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动手操作和课堂动手操作相结合尝试
2014-08-07王春平
王春平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95-0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却因为怕麻烦,怕动手操作太过于费时间以至于影响教学进度而较少运用。有的课堂上即使运用了动手操作,但由于教师怕操作时间过长,无法完成预定的教案,于是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停地催促学生,结果在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操作的情况下,就要求停止活动。以本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动手操作"是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解决上面存在的问题,既能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进度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粗浅的体会。
1.必要地学具让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制作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教学中很多时候要用到学具。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的安排学生课外自制学具,在自制学具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了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个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由于学生想的不一样,剪得方法也不一样,快慢也不一样。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边先画一个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再剪下来。有的同学在纸的中间先画一个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再剪下来,这样学生有的剪得快,有的剪得慢,为了等所有的学生都剪好,就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把这一个环节放在课前进行,课堂上小组只是展示自己制作的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然后进行观察、比较,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样既不影响学生表象的建立,又节省了课堂时间。
2.费时间较多的操作活动可课前做部分准备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要让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把圆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由于圆是曲线图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要进行点拨,把课本127页附页1中的圆剪下来,按照附页画的线剪开,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观察拼组后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操作把课本127页附页1中的圆剪下来,第一个圆需要平均分成16等份,第二个圆需要平均分成32等份,在剪地过程中就要占用很多时间,况且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把这一个环节放在课前让学生动手操作。课堂上只需动手拼一拼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既节省了课堂上操作的时间,又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3.不容易操作的活动学生可课前尝试操作
有些动手操作不容易顺利完成,操作中会出现意外。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例2,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我在教学时发现出现下面问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橡皮泥的多少把握不好,长方体没做好就倒了;还有的学生在选小棒时需要尝试几次才悟出哪些需选择长度相同的小棒,这样经过几次尝试,又要等同学们都操作完成,会占用很长时间,教学不能顺利完成。如果让同学们提前预习,自己在家独立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课堂上再让小组合作、交流,由于学生已经经历过这个操作过程,操作就会比较顺利,重点让学生交流在制作过程中的发现,这时学生人人就会有自己真实的感受,不会再出现操作完不成就停止,交流时不知道什么,被动的接受结论这种情况。
通过采取课前动手操作和课堂动手操作相结合尝试,我的课堂教学充满高效和活力。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经验,形成知识的表象。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上方法老师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考虑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要完成的目标,这样才能合理安排学生做课前操作,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