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爱师"情结的策略
2014-08-07浦凤娟
浦凤娟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83-02我原以为孩子爱老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为我每天和他们玩在一起,吃在一起,为他们精心设计每一个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那么多操作、游戏的材料……),但一次偶发事件使我改变了这种想法。
那天,我不慎在楼梯口扭伤了脚,当我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惊呆了:有的视而不见,有的暗自观看,有的捂嘴偷笑,有的偶尔问上一句"老师,你的脚怎么了?"更有家长反馈,孩子在家学老师一瘸一拐地走路的样子,还有孩子回家报告家长说:"爸爸,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老师变成了瘸子。"
我反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幼儿出于好奇,另一方面则是幼儿缺乏对身边人--老师的关爱之心。如果是后者将给幼儿现在和未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带来障碍。于是,我着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运用下列策略培养幼儿的"爱师"情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策略一:角色扮演,情感体验
幼儿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角色"相结合的。以他们喜闻乐见、百玩不厌的角色游戏为桥梁,让他们学习扮演教师以及教师相关的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有助于幼儿"爱师"情结的形成。如:"幼儿园"是小朋友特别喜欢的游戏之一。皮皮"小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哎,当老师真难!有些小朋友真"不听话"一点儿也"不听指挥"。黄子涵"小老师"给小朋友分发游戏材料,忙得满头大汗,做后说:"好累啊!"通过互换角色,幼儿真切地体验到老师工作的辛苦 ,激起了对老师的关爱之情,这种真切、自然的感受给幼儿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策略二:预设活动,内化情感
各种活动的开展是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
如:组织幼儿去看望生病的老师,帮老师捶捶背、拿药等,老师也给他们以最好的回报,抱抱、亲亲他们、奖励水果、冲着他们微笑等,让幼儿意识到老师在感谢他们,这样,幼儿就会明白助人为乐的道理,不知不觉地产生快乐的情感。
策略三:生成活动,巩固行为
在开展预设活动的同时,注重生成活动的教育价值。随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需要,及时生成相关的活动,注意挖掘随机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如我脚扭伤后,根据幼儿当时的反映和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生成了社会活动"老师脚扭伤后"。让幼儿观察比较受伤的脚与没有受伤的脚的区别,讨论老师脚受伤后有哪些不便,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讨论受伤后的感受,最后扩展经验,组织实践活动,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关爱之心。活动前、活动后幼儿的表 现真是判若两人,有的帮老师捏脚、有的帮老师端来小椅、有的帮老师捶背、有的围着老师说这说那,逗老师开心、自发地表演节目,第二天还有的带来了跌伤膏药,那场面真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情感换位和情感追忆中,幼儿置身其中,能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处境及想法让幼儿通过了解他人的痛苦,以实际行动关爱身边的人,体验关爱的愉悦情感……幼儿的行为充分地体现出生成教育的有效性。
策略四:生活渗透,关注细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小朋友跌倒了,迎接他的是一阵大笑声,小椅子倒了,从上面跨过去的幼儿比比皆是,老师带着沙哑的声音在组织活动,但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幼儿大有人在。可见,关爱教育需要老师随时注意细节,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编成故事,让幼儿先倾听,然后讨论评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结合日常生活,将作品中的事情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这样不仅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而且引导幼儿迁移作品内容,强化幼儿的关爱之心。例如:讲述故事《小熊上学》后,幼儿讨论"为什么大家最后都喜欢小熊了?""假如你是小熊,准备怎么减轻老师的负担"等,引导幼儿大胆表述帮助老师、减轻老师负担的方法, 如:自己学穿衣服、收拾玩具、遇到困难和朋友商量一起解决等。
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幼儿的"爱师"情结逐渐形成,关爱之心逐渐萌发。关爱的对象由老师扩展到自己的父母、同伴以及周围需要关心帮助的人。与同伴之间多了谦让、少了争抢;多了问候,少了埋怨;与父母之间多了体谅,少了任性;多了汇报,少了索取,有效地促进了良好品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