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8-07李小春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术学科

李小春

摘要: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探讨在美术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254-02美术课是中学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中学美术教学规律,了解美术教学特点

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科目,主要特点有:全体性,美术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注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为学生打下知识与技能基础,包括育人和美术内容两方面的基础;美术学科还是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的特质在于可视可感的形象性。美术的形象性是物质的、具体的,无需通过中介和想象就能感知的。美术学科教学在借助音乐或是语言等启迪学生,最终必须回归到具体形象,因此美术学科直观教学也就最为普遍和实际。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把美术学科视作人文学科而不只是技能课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开展美术学习是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的主导潮流。多样性是美术学科显著的特点。美术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包容,不苛求标准答案,赋予了美术学科多样性的特点。美术不再被理解为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的拼凑,但美术的技艺性这一显著特点却不容忽略。美术一词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为"美之术",这"术"就是各种方法、手段和技能。美术是情感的、文化的、多样的,同时还是技艺的,所以我们的美术学科要兼顾多元,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也被称为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局部和短期行为的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意味着它本身的伦理、知识、审美特征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中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美术教学充分发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2.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熟悉不足, 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 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 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 学生就难以得到了, 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 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了。试想, 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 讲解、 谈话、 讨论, 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 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思维活动, 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 那还剩什么呢?美术教师的注重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 对美术作品的目力接触, 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 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之处。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事物的能力有密切的联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当需要对事物的认识作出表达时就有画画描绘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启发和鼓舞。只要适当运用一些方法,利用比较具有新意的教学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造性思维来。比如我在人物线型造型的美术课上,要求学生画一人物时,有的同学要画自己的妈妈,有的学生提出要画警察,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羊或画匹马。我们试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自己妈妈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警察的可能他认为警察很威风,很精神,有兴趣尝试画一下;要求画动物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作为教师,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允许学生先画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人或物,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有效地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课堂上所要求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正确及时地加以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激发其创造欲望,提高创新能力。

3.注重感知的升华,培养创造想象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的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便于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凭视觉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观察的教学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美感,就必须十分注意"感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讲美术技法,如:透视变化、明暗对比、比例关系等,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就得不到全面培养。如中国画《花鸟》一课,这是纯技法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墨、用笔、用色、构图法,讲授这些技法已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但教师讲授的重点应放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艺术家用毕生精力所创造的美。一根树枝,一片花瓣,鸟的尾巴,乌的翅膀等在用笔用色中都能发现它的美。一个人可以不会画画,但必须会欣赏美的自然及美的美术作品。

4.利用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和促进学生创新

教师要以注重学生发展为评价基准,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立足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教育达到自我发现和超越,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指挥着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评价就是量化,评价就是要看成果。其实,评价就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作出价值判断,例如,你上街买东西,如果这商品价格不贵,质量又好,你会觉得这商品价廉物美。在现代教育评价中,随着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评价功能已从以前的"选拔功能"转向"创造功能"、"发展功能"。如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不单看作品物体画得像不像,构图好不好,而是多方面地看待美术作品中学生是如何构思、如何创作的。当前正在实施新课程的改革,课程评价也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方法、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教师评价机制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也不能用统一、僵化、死板的衡量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我是这样处理学生作业的:一看是否对画面比例和布局有自己的思考,是否有创新意识;二看画的用笔和技法;三看作画态度是否认真。作业允许迟交,要的是质量。作业当面批阅,这样便于当面肯定作品的成功之处,并能指出不足,甚至亲自动手改画。还可以组织进行师生、学生间讨论或当场评点,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超学科”来啦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