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干预措施

2014-08-08

关键词:职业倦怠学术期刊职业

李 翠 薇

(重庆工商大学 学术期刊社,重庆 400067)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对在工作中长期遭受到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源的延迟反映,主要表现在情感耗竭(过度地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人格解体(对他人冷淡、过分隔离、消极以及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情绪)、个人成就感丧失(自我能力丧失,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工作方面)[1]。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而学术期刊编辑是标准的助人行业,具有标准的隐匿性、依附性和服务性特征。

职业倦怠归根结底属于心理健康范畴,长期的无人喝彩的隐性角色、波澜不兴的流水作业,期望值和现实值的落差很容易使编辑这个行业产生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在职业价值感降低、工作效率低下、心里焦虑,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健康问题,对学术期刊本身和编辑的自身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除了编辑的职业特点容易造成职业倦怠外,此处试图从心理学的人格理论角度探讨职业倦怠的深层成因,并据此给予干预措施,以减轻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

1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

1.1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人格结构中的3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心理疾患[2]。 而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体现在人格上就是编辑自然地本我和希望达到的超我之间的失衡,也就是自我在某种程度上的迷失。

一部优秀的作品从孕育、完善到问世,学术期刊编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人们关注的重点永远是作者,没有人想到期刊编辑在这部作品中付出多大的心血,掌声和喝彩声永远不属于他们。编辑希望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的尊重和认同感达不到,就会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认同感降低,造成本我的迷失,产生职业倦怠。

1.2 马斯洛自我需求理论

图1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理论将需求分为5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图1)。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3]。

期刊编辑们在工作中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满足后,就渴望从工作中得到更高的需要满足,比如社交、尊重、成就感等。而“为他人做嫁衣”的隐匿性社会角色使得期刊编辑很少得到关注,永远隐藏在一步成功作品的背后。同时,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周期性流水线似的工作流程更加剧了工作的枯燥无味性,工作价值无从体现,职业成就感严重缺失。以高校学报编辑为例,他们是出版队伍中学历最高,也许还是最有学问的一群人。但作为教辅单位,编辑们很难纳入学校的正常行政晋升渠道,上升空间十分狭小。在一个职级和岗位上干上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是非常普遍的事[4]。而在职称晋升中,编辑又要和教学科研人员同台竞争,处于明显的劣势,经济待遇较之同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也没有优势。因此,往往因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而感到压抑,变得消极、懈怠。人格自我发展的的生长性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1.3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形成自我的概念。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儿童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对正面的积极的经验寻求保持、再现,对负面消极的经验予以回避。在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他人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他所设定的标准而决定是否给予,这个给予的标准取决于他人的价值观。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5]。

儿童的心理自我发展持续到成人期,所以成人的自我价值感的形成往往受到社会期待影响。心理学中的“社会期待”(soCialdesirability)是指许多人直接或者间接地告知某人他应该怎样或者期望他怎样的信息[6]。对于学术期刊编辑,当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过高,而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感觉与期待相差很远时,很容易造成编辑的成就感受挫。编辑的职业成就感也受到社会对编辑工作价值认可程度的影响,当全社会都认识到了编辑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大意义,在给予作者喝彩声的同时,对编辑也给予了掌声和尊重,编辑就很容易从中获得职业成就感。编辑工作的氛围和管理行为也影响着编辑的工作感受,决定着编辑的工作行为。和谐上进的工作氛围容易激发编辑的工作积极性,恶劣、冷漠、僵化的管理,使编辑们的心理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丧失,更体会不到成就感。同时,个体内在价值标准的建立很容易收到外界评价的影响,成就感的标准一定程度上收到外界控制,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就感的获取也有较大影响,当外界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大家对他所作的工作不予认同,他是不会有成就感的。

2 心理干预措施

2.1 降低超我,端正认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超我和本我不协调,自我迷失是产生倦怠的主因,降低超我,适应自我,和本我达到一致,则可以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

