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社区146例低骨量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现况调查*
2014-08-08李觅琼雷云陈玉华
李觅琼++++雷云++++陈玉华++++杨芳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某社区低骨量(包括骨量低下及骨质疏松)女性患者的骨密度现况及不同年龄段骨丢失情况。方法: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46例50~75岁的低骨量女性患者进行骨密度测量,并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再次测量骨密度,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骨丢失情况。结果:低骨量女性患者身高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各年龄段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下降,以50~岁及65~岁组下降明显(P<0.05)。在未经任何干预情况下,各年龄段各部位总骨丢失率下降趋势明显,其中50~岁组L1-4的总骨丢失率为50%,为所有年龄组中最高。结论:骨量低下作为骨质疏松症的前期,应早期进行规范干预,以减少骨量的丢失。
关键词骨密度低骨量骨丢失总骨丢失率
中图分类号:R5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2-0040-03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valence of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loss in 146 women with low bone mass in a community in Shanghai
LI Miqiong, LEI Yun, CHEN Yuhua, YANG Fang
(Changfe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prevalence of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including low bone mass and osteoporosis) of the women with low bone mass and the bone loss in different ages in a community of Shanghai. Methods: The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146 female patients aged 50~75 from Feb. to Dec. 2010, and repeated the detection from Dec. 2012 to Jan. 2013.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per 5 years as an age group and their bone loss was compared at the different ages. Results: Height of the female patients with low bone mass shortened with their increasing ag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lumbar spines (L1-4), left and right femoral necks also decreased with their age increasing in all ages, and more obviously in the groups aged 50~ and 65~ (P<0.05). The declining trend of the accumulative bone loss rate of various parts was obvious at all ages without any intervention, and the rate of the accumulative bone loss of the lumbar spines (L1-4) was 50% in the group aged 50~ that was the highest in the all groups. Conclusion: Low bone mass as the early stage of osteoporosis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the standardized intervention early to reduce the loss of bone mass.
KEY WORDSbone mineral density; low bone mass; bone loss; accumulative bone loss rate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已成为妇女保健的重要课题。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症以及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风险发生的可靠指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老年人的低骨量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且骨量丢失的速率是决定老年人低骨量的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对本社区146名低骨量女性患者进行骨密度值测定,以了解本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情况以及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的趋势,为社区骨质疏松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对象
收集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来中心进行骨密度测定的146例低骨量女性患者(包括骨量低下和骨质疏松症),并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进行第2次骨密度值测定。纳入标准:①长期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②汉族;③年龄50~75岁;④患者知情同意,自愿进行骨密度测定。排除标准:①曾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③体质指数>33 kg/m2;④认知障碍;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按5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共分为5组。
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Lunar IOXA,美国GE公司)对全部受试者于腰椎1-4(L1-4)和左、右股骨颈进行BMD测定[1]。准确记录每位受试者的出生日期,全部数据录入电脑;测定由专人负责,每日检查前进行仪器常规校正,符合质控要求。
诊断标准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的诊断标准: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值降低程度相比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标准差值(SD),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①正常为T值≥-1 SD;②骨量低下为-2.5 SD<T值<-1 SD;③骨质疏松为T值≤-2.5 SD。本文低骨量包括了骨质疏松及骨量低下。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各年龄段患者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分布
2010年2月至12月测量时,各年龄组在体重与体重指数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患者身高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各年龄段患者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检测时,各年龄段患者L1-4骨密度均高于其左、右股骨颈(P<0.05),其中50~54岁组各部位骨密度值均为最高(表2)。
各年龄段患者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55~59、60~64岁年龄组下降缓慢,而70~75岁组腰椎L1-4和左、右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有所回升,但仍低于50~54、55~59、60~64岁组。其中以50~54岁及65~69岁组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下降明显,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年龄段患者骨丢失情况
