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教养

2014-08-08段炼

黄河 2014年3期
关键词:教养酒吧留学生

段炼

一两个概念

教育与教养是两个不同概念,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陪训,后者关注人品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对这区别,并非人人都有自觉意识。

英文里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词,education,cultivation, culture,中文分别译作教育、教养、文化。文化来自教育和教养,缺一不可。其实,英文里的文化与教养关系更近,二者的词源学本义都是耕耘。教育虽然跟文化和教养殊途同归,但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教养,也就谈不上真有文化。例如一些官员,受过大学教育,有体面的职业,可是却在办公时间上网游玩,在网上造谣生事,更有假公济私、贪腐牟利者。这种衣冠楚楚的官员,实则人格分裂,教育和教养也分裂。

说到衣冠,另有一些人很注意彰显自己的教养。二十多年前我还在海外求学,有次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参观,与我同行的是个非洲留学生,他的家庭在西非海岸拥有一个大种植园。我信奉入乡随俗,像美国当地人一样穿便装,而这位非洲同学却西装革履,头发抹得油亮发光,俨然是华尔街白领。我们同行时,便装与西装在一起比较别扭,我忍不住了,问他:你可以不穿西装吗?不料这位同学的回答竟让我吃了一惊:我是绅士,要穿西装。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他有意要与美国黑人区别开来,用一身西装来表示自己不是纽约街头的混混,他非常在意给人的外在印象,在意自己的身份,不愿被人小瞧。

用学者的话来说,衣冠是人的符号,关于衣冠的意识,其实也是关于自我修养的意识,是用符号来表示自己的绅士身份。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中国上大学,那时流行新版简体字,例如用“街”字的右侧来代替“街”,写成半个“行”字。有次一个同学拿着一封信,指着信封上的地址说:看这正体“街”字写得多漂亮,我就不写半个“行”,我宁愿多写几笔,写个正规的“街”,也不胡乱写字。这是一种自觉的人生态度,一种关于行为规范之严谨而认真的自觉意识,是为人修养的一部分。一个字的写法是件小事,很多人并不在乎,可是也有人在乎这类细微末节,而人的修养也正是从细微处显示出来。这就像穿什么衣服,与学校教育无关,是个人和家庭教养的潜移默化,属于“昔孟母,择邻处”的问题,属英文cultivation(耕耘)的一部分。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有个中国馆,馆长是洋人,我同他通过电话,他的英文带着很重的欧洲口音。这位馆长是中国画专家,他用英文写过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书,名为Cultivated Landscape。书名中的耕耘一词,转义“笔耕”,指中国古代画家以笔为犁,将天然大地耕耘成人文山水,将蛮荒野景,耕耘为艺术之境,并在其中注入画家的人文之意,于是这山水画便有了“意境”。西方人通常将中文的“意境”一词翻译成inscape,即内心之景,但我觉得纽约大都会的cultivated landscape也很好,有“耕耘风景创造意境”的内蕴,将西方的风景画理念同中国的山水画理念贯通了起来,使山水画得以展示人文修养,并以此而将文人画与工匠画区分开来。

这区分也是教育和教养的不同。通常所说的教育,是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能,以便今后能在人世社会谋求生存。说白了,就是靠一技之长而求职谋生,这与个人教养不是一回事,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我当年留学时勤工俭学,周末到唐人街的一所中文学校教华裔孩子画画。其中有个初中小女生画得很好,我总是鼓励她,希望她画得更好,而这孩子对绘画也有很大兴趣。可是,到期末时她告诉我,下学期不来学画了,因为妈妈说了:画画不能赚钱,明年不让学了,她以后要学商科。看来,她妈妈将教养与教育当成了一回事。事实上,个人修养当然是不赚钱的,人格和人品并不能保证发财致富。我疑心,古人说“无商不奸”,会不会是个暗示:奸商缺乏教养?

