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信任的研究综述

2014-08-08吴梅刘桂花

学理论·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信任

吴梅 刘桂花

摘 要:纵观中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领域探讨的信任机制及其观点,我们发现,信任机制都会基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不同领域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信任双方建立信任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均不可忽视;不管信任程度是强是弱,信任双方均会担当一定的信任风险——该风险表现为:信任的结果不一定会朝着信任机制中的某一方的心理预期而发展。

关键词:信任;公共品德;契约人;政治环境;信任风险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041-02

关于信任的研究,西方学者们已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在近二三十年来,信任研究成为学界焦点: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该如何建立并得以维持?信任——作为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中心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由此,西方学者开启了对信任的多角度研究,学者们在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对信任的研究均有涉猎。

从词源学角度看,西方国家对信任的理解可以从对英文单词“trust”一词的研究中窥知一二。“trust”在第二版《牛津英语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解释如下:(1)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某些品质被人信赖,或相信某种陈述是真实可靠的。(2)自信期待某件事物。(3)义务、忠诚和可依赖性。(4)有信心对某人或某事的寄托。(5)对于一个买者拿现货而将来付钱的能力和意向的信心。(6)将财产的合法所有权以<法律>的形式托付给某人,另一人的利益可通过掌握和使用这笔财产得以实现。

但在英语系国家中,confidence一词也可以表达“信任”之含义。那么,trust与confidence的区别在哪里呢?

有学者认为,信任程度的强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之一,即trust的信任程度强于confidence(Marbra A. Misztal, 1996)。也有学者认为,要描述一个人对制度的信任应用confidence,而描述一个制度的界限和空隙的处理态度是则是trust解决的问题(Adam B. Seligman,1997)。而社会学家卢曼(Niklas Luhmann, 1988)的观点是,confidence与危险相联系,这种危险存在与没有选择的事物中,trust体现的是风险及主观上无法进行选择的事物或现象。

在深厚的宗教文化影响下,西方学者们怀疑无神论者是否还讲信任。信任的特征之一便是“无条件”,它于人和上帝的关系中产生。洛克认为,约定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是保证诺言和契约的完成的重要保障,人们之所以履行诺言,是因为惧怕作为第三方的上帝的愤怒。然而,即使西方信任的产生与宗教密不可分,但它依然离不开世俗的语境。在基督教产生不久,fede是罗马人的语言中用于表达信任的词汇, 其含义为非理性和不能计算(Marbra A. Misztal,1996)。

洛克、霍布斯、韦伯、杜尔凯姆等的研究对信任也有所涉猎,但他们几乎都未对信任有过专门的论述。

对信任进行详细论述的著名社会学家是齐美尔。他指出,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是信任,如果人们间不能彼此互信,社会就会瓦解。如果信任无法达到理性证据或亲自观察所要求的强而有力,则目前人类间存在的一切关系均难以持久。后来,齐美尔(G.Simmel,1978)又进一步指出,事实上,现代生活的基础是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强度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社会学家科曼(J.S. Coleman,1990)则做出了更为理性的选择,他指出,信任是一种规避风险的行为,这种行为力的主要目的是在风险中追求最大化的利益诉求;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可以降低监督与惩罚的成本。以色列社会学家爱森斯塔德(S.N.Eisenstadt and L. Roniger 1984)谈到现代信任时指出,将信任与更广阔的工具权力和更广泛的意义相结合,从而使信任得到扩展,这至关重要。在《信任与权力》一书中,提出,信任可以简化复杂的机制。吉登斯(Giddens 1991/1998)则将信任定义为:信任产生于儿童的早期经验或经历,它是对他人的不间断的相信和对客观世界的相信。信任作为一种自我保护,可以提供对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应对情况的保护。

自社会学者家们对信任进行研究之后,心理学家们从各个侧面开始了对信任的研究。他们认为信任是对可能的不确定收益事件做出的非理性选择行为。多依奇(M. Deutsch,1958)则将囚徒困境方法投入实验,他也是第一个通过囚徒困境对信任进行研究的学者,同时也是较早通过研究冲突的解决来对信任进行研究的人。他指出,一个人对某事的信任,表示他希望这件事成真,为实现此目标,他(她)会采取可能产生两种结果的行为,分别是与他预期相反的结果和与他预期相符的结果。这两种结果则会带来两种心理影响:正面心理影响和负面心理影响。正面心理影响来自于与他预期相符的结果,而负面心理影响则来自于与他预期不相符的结果。不良心理影响大于正面心理影响时,会导致他对该件事的不信任。罗特(J.Rotter,1967)对信任的界定为:所谓信任,是一种对他人在言辞、承诺及口头或书面陈述方面是可靠的一种期望。赖兹曼(L.Wrightsman,1991)指出,信任是一种可靠的信念,这种信念体现为个体对他人的某些品质的判断,这些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诚意、善意及可靠性。心理学视野下的信任研究,更多地是考察非理性因素对人们判断的影响。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学家们也展开了对信任的研究。阿罗(K.Arrow 1974)认为,信任在经济交往中起着有效的润滑剂作用。他指出,世界上有些地方之所以经济落后,或某些落后的现象即是人们间缺少信任的缘故。也有经济学家指出信任是一种公共品德(public good),这是很多经济交易所必须的。在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93)构建的契约规制模型中,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契约人,为了达到自身利益,人们必然要追求机会主义,组织是可否使人们有限理性的一种方式,如果控制和监督是有效的,则人们对信任的需求将会减少。科尔曼(J.S. Coleman,1990)则从委托——代理角度出发,认为信任是一种风险行为,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不断地、反复博弈之后,并经过理性计算后最大限度地谋求个人利益的行为。纵观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我们发现:理性选择是经济学视野研究信任的一个中心,它关乎一个区域范圍内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对“契约人”的认定还是对“理性经济人”的考量,经过信任双方的往来博弈而做出的最终抉择是经济学信任研究的归宿。