在未经任何方式干预情况下,该社区50~75岁的低骨量女性患者中各年龄段腰椎及左、右股骨颈的总骨丢失率下降趋势明显,其中50~54岁组L1-4的总骨丢失率50%,为所有年龄组中最高(表3)。骨丢失率(%)=(患者骨密度-峰值骨密度)/峰值骨密度×100%。
2.4骨质疏松症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未经任何方式干预的情况下,该社区2010年诊断为骨量低下的40例患者2年后诊断为骨质疏松,占研究对象的27.4%(表4)。
讨论
中老年骨量低下现象比较普遍
研究骨密度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差异,对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尤为重要。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低骨量女性患者在5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以50~54岁和65~69岁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与文献报道一致[2-4],与安珍等[5]报道的成都地区城乡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规律略有差异,可能与分组方式、人群选择及检测设备不同有关。由于入组者已经检测为低骨量女性患者,尚不能反映全人群骨量低下的患病情况,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导致中老年女性骨量低下的原因
女性在绝经后有2个骨量快速丢失期:①在绝经后前10年,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急剧下降有关。雌激素的减少造成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转换加快,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骨量丢失造成骨密度明显下降[6];②在绝经后26~30年,除女性雌激素持续减少外,钙吸收亦减少,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值在70~75岁时略有上升的原因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加强本社区骨质疏松的一级预防
本次研究发现首诊为骨量低下的女性中,有40例(27.4%)患者2年后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且各年龄段腰椎及左、右股骨颈的总骨丢失率下降趋势明显,较正常人群的骨量丢失更明显,说明骨量低下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因此,凡诊断为骨量低下的人群应视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应制订社区防治方案,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干预效果,切实把骨质疏松症的一级预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刘忠厚, 杨定焯, 朱汉民, 等.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1): 1-3.
王文志, 马锦富, 杨定焯, 等. 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调查[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1): 40-43.
朱继华, 张卫国, 张延军, 等. 大连地区111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1): 75-77.
张静,徐惠明,钟菁. 722例成都市职业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的调查[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10(6): 419-421.
安珍, 王文志, 杨定焯, 等. 成都地区城乡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调查[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3): 233-236.
黄琪仁, 周琦, 陆敬辉, 等. 2111例上海健康女性骨密度值测定与年龄相关骨丢失的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3): 191-194.
(收稿日期:2014-2-10)
各年龄段患者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检测时,各年龄段患者L1-4骨密度均高于其左、右股骨颈(P<0.05),其中50~54岁组各部位骨密度值均为最高(表2)。
各年龄段患者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55~59、60~64岁年龄组下降缓慢,而70~75岁组腰椎L1-4和左、右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有所回升,但仍低于50~54、55~59、60~64岁组。其中以50~54岁及65~69岁组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下降明显,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年龄段患者骨丢失情况
在未经任何方式干预情况下,该社区50~75岁的低骨量女性患者中各年龄段腰椎及左、右股骨颈的总骨丢失率下降趋势明显,其中50~54岁组L1-4的总骨丢失率50%,为所有年龄组中最高(表3)。骨丢失率(%)=(患者骨密度-峰值骨密度)/峰值骨密度×100%。
2.4骨质疏松症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未经任何方式干预的情况下,该社区2010年诊断为骨量低下的40例患者2年后诊断为骨质疏松,占研究对象的27.4%(表4)。
讨论
中老年骨量低下现象比较普遍
研究骨密度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差异,对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尤为重要。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低骨量女性患者在5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以50~54岁和65~69岁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与文献报道一致[2-4],与安珍等[5]报道的成都地区城乡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规律略有差异,可能与分组方式、人群选择及检测设备不同有关。由于入组者已经检测为低骨量女性患者,尚不能反映全人群骨量低下的患病情况,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导致中老年女性骨量低下的原因
女性在绝经后有2个骨量快速丢失期:①在绝经后前10年,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急剧下降有关。雌激素的减少造成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转换加快,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骨量丢失造成骨密度明显下降[6];②在绝经后26~30年,除女性雌激素持续减少外,钙吸收亦减少,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值在70~75岁时略有上升的原因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加强本社区骨质疏松的一级预防
本次研究发现首诊为骨量低下的女性中,有40例(27.4%)患者2年后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且各年龄段腰椎及左、右股骨颈的总骨丢失率下降趋势明显,较正常人群的骨量丢失更明显,说明骨量低下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因此,凡诊断为骨量低下的人群应视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应制订社区防治方案,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干预效果,切实把骨质疏松症的一级预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刘忠厚, 杨定焯, 朱汉民, 等.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1): 1-3.