然而,古代商人却很有教养。自南宋以后,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中国江南是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艺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最有修养的文人也多出自那个地区。例如阅读中国绘画史,读者会发现,自南宋以后,这几乎就是一部太湖地区的江南绘画史。相比之下,今人急功近利,蝇营狗苟,在浮躁的商业社会里,已顾不得人格修养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儒雅的绅士气质。

二启蒙

人之初,教养和教育不易分开,学之初,启蒙教育的确是教养的开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蒙教育,这可能来自父母亲友,甚至街坊路人,也可能来自学校老师。启蒙教育有可能是一种特意安排,也可能是偶然所得。无论怎样,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与众不同,但启蒙教育的作用却是一样的:这是学识的开端,或是智慧的萌芽,更是人生的领悟。

根据心理学的观察和研究,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涂鸦,到十三岁左右,亦即小学毕业时,若继续涂鸦,便会成为艺术爱好者,可以认真学画了。在学画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艺术史,这便是艺术知识的启蒙。就我自己的艺术知识来说,若要寻根溯源,我这几十年来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趣,可以追溯到小学的一堂音乐课。

记得那所小学是一座庙宇改建的,教室为木结构,音响效果好。当时是“文革”时期,全国的教育都不正常,小学音乐课就是学唱红歌,全班都唱得激情昂扬,有如现在唱摇滚。音乐课的老师有点与众不同,他对学生的狂吼乱叫不以为然,常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听他讲些不着边际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我至今犹记。

第一个故事,他一开讲便指着全班学生穿的冬装说:瞧瞧,这大冷的天,我们都有棉袄棉裤穿,可是西方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穷人啊,冬天只有棉袄,没有棉裤,冬天下大雪,刮狂风,美国人上身穿一件大棉袄,腿上只有一条单裤或裙子,穿得像个倒三角,冷得缩着头在街上发抖。听了这故事,我们都觉得社会主义真好。但是,老师的语气和眼神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向往,仿佛美国穷人的倒三角冬装,是一种时尚。

若说这是我最早所听的时装艺术课,那么这位音乐老师讲的另一个故事,便是我的第一堂现代艺术课。那时学校正组织一次全校绘画展览,我和几位同学都从杂志上临摹了铅笔画去参展。老师说起这次画展,便给大家讲:看看,我们的画都是歌颂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可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画,却看不懂。他问:你们知道美国画家怎么作画吗?他们把白色的画纸钉在墙上,把各种不同的颜料装进电灯泡里,再把这一长串灯泡挂在白纸前面,然后掏出手枪,“啪”一枪击碎这串灯泡,五颜六色溅到纸上,这就是一幅画。谁能看懂这幅画?这叫这抽象艺术。学生们听了开始哄笑,仿佛美国画家不会作画,只会打手枪。老师也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但笑中有一点得意,至于为什么得意,却无人知晓。

从小学到大学,经过了很多年,“文革”也结束了,我开始学习西方文学和西方绘画,才又想起小学音乐老师的故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普通人对西方一无所知,更不敢谈论西方,否则会有崇洋媚外、里通外国的嫌疑,当年是要砍头的。这位音乐老师怎么会知道西方的倒三角时装和抽象艺术?他为什么要讲这样的故事?如今老同学聚会,谈起这位老师,大家都觉得他是个谜,那谜底就在他的额头上。

“文革”时期人们不讲究发式,多梳小平头或三七开,称革命头,但音乐老师却梳的是朝后的大背头,头发油光铮亮,露出整个前额,额头也油光发亮,咄咄逼人,像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唱的那颗响当当的铜豌豆。老师的额头为什么会如此圆亮油光?学生们偷偷传说:老师每天早上都往额头上涂二两菜油。可是“文革”时期生活物资极度匮乏,二两菜油太奢侈,于是就说他每天早上都用食指蘸点猪油,往额头上抹一抹。

小学的这位音乐老师姓蒲,我们偷偷叫他菩提,因为他的头很圆,额头油亮,像菩提树上掉下来的黑亮亮的菩提果,可以用来代替玻璃球玩弹子游戏。蒲老师是小学老师中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可惜几十年后已无人知晓他的联系方式。蒲老师讲的故事和他那菩提的雅号,也许暗藏着启蒙与禅悟的玄机。对我来说,小学时关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故事,便如菩提树下之悟,只是这启蒙教育还远远不够,当年像蒲老师这样渊博的小学老师也太少太少。

