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人文选修课《中国历史地理》教学法初探
2014-08-08唐淙
唐淙
摘 要: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军校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这门人文选修课,具有军校的一些特点,比如学时少,理工类学员的历史、古文基础较为薄弱等等。为使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员实际、贴近军队实际,教员应当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是选择合适可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二是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三是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军校;中国历史地理;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203-02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兼具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所以,在地方高校中,历史地理学课程或设置在历史系名下,或设置在地理系名下。当前,在军队院校教学转型的形势下,为了让学员充分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人地关系的演变,帮助学员牢固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培养学员崇高的爱国情怀,军校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这门人文选修课遂成为历史的必然。依据为时不长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军校人文选修课《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物候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学科;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点多而散,涵盖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包括地貌、水位、气候、生物、疆域、政区、农业、工商业、城市、人口、交通、文化、军事等分支。军校开设这门课程,又具有军校的独特之处。首先,课程性质定位在选修课;其次,学时少,比如我院只安排有20学时;再次,授課对象是军校学员,理工类军队院校的学员往往在历史知识及古文功底方面有所欠缺。在军校从事这样一门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员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尽量贴近学员实际、贴近军队实际呢?笔者认为,教员应当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选择合适可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选择合适可用的教材,是教员教好、学员学好这门课程的前提之一。鉴于学员的知识基础、课程的选修性质等背景,笔者所在院校选用的教材是西南大学蓝勇主编的“专升本”教材《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此教材结构清晰合理、内容简洁易懂。以此为基础,教员在备课时还参考了蓝勇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邹逸麟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张全明著“‘华大博雅历史学系列教材”《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教材。
为了对教学设计形成厚重、有力的支撑,笔者整理出一份《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参考书目,包括地图集、辞典、专著(含教材)、刊物、音像五大类共计300余部资料,其中,书刊类资料200余部,音像类资料100余部。地图集主要有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8卷本、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全三册)、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册等;辞典主要有谭其骧、章巽《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分册》、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全二册等;专著主要有重要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以及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家与学者的通论性著作与专门性著作等,内容涵盖所有教学内容;刊物主要有《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九州》等;音像主要有《探索·发现》、《中华人文地理志》、《中国古都》、《历史长河》等历史地理、历史文化视频。拟定出这份《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参考书目,既方便教员备课,又方便教员给学员推荐阅读书目,可谓一举两得。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教员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收获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设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教员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点:
第一,抓住人地关系的主线。人地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的核心问题,人地互动观念是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之一。在设计和讲授教学内容时,教员要紧抓人地关系的主线,着重分析历史时期气候、政治、经济、人口、交通、文化等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在布置思考题、平时作业以及进行期末考核时,也要注意围绕人地互动这个中心,努力增进学员重视地理环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帮助学员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理念。比如,在期末考核时,教员可以布置这样的小论文:“浅析‘地理环境决定论”、“论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论历史时期中国历代统治者选择都城的依据”、“也谈‘人满东南”等等。
第二,突出军事特色。为贴近军校实际,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升学员的军事地理素养,教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专门开设了一讲“历史时期中国的军事地理”。该讲以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九章“历史时期中国的军事地理”的内容为蓝本,参考了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史念海著《河山集》(九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等书籍,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变迁、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和冷兵器时代重要关隘的发展变化。学员对此讲内容颇感兴趣。
第三,构建专题教学内容体系。《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的理论和文献等。教员要在短短20学时中讲授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实在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考虑到面面俱到会导致“面面俱不到”,教员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选取部分内容来讲深、讲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课程标准,选取了十个方面的内容(绪论、气候、疆域、都城、农业、工商业、人口、交通、文化和军事),采取专题式授课方式,一次课2学时只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收效良好。
第四,补充中国历史知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历史学,因此,必要的中国历史知识是学习《中国历史地理》的基础。在历史地理学的定义中有一个重要的时间限定词“历史时期”,它指的是距今1万年以来至当代以前的这段时间。对“历史时期”所对应的中国历史,学员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否则在课堂上难以听懂、领会教员教授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历史气候地理时,学员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起止时间,就不能将四个寒冷期、四个温暖期与具体的朝代建立对应关系;在学习历史人口地理时,学员如果不了解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就不能掌握中国古代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的来龙去脉。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教员必须敏锐捕捉学员对教学内容的反应,不断地、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对教学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进行补充说明。
三、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增强教学内容表现力、成功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助力。在设计《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教员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四点:
第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员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来调动他们的思维,引导和激发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在一定的铺垫之后,教员就可以顺势抛出问题,引发学员的思索。比如,在讲授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时,教员可以发问,为什么杜甫说“秦中自古帝王州”?为什么刘邦要定都关中?为什么刘秀要定都洛阳?为什么朱元璋要定都南京?等等。之后利用学员对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的了解,教员再适当予以提示,与学员一起分析、解决之前所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历代统治者定都的几条主要依据。
第二,利用历史地图辅助教学。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识读与应用地图是地理学学习与研究的必备工具。同时,会使用地图也是军队初级指挥官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学员们必须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为将来毕业后的第一任职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为培养学员的历史空间概念,锻炼学员识图用图的能力,在备课时,教员要注意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历史地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将搜集来的中国历史地图放到课件上,用教鞭指点,带领学员认图、读图,让学员不仅从地图上直观体会客观历史进程,而且深刻感悟地图中隐含的诸多历史信息。实践证明,历史地图的使用有效延伸、拓展了教学内容,是《中国历史地理》课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第三,插播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员恰到好处地安排播放内容贴合、长短适宜的视频资料,不仅可以诠释、演绎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拓展思维、激发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有着十分丰富的视频资料可以利用,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都城的分布与变迁时,教员可从《望长安》、《中国古都》、《古都北京》、《六大古都》等纪录片中剪辑视频播放;在讲授历史时期中国重要移民事件时,可从百家讲坛葛剑雄谈《地域文化的形成》、探索·发现《土楼探秘》等中剪辑视频播放;在講授历史交通地理时,可从《话说运河》、《寻找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等纪录片中剪辑视频播放。
第四,安排教学实践环节。作为大学生,军校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员在教学中要明确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员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如何搜集、整理资料,如何分析、解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课虽然学时不多,但将所有学时都用于课堂讲授未必收效就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为引导学员运用所学分析人地关系问题,锻炼学员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地安排了2学时供学员发言、交流。教员事先拟定好交流主题,并布置学员准备,比如让学员分析家乡的人地关系、讲述对北京历史地理的了解等等。对这种教学方式,学员普遍反响较好。
在《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员除了把握好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之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开设第二课堂。《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广博内容无法完全浓缩在小小的课堂内,教员要教好这门课程,还要将课堂延伸至课外,组织学员的课外学习和调研活动。比如,布置阅读经典文献,撰写读后感;组织实地参观、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等等。然而,囿于军校实际,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起来面临不少困难,只能因地制宜、灵活处理。
课程教学的效果要由考核来体现和检验。在军校人文选修课《中国历史地理》的考核中,教员要将过程考核与课终考核相结合,设计合理的考核比例和考核方式,在考核学员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考核他们分析、判断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仁之.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综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元林.《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历史教学,2004(10).
[4]王洪瑞.地理专业《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