降低超我,最重要的就是要端正对编辑工作的认识,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既不要把编辑工作看得过分高尚,认为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也不要为工作的利他性和隐匿性而妄自菲薄。要认识到编辑劳动的特殊性,与一般劳动过程不同,其劳动成果是人类高级的精神产品,较之物质产品要复杂精细得多。在这个过程中,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不可低估。能够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仅需要较高的出版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相关专业学科知识,学术期刊编辑是一个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担任的。要积极构建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归属感[7]。要从心底里热爱编辑这个行业,并为这个职业为大众带来的强大精神影响而骄傲。只有热爱它,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会不计较编辑工作的琐碎、隐匿,才不会厌倦枯燥的流水作业,才不会为是否得到掌声和喝彩而耿耿于怀。认同自己的工作,投入热情,学会享受编辑工作本身,就会从精神层面得到满足。

其次,在构建了职业认同感之后,要重塑价值观。职位、职称、经济待遇高固然很好,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也不要过于烦恼和在意。要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仅是由此构成的。编辑工作可能给予不了所期望的物质和名利,但你可以从你的工作中获得作品所给予你的精神享受。

2.2 树立目标,增强成就感,实现自我

马斯洛自我需求理论认为,产生倦怠的另一原因是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是缺乏成就感。那就应该在工作中寻找方法和途径,给编辑创造成就感。

树立工作目标并进行分解。编辑要给自己设立一个工作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编辑策划一个选题,也可以是在多长时间内编辑校对多少篇论文,并且这个论文要到到什么水平,甚至是自己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把这个目标细化分解到每一天。这样每天都有一个目标在,完成一定阶段的目标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比如一顿美餐、一部大片、一次旅游等。如果完成了大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大的奖励。这样,不仅每天的工作变得没有那么枯燥,而且也会大大增强成就感。

进行科学研究。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大都学历高,具有所编辑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可以经常接触到该类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如果有精力和能力的话,可以选择做一些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自己有了研究成果,职称待遇和名望自然而然就来了,成就感也就得到提升。

发展业余爱好。当工作中产生倦怠时,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参加体育活动,打篮球、乒乓球,跑步,打扑克,听音乐等,来放松自己疲惫的身心。一方面可以让自己从动紧张沮丧的情绪中转移出来,并从中体验到快乐的情绪;另一刚面可以把兴趣爱好当做自己的第二职业,从中获得新的成就感。

2.3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协调编辑的自我与外部的评价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认为外部环境也会影响编辑的内在价值评价,阻碍成就感的获得。所以应该从编辑的工作的组织氛围和管理方式着手,改善工作氛围,以减少编辑职业倦怠的发生。

期刊社或编辑部应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职责明确,奖惩分明,多劳多得,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8]。要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为编辑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要关注编辑个人价值和身心健康,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协调好编辑的人际关系,帮助编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期刊社或编辑部应为编辑尽可能提供职业培训和学术活动的机会,帮助编辑及时更新观念、丰富经验,为编辑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使编辑的个人发展与期刊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增强编辑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干预的场所,比如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定期请请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讲座;配备心理咨询师;加强心理网站建设等方法帮助编辑克服职业倦怠[9]。

3 结 语

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状态影响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期刊社或编辑部应该重视编辑们的心理健康建设。从人格理论角度分析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干预,从心理源头上解决编辑的职业倦怠。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能有一个健康、良性循环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世华. 高校校报编辑压力、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 http://baike.baidu.com/view/388809.htm,2012-06-12

[3] http://baike.baidu.com/view/690053.htm

[4] 黄林.编辑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出版科学,2011,19(2):31-33

[5] http://baike.baidu.com/view/2145.htm

[6]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 林安红.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分析[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2);202-204

[8] 韩云鹏.试论期刊编辑职业倦怠成因及消解[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2):125-128

[9] 刘连新,刘郁.从人格角度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J].人力资源,2010(5):102-104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学术期刊职业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