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策略
2014-08-07贾彩莲
贾彩莲
摘要: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阅读,学生就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进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经过低年级直观、形象的语言文字浸润后,带着欣喜、好奇跨入了中年级,此时,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51-011.中年级教学阶段性有什么显著特点?
中年级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继续和发展,低年级的各项教学要求应当达到或荃本达到。中年级教学又是高年级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教着中年级,想着高年级,做好和高年级教学要求接轨的准备工作。例如,阅读教学在培养理解能力方面,低年级侧重于词和句的理解,高年级着重抓对整篇课文的理解。那么,中年级则应当在继续重视词句训练的同时,着重抓对段的阅读理解。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阶段性,又保持了训练的连续性。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年级教学的阶段性把握不住,教学要求滞后或超前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识字,中年级仍直几定的识字任务,教学上要认真对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一些地方、一些教师看不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仍然用学生人学之初教识字的方法,一个一个地识,一笔一画地书空,学生千篇一律地一遍一遍地说关于怎样识记字形的顺口溜。这样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无论是教学要求还是教学方法,明显地滞后了。超前进行教学,在讲读教学中比较普遍。低年级教学没有把理解词和句抓得很紧很紧,而过早地抓对自然段的理解,甚至训练分段、归纳段意;中年级教学没有把段的理解搞得很实很实,就pfi于抓篇的训练,便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教学要求滞后是一种浪费;教学要求超前,破坏了循序渐进的训练侧系,有些该学的没学,该练的没练,留下知识和能力创欠缺,也是一种教学上的浪费。正确的做法是,严格担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材施计的切练步骤,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做到译文基本功循环往复、娜旋上升,各项能力在训练中逐步提高。
明确中年级的教学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在阅读教学中,明确以写片断作为训练的重点;在作文教学中,明确以写片断作为训练的重点。只要在中年级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突出段的训练这一重点,扎扎实实进行段的训练,就把握住了训练的阶段性,就为高年级篇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为大面积提高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2.结合单元,抓住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个别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不够恰切,还存在教学目标越位或不到位的问题,使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由于中年级阅读教学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年段目标,引导孩子进行单元整合。准确把握年段目标可以说是有效指导阅读的关键。正如崔峦先生所强调的,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年段课标,明确在本学段应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切不可盲目施教。教师应注重单元整合,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中年级课本的单元导语不仅文字美,且语言涵盖力极强,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整个单元所需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该单元的阅读教学方向,孩子们也就抓住了理解感悟的"魂"。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单元"的核心思想、训练重点、教学内容,找到本组教材的共同特征,准确确立"三维目标",为孩子的阅读理解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3.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欣赏水平
欣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如语言之于文学,音色旋律之于音乐等)与艺术形式,逐步获得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欣赏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这自己的想像力,因而具有再创造性质。鉴赏性阅读,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以文学作品为对象。通过涵泳.体味、想像、联想,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达到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一般以欣赏为主,评价或隐或现,或浅或深。语文教材中荟萃了一批中外名篇佳作,它们饱含作者的感情,具有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精神与认知的交互作用,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文化感、历史感.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深切关注,由此学会如何做人,懂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在de&-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用僵化的方法千篇一律讲解课文,而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赏析领悟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之美,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作品的意境透过形象表达出来,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将其培养成不崇信标准答案的具有独立精神与意识的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
4.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开设活动课程,已写进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之中。加之,随着教学时数的减少;课余时间的增多,也有必要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经验证明,学好语文,往往得法于课内,成才于课外。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些学生语文方面的才能,靠两条腿走路,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语文学科课外活动,首要的是课外阅读。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在人教版的系列化教材中,编有与小语教科书配套的自读课本,册与册相配合,组与组有联系。自读课本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其次,朗诵小组、写作小组、书法小组是便于组织的兴趣小组,故事会、朗诵会、作文比赛、普通话比赛以及演课本剧等,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合理组织,积极引导。只要持之以恒,课外活动一定能起到培养能力、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发挥特长的作用。参考文献:
[1]师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9月,第20卷第5期
[2]伍新春.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