在政治学界,学者们对信任也进行了广泛研究。对政府部门而言,政府信任是代议制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Gamson 1968; Bianco 1994; Levi 1997)。有学者将政府信任与对政治官员的信任等同起来,认为对政府的信任就是对政府官员的具体支持;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政府信任是对政治环境支持程度高低的度量。亨廷顿(Hetherington,2004)则认为,政府信任是人们对政府行为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一致程度的一种感知。史天建教授(2001:401)指出:政府信任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信念:即便有些许遗憾存在,但政治体系或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会产生某种称心的结果。政府信任作为一种情感存在,其在短期内可独立于政治之外产出相应绩效,政府信任的存在是保证政体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胡荣教授(2007:39)在总结了西方政府信任研究学者的观点后指出,人们通常将政府信任界定为公民对政府或政治系统的一种信心:即他们相信政府或政治体系的运作会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

综上所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均从自身领域对信任的界定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但由于学科的局限,这些研究尚有不足。心理学的研究只注重个体,但却忽视了个体生存的现实环境,也未将个体放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中,故不能代表信任的全部语境;社会学的研究考虑到了社会环境在信任研究中的作用,将个体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注意到了人的社会性,重视具体的人际关系、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更关注信任的功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信任的非理性成分,对信任的理性研究稍显不足。经济学家则倾向于信任的可计算性,是一种理性的理论选择。但经济学家对信任的研究也较为片面,忽视了信任的情感性、社会性和非理性成分。政治学家对信任的研究集中于对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行为结果的预期,强调其制度性。综合而言,不同学者对信任内涵的界定有几个共同的特征:信任存在于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社会的、各种制度和社会规范对其产生影响;信任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预期和对未来的掌控。信任既是理性的,也非理性的,是二者的结合。

本文认为,民众与政府间达成信任的过程,同样存在理性成分和非理性成分。民众在同政府交往初期,会考虑信任的结果,因而会对信任进行成本——收益的考量;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交往经验的增加,交往的结果是可以预期的,于是非理性信任成分增加。并且,无論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还是政府对民众的信任,相互间均有依赖性,任何一方信任的缺失,都会影响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无论哪一方是施信方,都存在信任风险。基于学术界大多采用Rousseau et al(1998)的定义,本文也将采用Rousseau对信任界定:

信任是一种建立在对被信任方未来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之上的心理状态,施信方愿意与被信任方维持某种关系,即便这种关系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也选择坚持这种关系的存续。

参考文献:

[1]Adam B. Seligman.The Problem of Trust[M]. Princeton Univ-

ersity Press,1997: 16-19.

[2]Bianco,William T.Trust: Representatives and Constituents. Ann Arbor[M].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

[3]Deutsch, M. Trust and suspicion[J].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

lution. 1958(2):265-279.

[4]G.Simmel . The Philosophy of Money[M]. London: routledge,1978: 178-179.

[5]Giddens.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23.

[6]Gamson, William A. Power and Discontent[M]. Homewood, IL: Dorsey,1968.

[7]Hetherington, Marc J. Why Trust matters: Declining Political Trust and the Demise of American Liberalism[M].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8]J.S.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06-310.

[9]K.Arrow.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J]. New York: Norton,1974.

[10]Levi, Margaret.Consent, Dissent, and Patrio-

tism[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1]L.Wrightsman.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

gical attitudes[M]. Gulf Professional Publishing,1997:753.

[12]Marbra A. Misztal. Trust in Modern Society[M]. Black Publ-

ishers Inc,1996:14. 15. 146-147.

[13]Niklas Luhmann. “Familillarity, confidence, trust: Problems and alternatives”, Trust: Making and Breaking Coorperative relations[M]. Ed. By Eiego Gambetta, Balil Blackwell Ltd,1988.

[14]Rotter, J.B.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

nal Tru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651-665.

[15]S.N.Eisenstadt and L.Roniger.Patrons[M].CilentandFrie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21,32.

[16]Sztompak.Trust: A sociological Theory[M]. 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99.

[17]Tianjian Shi. Culture values and political trust: A comparis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aiwan[M]. Compar-

ative Politics. 2001, 33(4):401.

[18]胡荣.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 社会学研究,2007(3):39.

猜你喜欢

信任
关于信任:最重要的十件往事
表示信任
打造组织的信任力
重拾的信任
信任一个贼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没有被“憋死”的信任
信任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