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
2014-08-07袁媛
袁媛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228-01生物学科,经常会被学校、家长及学生说成是"豆芽"科,相对来说重视度不够。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门也是加大资金投入,修建阅览室及实验室,配备实验器材和专业实验老师。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对生物学科态度也一致,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是迫在眉睫。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从事生物教学多年,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就初中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几点看法,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1.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2.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例: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
3.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材中广泛地采用了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通过加强实验和创设情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
3.1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味与情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直观的了解。比如在水分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时,可通过演示一段木本植物枝条下端插入稀释的红墨水里,过了一段时间只有木质部(导管分部在木质部)变红色的实验来引起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3.2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诸如定性实验、解剖实验等基本方法。除了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外,课本上的"动动手"小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材料,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动手独立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旧事物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很多新事物也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调整和完善实验内容,变换实验形式。一般来说,学生对生物实验都是非常感兴趣的,积极性也很高。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这种倾向,正确的去引导,在可能范围内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技能。如在做河蚌解剖实验时,有的学生先不惊动河蚌,用一物体突然插入河蚌的两蚌壳之间,使河蚌的蚌壳来不急闭合,然后用解剖刀割断前后闭壳肌;而有些河蚌受到惊动,蚌壳闭合较紧,不易实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想到河蚌后端有入水孔和出水孔,于是把解剖刀从这个缝隙插进,先割断后闭合肌……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
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穿插当今世界最新科技信息、重大的发明发现,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要让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合学生周围的事实,说明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老牛拉犁到铁牛耕田,从粮食亩产几百斤到如今的双千斤,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卫星上天……这就使学生有了一种潜在的创新意识:自己将来也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例如:在"生态系统"教学中,教师不直接讲明哪些因素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而是让学生自己交流、讨论,通过看"草原生态系统图",然后再来回答。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人都在动脑筋,各抒己见,有的说:"气候变化可以破坏生态平衡。"有的说:"人为的消灭蛇或人为的蓄养家畜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还有的说:"多养老鼠,因为老鼠繁殖能力强,破坏性大,也可破坏生态平衡。"最后这种想法看似古怪,但却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应该保持、关注和进一步培养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得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念,加深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全面理解,然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责任,成为德才兼备、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