王文志, 马锦富, 杨定焯, 等. 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调查[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1): 40-43.
朱继华, 张卫国, 张延军, 等. 大连地区111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1): 75-77.
张静,徐惠明,钟菁. 722例成都市职业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的调查[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10(6): 419-421.
安珍, 王文志, 杨定焯, 等. 成都地区城乡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调查[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3): 233-236.
黄琪仁, 周琦, 陆敬辉, 等. 2111例上海健康女性骨密度值测定与年龄相关骨丢失的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3): 191-194.
(收稿日期:2014-2-10)
各年龄段患者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检测时,各年龄段患者L1-4骨密度均高于其左、右股骨颈(P<0.05),其中50~54岁组各部位骨密度值均为最高(表2)。
各年龄段患者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55~59、60~64岁年龄组下降缓慢,而70~75岁组腰椎L1-4和左、右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有所回升,但仍低于50~54、55~59、60~64岁组。其中以50~54岁及65~69岁组腰椎及左、右股骨颈骨密度值下降明显,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年龄段患者骨丢失情况
在未经任何方式干预情况下,该社区50~75岁的低骨量女性患者中各年龄段腰椎及左、右股骨颈的总骨丢失率下降趋势明显,其中50~54岁组L1-4的总骨丢失率50%,为所有年龄组中最高(表3)。骨丢失率(%)=(患者骨密度-峰值骨密度)/峰值骨密度×100%。
2.4骨质疏松症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未经任何方式干预的情况下,该社区2010年诊断为骨量低下的40例患者2年后诊断为骨质疏松,占研究对象的27.4%(表4)。
讨论
中老年骨量低下现象比较普遍
研究骨密度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了解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差异,对于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尤为重要。本次调查发现,本社区低骨量女性患者在5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以50~54岁和65~69岁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与文献报道一致[2-4],与安珍等[5]报道的成都地区城乡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规律略有差异,可能与分组方式、人群选择及检测设备不同有关。由于入组者已经检测为低骨量女性患者,尚不能反映全人群骨量低下的患病情况,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导致中老年女性骨量低下的原因
女性在绝经后有2个骨量快速丢失期:①在绝经后前10年,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急剧下降有关。雌激素的减少造成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转换加快,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使骨量丢失造成骨密度明显下降[6];②在绝经后26~30年,除女性雌激素持续减少外,钙吸收亦减少,导致骨量快速丢失。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值在70~75岁时略有上升的原因不明,有待进一步研究。
加强本社区骨质疏松的一级预防
本次研究发现首诊为骨量低下的女性中,有40例(27.4%)患者2年后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且各年龄段腰椎及左、右股骨颈的总骨丢失率下降趋势明显,较正常人群的骨量丢失更明显,说明骨量低下是骨质疏松症的前期。因此,凡诊断为骨量低下的人群应视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应制订社区防治方案,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干预效果,切实把骨质疏松症的一级预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刘忠厚, 杨定焯, 朱汉民, 等.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1): 1-3.
王文志, 马锦富, 杨定焯, 等. 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调查[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0, 6(1): 40-43.
朱继华, 张卫国, 张延军, 等. 大连地区111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1): 75-77.
张静,徐惠明,钟菁. 722例成都市职业女性骨密度及骨丢失的调查[J].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10(6): 419-421.
安珍, 王文志, 杨定焯, 等. 成都地区城乡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调查[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3): 233-236.
黄琪仁, 周琦, 陆敬辉, 等. 2111例上海健康女性骨密度值测定与年龄相关骨丢失的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2, 8(3): 191-194.
(收稿日期:201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