期长度为24小时,而网络新闻的半衰期则为36小时甚至更短[6]。

3基于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管理对策

网络信息的沉睡现象从本质上而言是没有形成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沉睡,伴随其价值的沉没和衰减,体现出对信息生产所需投入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持续沉睡,终将导致信息过度冗余,提升存储成本。故而,基于对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清醒认识,亟须运用一定的管理对策,最大化地唤醒沉睡的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利用率和提升信息的价值。

31充分发现和利用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尽可能地对信息进行深度标引和多维度标引,这样能够全方位地刻画信息的特点,揭示信息可能存在的各种功能,同时也能增加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性[7]。例如对一首歌曲进行标引,除了歌名、演唱者、歌曲类型等基本元数据的标引,也可以从情感上标引,如温暖、忧伤,还可以从状态上标引,如伤心时听、睡觉前听等等。不难看出,如此这般标引,使得信息的功能被挖掘得更加充分,也使得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复杂,关联越复杂,信息被唤醒的机会也就越多。当前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如大众分类法、知识本体构建、关联数据等等。

32增加信息的可获取度和可见度

当前大多数结果排序机制都是按照相关性高低展示,这就使得互联网上信息的利用存在更加明显的马太效应。这在复杂网络的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链接多的节点更易于获得信息的链接,这就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两极分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湮没。因此需要一种机制来平衡这种差距,应该使长期沉睡的信息得到重归用户视野的机会。比如,论坛可以定期地将长期无人问津的信息再次推送至首页;而淘宝网检索结果采取的排序机制是一定控制下的随机显示,使不同信息都有机会出现在前几页。

33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

用户的需求才是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原动力。用户的需求会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动而体现出差异。首先,用户需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信息供给方要善于把握好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推送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其次,不同网络空间所对应的用户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弄清楚各个网络环境用户及其需求的特点,否则推送的信息因为相应的用户群体没有此需求,其利用水平就会十分低下。此外,符合用户的需求,还涉及信息本身的表现形式等等,只有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该信息才更容易令人接受,正说Price所说如果他的关于累积分布优势的论文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撰写,那么也许更能让读者接受,也就不会遭受迟滞承认[8]。

参考文献

[1]陆浩东.基于信息用户认知的图书馆“信息唤醒”[J].图书情报工作,2010,(1):46-49,116.

[2]陈敏杰,马费成.网络信息的沉睡和唤醒现象[J].图书情报知识,2012,(5):100-107.

[3]马费成,夏永红.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6):1-7.

[4]Angela MORand and Margaret LKrecker.Concepts of the Life Cycle:Their History,Meanings,and Us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0,(16):241-262.

[5]胡文静,王怀诗.公共危机中的信息公开问题初探:基于对2008年南方雪灾事件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8,(11):141-144.

[6]Albert R,Jeong H,Barabási A L.Internet:Diameter of the world-wide web[J].Nature,1999,401(6749):130-131.

[7]黄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唤醒沉睡信息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38-40.

[8]Garfield,E.Premature discovery or delayed recognition-why?[J].Current Comments,1980,21:5-10.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endprint

网络媒体由于其不受时间限制、能够快速反应的特点,在信息更新速度和用户获取信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以汶川地震爆发当天的报道为例,在面对突如其来不明震源情况下,新华网成为最权威最快捷的消息发布者。突发事件报道网络媒体优势尽显。面对突发事件,新华社、新华网最快捷的信息发布,消除未知恐慌心理,发布新闻真实信息,在地震发生10分钟后,新华社、新华网就以新华快讯形式发布,明显优先广电和报纸媒体。在各种信息渠道面前,新华社发布的权威消息也对去除谣言、消除恐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媒体参与突发事件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官方媒体的权威发布外,在民间渠道,网络媒体的各种论坛、博客、在线聊天室、留言版等都成为地震信息交流和发布的渠道。尤其是在线QQ、博客等信息发布更是及时、有效。地震发生后,博客都发布了大量现场亲历新闻,博客的报道功能作用凸现无余。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在突发事件报道面前展现巨大优势,也预示受众提供新闻时代的来临。由此可见,多样化的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网络信息赖以生存的客体。不同的客体将导致信息生命周期明显不同。例如,一般而言,报纸的生命周期长度为24小时,而网络新闻的半衰期则为36小时甚至更短[6]。

3基于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管理对策

网络信息的沉睡现象从本质上而言是没有形成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沉睡,伴随其价值的沉没和衰减,体现出对信息生产所需投入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持续沉睡,终将导致信息过度冗余,提升存储成本。故而,基于对网络信息唤醒效应的清醒认识,亟须运用一定的管理对策,最大化地唤醒沉睡的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利用率和提升信息的价值。

31充分发现和利用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尽可能地对信息进行深度标引和多维度标引,这样能够全方位地刻画信息的特点,揭示信息可能存在的各种功能,同时也能增加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性[7]。例如对一首歌曲进行标引,除了歌名、演唱者、歌曲类型等基本元数据的标引,也可以从情感上标引,如温暖、忧伤,还可以从状态上标引,如伤心时听、睡觉前听等等。不难看出,如此这般标引,使得信息的功能被挖掘得更加充分,也使得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更加复杂,关联越复杂,信息被唤醒的机会也就越多。当前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如大众分类法、知识本体构建、关联数据等等。

32增加信息的可获取度和可见度

当前大多数结果排序机制都是按照相关性高低展示,这就使得互联网上信息的利用存在更加明显的马太效应。这在复杂网络的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链接多的节点更易于获得信息的链接,这就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两极分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湮没。因此需要一种机制来平衡这种差距,应该使长期沉睡的信息得到重归用户视野的机会。比如,论坛可以定期地将长期无人问津的信息再次推送至首页;而淘宝网检索结果采取的排序机制是一定控制下的随机显示,使不同信息都有机会出现在前几页。

33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

用户的需求才是信息价值得以实现的原动力。用户的需求会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动而体现出差异。首先,用户需求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信息供给方要善于把握好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时推送出用户需要的信息。其次,不同网络空间所对应的用户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需要弄清楚各个网络环境用户及其需求的特点,否则推送的信息因为相应的用户群体没有此需求,其利用水平就会十分低下。此外,符合用户的需求,还涉及信息本身的表现形式等等,只有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该信息才更容易令人接受,正说Price所说如果他的关于累积分布优势的论文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撰写,那么也许更能让读者接受,也就不会遭受迟滞承认[8]。

参考文献

[1]陆浩东.基于信息用户认知的图书馆“信息唤醒”[J].图书情报工作,2010,(1):46-49,116.

[2]陈敏杰,马费成.网络信息的沉睡和唤醒现象[J].图书情报知识,2012,(5):100-107.

[3]马费成,夏永红.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6):1-7.

[4]Angela MORand and Margaret LKrecker.Concepts of the Life Cycle:Their History,Meanings,and Us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0,(16):241-262.

[5]胡文静,王怀诗.公共危机中的信息公开问题初探:基于对2008年南方雪灾事件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8,(11):141-144.

[6]Albert R,Jeong H,Barabási A L.Internet:Diameter of the world-wide web[J].Nature,1999,401(6749):130-131.

[7]黄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唤醒沉睡信息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38-40.

[8]Garfield,E.Premature discovery or delayed recognition-why?[J].Current Comments,1980,21:5-10.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理分析网络信息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机理分析和处理
浅谈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
透视网络信息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隐性攻击分析方法研究
企业持续成长的机理分析
港口大型门座起重机回转支承故障机理分析
新型全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水平缝节点的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