三美酒之乱

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美酒是带给人灵感的浪漫之酒,但在今天的现世中却有可能是制造祸端的乱酒,无论中国还是北美,概莫能外。

美国法律限制21岁以下的青少年饮酒,而加拿大法律则设限于18岁。当年从加拿大到美国高校教书,不知这年龄的区别,有次学生邀我参加生日派对,我便提了一箱啤酒前往,让学生开箱自取。那一刻,学生们表情怪异,无人开箱。迷惑之际,有学生说:老师,您为什么让我们喝酒?我猜测是年龄问题,便问有无18岁以下者?另一学生知道美加之别,便说这是美国,21岁才可以喝酒。我立刻明白自己或因违法劝饮而被起诉。幸好,这箱啤酒尚未开封,算不得犯罪证据。学生们也明白我的无辜,故无人提及此事,算是躲过了一劫。

但这并不是说21岁以下的美国大学生不喝酒。南加州的旅游名城圣地亚哥,与墨西哥小镇相邻,那是一个酒吧镇,专门赚美国大学生的酒钱。墨西哥没有饮酒的年龄限制,一到周末,圣地亚哥各大学的学生便纷纷越界进入墨西哥小镇,在那里买醉狂欢。据说,有些年轻人选择到圣地亚哥上大学,就是因为越境饮酒的诱惑。

后来我从美国回到加拿大高校任教,每年夏天都带学生到中国学习,而学生在中国的无节制酗酒闯祸,则让我头疼不已,尤其是女生醉酒乱性。中国与墨西哥一样,饮酒没有年龄限制,而我的加拿大学生也都在18岁以上,所以买醉狂欢于中加两国都合法,结果,晚间常有学生喝得烂醉,惹事生非。

中国大城市的酒吧,不少都暗藏猫腻,特别是半夜有狂欢派对的酒吧。有年夏天我带学生到杭州学习,一位女生告诉我,她半夜从酒吧坐出租车回校,丢了钱包和手机。我问她当时的情况,她却一无所知,毫无记忆。据说杭州有酒吧给顾客下药,让人上瘾而成为回头客。我起初不信,但后来此类事频发,甚至有一女生半夜孤零零醉倒在大街上,我才不得不信。

后来我带学生到北京学习,不料北京的酒吧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学区有家臭名昭著的酒吧,在留学生中极有口碑。却原来,海外出版的英文版《中国旅游》书,在“北京夜生活”一栏里将其列为酒吧一级棒,说是正因为臭名昭著,到北京才一定要去见识见识。不消说,那是洋学生最常去的酒吧。有天半夜我的学生从那酒吧打来电话,说是同去的一位女生不见了。久寻而不得,我只好报警,才找回了那女生。学生们异口同声,说是被酒保下了蒙汗药,却苦于没有证据,警察也无可奈何。

朝阳区有家酒吧更恐怖。此酒吧没有中文名,只有英文名,专做洋生意。据学生说,他们通过互联网得知这家酒吧每周都有半夜湿衣派对,只要女生穿上湿淋淋的单薄衬衣,便可在酒吧免费饮酒,此招是为了引诱好色男人。在一个周末的半夜,一切旧戏重演,有学生从那酒吧打电话给我,说是同去的一个女生不见了,无人看见她何时失踪,更不知是怎样失踪的。后来一男生说,他在醉眼迷蒙中似乎看见那女生跟一个陌生男人走了,但完全不记得那男人长什么模样。

我向警察报案,警察不接受,说是失踪案必须在24小时之后才能报。还好,大约在22小时后,那女生回来了。见她完好无伤,我才放了心,但问她昨夜是怎么回事,她却顾左右而言他。次年夏天我又带学生到北京学习,她还想参加,我拒绝了。

前不久,我带到北京的学生去长城参加了通宵音乐大派对,组织者为了赚钱,不让参加者自带酒水。结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洋学生自带了大包小包的酒水,里应外合,从铁丝网的墙头将酒水偷运进去,在通宵的音乐狂舞中喝了个酩酊大醉,清晨就露宿在长城的山坡上。

