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利主义”教育已势在必行

2014-08-08赵丹阳

2014年12期
关键词:集体利益专制利己

赵丹阳

缔造贞观盛世的千古一帝——李世民曾经发过这样一番感慨:“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君臣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妥,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各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不过即便朝野上下能够做到“义均一体,协力同心,极言无隐,各尽肝膈”,也不过是回到了“开明专制”的老路上,其政权级别也只能被划归到“封建帝国”或“老大帝国”这一标准上,根本谈不到临近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更何况,古之为帝王将相者,能达到李世民、虞世南、褚遂良、魏征这种程度的,根本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则民众不外乎又回到了“庸主专制”、“衰主专制”、“亡主专制”等“天下倒悬、危如累卵”的腐朽专制统治格局之下。

《韩非子》曰:“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话语间无限肯定了‘利己的合理性。《孟子•公孙丑下》却说:“君子有舍生以求仁,未有求生以害仁者也。”这就无限放大了‘利他的合理性。其实在关于“人性之端、利义之辨”这一问题上,《New Views of Chinas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一书中的叙述较为客观:“人性是一种能被社会影响塑造成许多表现形式的潜在能力,‘利己性与‘利他性不是人类与生俱来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个鼓励‘利己或鼓励‘利他的社会环境的产物。”这亦即是说,道德教材与官方政论应该把“对利己的合理限制”这一理念作为普通公民的道德标准,而绝不该怂恿平民大众无偿“利他”。

在一个正常的国度里,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乃至于国家利益都应是趋于一致的,个人完全可以通过对“知学主义”、“兼利主义”的践行,来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不容置喙的是,个人利益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的确可能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冲突,但这种机率几乎是千中无一。如果司马南先生所谓的假设反复出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时时碰撞,以至于出现“毁誉乱真”、“上下相循”、“直言蔑闻”、“四民迁业”、“廉耻道消”、“贤者藏匿”(详见后唐时期大理寺卿康澄谏李嗣源书:‘国家有不足惧者五,深可畏者六)的局面,我们就要反过来看看这是什么样的集体?什么样的国家!故而,开明仁义的国家理应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并重,而不是要身体力行的教化百姓:“一旦你的利益与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会将你弃如敝履。”俗话说“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如果一个国家的政要,对本国的百姓甚或是精英人才说出这么不负责任的话来,试问今后谁还敢来依附呢?

黄石公曰:“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矣。”意思是品行高洁的人,不能用爵位、俸禄打动;坚守节操的人,不能用刑罚逼迫。招引品行高洁的人,要以礼相待;招引坚守节操的人,要能有助于实现他的理想。问题是,不是每一位人主都具有明察烛照、赏罚得宜的本领,怎么保证世世代代的百姓都拥有理想的人主呢?这就需要寄希望于“大学”,新青年学社所提出的大学,绝非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大学”(即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

《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反经》也说:“有德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德。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然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者,任其长也!”

有鉴于此,在新时期内对“大学”的定义应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学府,凡有才具者,不求全备,不看门第,不计仇怨,皆可入列。这就最大程度的包容了社会中的精英力量。(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企业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士绅、平民等等)

我国现今尚没有这种集官民互动、抨击时弊、建言献策于一体的教育机构,也就是所谓的“大学”。而新青年学社建立网络大学的目的,正是要招纳四方俊杰,通过社会精英向百姓普及先进文化及民主知识,为社会中的有才之士建立可以晋升的阶梯,为全民普选的推进奠定雄厚的文化基础与舆论声援。

草根学者、平民企业家以及各领域的先驱或佼佼者,要与所谓的“政要子女”甚或“政要”本人同处一室,共议国政。倘若政要元首使自己治下的精英人才饱受“利党利国”的“偏利主义”教育,却使自己的子女养尊处优、潜居国外,沐浴正常的“兼利主义”教育,则人民大众有权高唱:“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矛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三禁四不纳”、“五图四不谋”等一十六项规定更应是“大学”中上至校长(即元首),下至学生(即精英人才)所共同恪守的规章。

“三禁四不纳”即:

三禁

一禁:骄华俗丽,好高骛远。

二禁:自矜高贵,骄横跋扈。

三禁:心气浮躁,急功近利。

四不纳

其一,为人盲目自大,目空一切者,不纳。

其二,追逐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者,不纳。

其三,随波流俗恶搞,丧行败德者,不纳。

其四,只懂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者,不纳。

“五图四不谋”即

五图

一,图身。即立身持正。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二,图德。即俭以养德。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图省。即躬身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图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五,图雄。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曲,故能成其大私。

四不谋

一,不谋私——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二,不谋邪——为邪而进劝者,烜赫一时,非终岁之计也。

三,不谋亲——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为人子而害亲者,至于澌亡。其说见于莽古尔泰手刃生母,而终为皇太极所灭。

四,不谋逸——居安思危。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专制利己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专制”与“民主”
给我一个国,我来做万世的王
学会和孩子沟通 别让父爱变“专制”
批评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