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实践为基础的文化研究

2014-08-08刘晶晶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人类学实践文本

作者简介:刘晶晶(1988-),女,河北省廊坊市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藏审美文化。摘要: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本文立足人文科学中的文化研究结合实践的相关理论,深入阐述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文本文化和人类学文化的浅显认识中总结必然规律做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实践;文化;文本;人类学;研究

Abstract:Practice is th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ut also for the humanities theo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humanities culture theory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e,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the text from the cultural and anthropological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inevitable rule do find problems,summarize the questions and solve problems in practice.

Key words: practiceculturetext of cultureanthropologyresearch一、实践的理论

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理论存在各种情况,涉及多个方面,而在此我们只讨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概括地说实践决定认识。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充分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最接近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助于人类作为研究的凭借和依托;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使认识日益完备,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另一方面,认识又对实践有反作用。认识能够反映实践,同时也能够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地推动实践的发展,反之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二、文本文化研究

我们这里说的文本文化研究,狭义上指通过具体文学作品来探究某种文化的某一表现形式,这种探究需要借助详细的文本阅读,这种通过具体文本来研究某个时期甚至是某个地域的文化的方法是常规的,也是文化研究中最显而易见的。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片面性和浅显性,但对文化研究的指示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这样的文本研究在中外文学中比比皆是,例如在80年代风靡文坛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就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神秘的拉美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影响了我国针对魔幻现实主义乡土文学乃至少数民族作家的个性创作。在文本中,马尔克斯将拉美文化历史浓缩,不单是一种或者几种文化现象及历史渊源,而是将整个拉美地区的过去和现实加以贯穿,用生动而丰富的语言呈现,是拉美发展历程的总结。马尔克斯用神来之笔将拉美的孤独阐释,亦真亦幻地描绘了兴衰荣辱;将布恩蒂亚家族和小镇马孔多相联系,勾画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纯粹的真实,单从小镇马孔多的发展就是整个拉美的代表。

第一阶段的马孔多小镇是以血缘为纽带和桥梁,这个“幸福的村庄”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淳朴的马孔多人在愚昧、落后中繁衍生息,这样的封建闭塞甚至连冰都没有见过,小说用神奇的预言解释这个“特殊的物件”,感到无比荣幸。这种现象正符合19世纪封闭落后的哥伦比亚的真实情况,也只有在原始阶段的人群和民族才会有对未知事物如此描绘。第二阶段的小镇不再平静而是卷入频繁的战争中,面对战争小镇更显得孤独和无助,在保守党政府军入驻小镇时,他们嗜血如命,残忍伤害民众,上校奥雷良诺带领民众积极反抗,一共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而此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则是反映了1830年到19世纪的不间断战争,反映出的战火连连、流离失所还有政客的虚伪现实都像极了当时动乱的哥伦比亚。第三阶段马孔多变成了一个香蕉园,殖民统治和香蕉种植盛行,此时的小镇再也没有了自我存在的可能,文化逐渐走向异化的边缘。19世纪末期,美国侵略拉美的黑暗时期,殖民者的掠夺和侵占让广大人民饱受痛苦,这样的现实背景和文化积淀固然有了《百年孤独》针对小镇的消失和布恩蒂亚家族灭绝的描绘。

拉美文化广泛地呈现在《百年孤独》中,不单是某一个文化现象和历史传统,而是从宏观的角度展现了不同社会背景、文化内涵下的拉美,用小镇马孔多的兴衰荣辱呈现了拉美地区乃至哥伦比亚的文化和社会变迁,作家通过意象、象征、隐喻甚至是神秘化的角度将文化的复杂性淋漓展现。

三、人类学文化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叶舒宪先生就将西方的神话学研究和原型批评等引入中国文艺学界,先后提出“中国文化原型编码的神话、神话中国、儒家神话、神话历史”等一系列命题,将中国文化和历史以神话的角度诠释,为文化探究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和新鲜性,众所周知在中国当代文艺学界和比较文学界,叶先生都是颇具活力的学者。在漫长的学术探究过程中,现有的多种资料显示中国神话学界在整个20世纪几乎都是人类学派神话学居主导,五四前后周作人率先将安德鲁•兰的神话学引进中国,此后人类学派的神话学不断影响着茅盾、郑振铎和闻一多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神话研究。直到1949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占据优势后才有了本质改观,早期的人类学派神话学是一枝独秀,对我国神话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叶舒宪先生秉承了早期人类学派神话学专著的优秀成分,在继承的同时不断致力中国文明早期的文化难题,逐渐意识到只有以神话学为凭借,用神话的思维才能更好地阐释早期文明进程,逐渐脱离单一的文本诠释,通过神话、考古实践和对比探究来展现文化研究角度,深化对文明的理解。

例如在叶舒宪的著作《千面女神——性别神话的象征史》中就是通过不断地整合世界范围的女神形象,将文化、考古和神话因素集结一起,从三万年前的母神偶像到后现代的广告造型,全面揭示了女神文化的源流和发展脉络,以及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变体表现。