随后,这些学生又嚷嚷着要去天津港参加航母大派对,不知这次又会弄出什么事来,而我的工作就是给他们闯下的乱子收场。

四今夕何夕

三十多年前中国刚出现留学风潮时,有一种好玩的说法:去北美镀金,去西欧镀银,去东洋镀铜,去港岛电镀。到二十世纪结束时,海外留学生大体分两种,公费与自费,前者由政府买单,后者有海外奖学金,或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几乎没有靠父母付账的。最近十年情况变了,中国留学生几乎都由父母买单,也不分什么金银铜铁和电镀了。

过去无论是要获取政府公费,还是海外奖学金,学业都得顶尖,否则在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中将一无所获。北美高校给留学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基本上都局限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很少给本科生。不过,那时候的中国留学生都在国内完成了本科学业,然后以优秀成绩到海外攻读高学位,极少有人读本科。最近十多年的另一变化呢,是中国留学生到海外读本科的居多,就像海外的港台学生一样,本科生远远多于研究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当然,这十多年来,中国父母不差钱了,可以送孩子到国外读本科了,可以让孩子逃避每年高考的恶梦了。但这并不是问题的要害。当年与港台留学生聊天,听他们笑叹:大陆留学生功课都好,而港台留学生却是考不上好大学才到海外读书的。

现在国内的情况跟当年港台相似,一些高中毕业生考不上大学,便由父母花大价钱通过中介送到海外留学,甚至依靠中介作假。前不久我回国遇一旧友,说是希望我能给他的孩子讲讲北美高校的情况,随后我在一家茶馆见到了那孩子。第一眼看去,大失所望,那孩子整个就一纨绔子弟,再听他开口说话,完全不着边际。那一刻我脑子里就冒出一个词:不靠谱。但是,旧友反复强调,一定要让孩子到国外上大学,不管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

同过去的留学生相比,现在的留学生大致有两个特点,一是钱多,二是学业差。海内外媒体对这两大特点有不少报道,尤其对中国留学生如何炫富总是津津乐道。炫富不是我的话题,我只说炫得是否得体。有次我班里的中国留学生没按时交作业,我便通知全班:迟交者会扣分。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离开学校,沿着单向街的人行道正准备过马路,突然一辆笨重的黑色梅塞迪斯扭头朝我冲来。我立刻反应到:开车的老头儿手脚不灵,失控了。不料,这车在快撞上我时,竟灵敏地停了下来。我一看,驾车者是位小女生。只见她打开车窗,探出半个身子伸出一只手,将几张稿纸塞给我,并留下一句京腔:老师,交作业。然后缩回车里,绝尘而去。这驾车的鲁莽,与国内驾车者如出一辙,而笨重的梅塞迪斯,却不是为青春少女设计的,那是为退休老人设计的。人所共知,梅塞迪斯是阔佬的专用座驾。

说到学业,过去的中国留学生,功课成绩总是拔尖,现在的留学生恰好相反,总是排在末尾。在我的班里,洋学生发言踊跃,中国留学生很少发言,可能是英文差,不好意思开口。每次的学期论文,也是中国学生写得最差,不仅英文差,而且不知论文的学术要求,也不懂文章的谋篇布局。

前不久同教务处的一位老师聊天,说是有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是全校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最严重的群体。就我的中国文学课而言,我早就怀疑留学生抄袭剽窃,但苦无证据,因为他们上网抄袭中文,然后译成英文,让人难以查对。

有次我给学生的论文题目是讨论朱自清的散文,论文交来后,我发现有好几位留学生疑似抄袭中文网站。其中有一人的论文,虽是英文写作,但用词却很中国化,是中国学者的惯用口气,而且前言不搭后语,段落之间没有关联。这篇论文显然抄自不同的中文论文,然后用电脑软件翻译成英文,拼凑而成。于是,我在课堂上不点名地痛斥了翻译抄袭的行为,并警告其被学校开除的危险。

搞笑的是,下课后另一位留学生立刻来办公室找我,问我刚才是不是说他,并专门声明他的期末论文不是用电脑软件翻译的,而是他从中文网站下载后,亲自以手工翻译成英文的。

责任编辑:刘淳

猜你喜欢

教养酒吧留学生
Wine ahead餐酒吧
FAN迷离酒吧
Autentista酒吧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WAY2酒吧
留学生的“捡”生活
教养方程式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