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小康
2014-08-08王茂才
王茂才
如何在全省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中“走前列、作表率”,仁怀市结合实际制定了“两率先、双千亿”的奋斗目标,并试图通过“微观小康”的具体实践,探索“率先小康”的仁怀路径,以此回应68万酒都人民的期待,给省委、省政府交出一份创新试验的答卷。
乡镇为单位
个人感受来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调研时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忘记我们在为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来享受。要突出“三农”这个关键,找准短板所在,把产业是否发展、城乡面貌是否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作为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尺。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在全省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到2020年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的、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个人认为,从“三个核心指标”看,仁怀已基本实现“531”目标。2012年,仁怀市人均生产总值逾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52元,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为85.27%。仁怀有条件也应当努力实现“两率先、双千亿”,即到2015年,力争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进入中国百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但是,从“三个不能代替”看,仁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工业比较发达、农业比较落后,城区比较发达、农村比较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民生欠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如何建成一个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内容更加实在、发展更加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仁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其重点是农村、是农民、是民生事业,是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微观小康”构想。
“微观小康”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结合“四化”同步,开展以乡镇为单位、以村为主体、以户为单元、以个人感受来评价的小康创建活动。通过“微观小康”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以“十个有”(有增收产业、有稳定就业、有舒适住房、有安全用水、有便利交通、有优质教育、有医疗保障、有优美环境、有充分民主、有幸福认同)为重点的民生事业,从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加快实现“三大变化”(城乡环境明显变化、产业发展明显变化、人的面貌明显变化),从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使全面小康社会创建工作基层化、具体化。
着眼全面
着力微观
如果全面小康是从6个大类25项指标去综合判断,那么“微观小康”就是在“三个不能代替”的要求下,从老百姓切身感受的十项工作去衡量和评价。“微观小康”注重客观变化,强调主观感受,以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激发创建热情,动员群众参与,建设一个老百姓有幸福感、满足感、认同感的小康社会。
“微观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体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含义,即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微观小康”的着眼点在全面,着力点在微观,就是在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开展小康创建活动,让每个村落、每个乡镇都达到小康标准,让人人都过上小康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化。通过“微观小康”创建活动,最终实现“小康全覆盖”。
“微观小康”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是引导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微观小康”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化”同步发展促小康,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区域协调互动。
“微观小康”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有效抓手。民生是社会和谐之基,科学发展之要。改善和保障民生,应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利益问题。“微观小康”就是要完善各种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微观小康”创建活动,建成一个百姓欢迎、社会称道的小康社会。
结合发展实际
强化推进措施
仁怀市开展“微观小康”创建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找准薄弱环节,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
定规划,实现三年全覆盖。充分结合全省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根据“微观小康”创建的主要内容,由市委、市政府主导,市级部门指导,乡镇牵头,村为主体,动员群众共参与。结合本地实际,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制定完善“微观小康”创建总体规划,以2015年底为创建时间节点,分类实施,梯度推进,3年内全面创建完成。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充分依靠村支“两委”,充分汇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让村级创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目前,全市21个乡镇(街道)、174个村(社区)均完成了前期评估和总体规划工作,第一批40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已陆续展开。
聚合力,协调多方共参与。建立“党政统筹、部门指导、乡镇主抓、村级主创、社会帮扶、群众主体”的运行机制。党政统筹,重点抓动员、资源配置和政策激励;部门指导,重点抓监测指标的落实,带责任、带项目、带点子深入村组挂帮指导;乡镇主抓,重点抓项目设计、组织实施、落实“十个有”;村级主创,村支“两委”重点抓群众动员、项目实施;社会帮扶,就是社会各界从思想观念、资金赞助上帮助创建;群众主体,就是作为直接受益的群众,直接参与制定规划、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实施自我创造、自主管理。这一机制,势必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和多方参与创建小康的大格局和浓厚氛围。
强基础,公共服务上水平。在创建工作中着眼全面,着力微观。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根本,以“十个有”为切入点,着力抓好转型发展,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扎实推进城镇化,不断加强村民自治,持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引导群众走上生活殷实、精神丰富的小康之路。在创建过程中,统筹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园区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搬迁等内容,整合项目和资金,使创建活动科学化,创建效益最大化。今年,全市计划投入资金30亿元,着力补齐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农村基础、社会保障、教育事业“五大短板”。4月份以来,已完成投资15.6亿元。
抓激励,调动创建主体积极性。实行“随时申报、即时验收、即时奖励”的激励机制。乡镇、村根据规划创建完成后,即可向市小康办申报,市小康办组织及时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村(社区)及时授牌奖励。市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每成功创建一个村给予50万元的奖励,用于改善城乡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从而达到“建一个村、授一块牌、激励一大片”的目的。今年,全市第一批40个示范村均有望达标。 (作者系仁怀市市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