四、实践理论在文本文化研究和人类学文化研究中的体现

实践理论在文本文化研究中表现诸多,例如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面,著名地域作家贾平凹在“商州小说”的创作实践中就有很好地诠释。在小说中时刻充斥着怪异斑驳的巫楚风尚和奇幻的神秘色彩,这些为小说创作添加神秘性的文化因素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作家深入奇幻的吴楚之交,广泛听说并调查实践,整理各种信息而得。这样的实践过程不但为小说创作寻找更多的素材和文化凭借,同时对增加吴楚交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试问如果没有切身如实的实践活动,又怎么能得到这样全面而细致的认识?又怎么能将文化栩栩如生地融入具体的文本创作中,形成文本文化的研究呢?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样的理论指导确实在文本文化的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

人类学文化的研究以人类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基点,同时配合考古实践为前提,只有这样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得到文化成果,如此看来实践是必然必行的。例如在《千面女神》等著作中配有的各种真实考古图片,作者根据这些图片展示出来的时代特征分析文化背景和内涵,将不同时代却有文化上千丝万缕联系的考古图片采用系统比较的方法加以区别,连成一条清晰的线索并总结规律,提出结论性假设。可见最终结论的得出,必然不能离开前期实践性的考古活动,也正因为这种孜孜不倦的实践行为才为最后科学的理论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毋庸置疑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最接近真理的认识,无论在文本文化研究还是人类学文化探讨中都是如此。

如果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样的理论在文本文化研究中能够得到很好证实的话,那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如此。在贾平凹的文化小说创作中,因为有对自己故乡的初步文化认识,才会驱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甚至学习所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神秘性,获得更深刻和写实的了解,可见正因为有了对此地文化传统的不断实践,才会得到在文本中彰显文化的机会,将文化研究与文本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在创作领域得到灵感阐发,也在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

同样,人类学文化的探讨要依据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就如在译著《活着的女神》中得到的结论一样。作者不断研究女神文化的时代变化问题,这样结论也是根据不断考察各国频繁出现的遗迹而得。这些遗迹综合来说就充分说明不同时代的女神文化虽有奇异的表现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母题,其中的衰落原因也部分关于女性在社会群体地位的下降和生产力不断提高所导致的社会群体构成的变化,也正因为这些考古遗迹的不断出现才会得出此类的结论,可见实践是认识来源这一理论更是人类学文化研究。

文本创作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其中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就如在贾平凹著名作品《秦腔》中,孤儿引生对美女白雪情有独钟,在清风街上到处彰显着“万物有灵”的观念,这种观念有着深厚的巫楚文化内涵。引生的意识中花鸟鱼虫都和人一样具有自己的想法和灵魂,因此他们可以相互交谈,它们也都理解内心渴望和无奈并听从他的派遣。在文本中多次描写引生对白雪的深厚爱慕之情,而狗则是他最忠实的听众,其中引生多次灵魂出窍变成小生物来接近白雪就体现这点。又如在《高老庄》中子路家的樱桃树亭亭临风如人,西夏看去像是她在火车上遇到的王文龙的前妻,尽管树和人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但它们都有灵魂灵性,这在在巫楚文化中灵性可以相通,灵魂便可以移物赋形,所以在树上便有王文龙前妻的影子。这种吴楚文化中“万物有灵”的观点根深蒂固,基于这样的想法贾平凹将观点和小说创作顺理成章地结合起来,以观点为基础并配合自身对文本的扩张性理解,这种创作方法正是实践理论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在人类学文化的研究中,信息变化的迅速令人惊讶,这种变化依据不断涌现的考古发现和理论建设,这在著述《千面女神》中就有体现。从针对最原始女神像的界定有过的争议和变化来说,这种变化表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观点。由于在考古发现中得到更古远的界定,才会让女神像的古老性产生变化,这种信息的更新不单是时间的变更,甚至会影响整个女神文化和研究的思路与线索,可见实践促使信息的变更和认识的不断进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阐释。

如此说来,在魔幻现实主义著作《百年孤独》中作家着力创造神秘性气氛,带给文本更多的可读性,同时也使读者对拉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营造神秘性的过程中作家利用了颜色手法,将黄色的内涵融入文本创作,将普通的颜色赋予更深的意味,在作品中以黄色的火车头进入马孔多小镇、老人的“黄色死亡”、甚至是大片的香蕉林等著称,但是针对“黄色”在拉美文化的特殊涵义却是模糊的,这就需要实践对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解进行诠释。也正是作者这样的实践过程和不断探索,让我们知道了黄色的特殊内涵,可见实践确实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依赖于实践才会对认识得到去伪存真的提高。如果说文本文化的研究是这样的,那么人类学文化研究更是如此。不管是任何的文化推论都是需要确实的考古实践来支持,这种现实的印证可以让推论更具真理性,让研究更加可靠。

实践的理论在文化研究中无论是在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还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方面都同时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毋庸置疑。

结 论

本文以基础的文本文化研究和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浅陋认识验证实践理论起到的作用和指导,充分说明实践理论的重要性。文章中只是比较浅显地认识和例证,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希望今后能在读书中更加细致和深入思考,得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其中有所造诣。

猜你喜欢

人类学实践文本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