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处培养学生数感
2014-08-07王璐佳
王璐佳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培养学生数感,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1)在认识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2)在估测的过程中训练数感;(3)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数感;(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数感。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教学环节,抓住每个教学细节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数感;关注细节;建立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181-02《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那么对于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培养他们的数感呢?下面谈谈我在几年的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感悟。
1.在认识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但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学生只有在现实的背景中感知数,才能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数。如认识1-10各数时,我启发学生数数身边各物品的数量,说一句带有数量的话,他们会说出"我有5个苹果"、"我们一年级有6个班"、"我坐在第4组"…… 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数不单可以表示单个的数,还可以表示群数;不单可以表示数量,还可以表示序号。在学习"0"时,我启发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兴趣酣然:"足球比赛分数上有0:2";"在温度计上有0";"电话上有0";"日历上有0";"车牌号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通过大量的例子学生充分感知到,"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我们所学的这些数字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
再如学完"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与学生玩了两个小游戏,一是快速记数,把数量是0-10的几张物品图片随机呈现给学生看,每张图片都出现2秒钟后消失,让他们回忆刚才所看到的物品数量。这个游戏很有趣,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专注性,还可以引导他们初步感知快速数数的方法,同时初步渗透"按群数数"的概念。另一个是猜数游戏,用一个小盒子,分多次装上不同数量的珠子,摇晃盒子,让他们根据珠子发出的声音判断珠子的数量比上一次多了还是少了,多一些还是多得多,用另一种感官体会比较数的大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在估测的过程中训练数感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测,教师在数的认识过程中多进行估测活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习让学生看图说数(如下图),
(一)(二)
让他们观察图片3秒钟,图片消失后说出数量。这个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一个一个地数,还可以十个十个地数。在这里,显然十个十地数更为合理,并进一步理解11-20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如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生对于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及估计物体的长度往往会感到十分困难,究其原因是学生还没在头脑中形成"1厘米"与"1米"的长度概念。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在课上我除了让学生多列举长大约1厘米及1米的物品外,还与他们玩估测游戏。如在练习本上画出10厘米长的线段,然后让他们估测铅笔盒大约长几厘米,课桌大约长几厘米;在黑板上量出1米的长度后,让他们估测黑板全长大约几米,宽大约几米,教室长、宽、高大约几米,我们的教学楼大约高几米,教学楼外的大树大约高几米等等。经过多次的估计与测量活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厘米与米的概念,判断物体的长度更准确。
3.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数感
让学生学会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既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是数感的具体表现。所以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交流情境,让他们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感的领悟。如学习"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个内容时,我利用课件,创设了"小小养殖场"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图中的鸡、鸭、鹅的数量比较多少,并与同桌交流。学生纷纷说出:"鸡比鹅多得多"、"鸡比鸭多一些"、"鸭比鸡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我马上追问:"鸡与鹅比,为什么用'多得多'这个词语,而鸡与鸭比,却用'多一些'呢?你们是怎样想的?"一个平时不太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举起了手:"因为鸡85只,鹅34只,相差几十只,所以我就用'多得多';鸡85只,鸭70只,它们相差不远,所以用'多一些'。"就是在这样的具体描述与相互交流中,学生体会了数量间的大小关系,理解了"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的含义,对数感有了逐步的领悟。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数感
培养学生数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多设计一些问题解决的题目,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如二年级学习估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估算的实际意义,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我出示了三道实际问题让学生比较分析:
A.二年级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33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
B.二年级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33人,每人一瓶矿泉水,大约要准备多少瓶矿泉水?下面哪种估算比较合适?
(1)40+30=70(瓶);(2)40+40=80(瓶)
C.五年级有78名同学准备去科技馆参观,学校准备下面三辆车够吗?下面哪种估算比较合适?
准乘22人 准乘31人 准乘36人
(1)20+30+30=80(人)
(2)20+30+40=90(人)
(3)30+30+40=100(人)
上面三个数学问题各有侧重,问题1目的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问题2及问题3是针对特定的问题情境,需要灵活估算。问题2需要把数据适当估大,而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