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
2014-08-07魏汐岑
魏汐岑
摘要: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我们有责任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地研究,大胆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教学,充分的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核心;课堂;创新;作业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32-02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创新的过程,就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创新教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的动态过程,但诸多教学环节归纳起来主要由三大环节所构成:课堂教学前(备课)、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后(教学延伸)。如果在这三大环节上我们注意实施了创新教育,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灵活、多元化的发展。
1.备课要体现创新
备课有创新,才能有课堂教学的创新。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创新,应该从两大方面着手:一是教师备教材的创新。要把教材内容备好,首先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解剖《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学习评价与考核具体规定,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上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只有对教材深入、深刻的分析和探索,才能使我们在备教材的过程中拓宽视野,重新审视和选择备课的思路,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增长点和突破点,寻求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做好备课的另一方面,即备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考虑怎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思考如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只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知识点和思维点,促使学生形成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才能设计出含有创新思维的教法和学法。从而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堂教学要体现创新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创新。
2.1教学方法的创新。教与学是课堂上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主要方面,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应该是先由教师灌输问题向学生发现问题转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不单是一种知识传输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稳定的探究心理并积极探究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大量灌输权威性的事实、结论或规律,但这些事实、结论、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往往被忽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就无法让学生充分地自我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要重新调整师生的位置关系,变教师的主导为引导,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思考为思维主导,学生先学先练先讲,教师后讲后引后帮,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新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和"探"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转变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的特点是先练后将,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始终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 负担。实现由灌输问题向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转变能够使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坚持自己的判断和信念,是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入和更高的批判性。
2.2课堂中师生位置关心的创新。在课堂中最活跃的关系应该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信息交流达到最优化,确保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传统的师生观念在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头脑中还是得不到转变,即总认为教师应高高在上,主宰一切,学生则处于服从地位,不能有半点"越轨"行为。这种传统的师生观念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置了屏障。而要扫除这个障碍,就需要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都一齐来转变旧的师生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变现为师生之间的友好:"对话"关系。对话双方都应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两个主体在课堂中的交往可以通过开展质疑问难、课堂讨论、专题辩论、师生对话、学生上讲台等形式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格、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教与学才会有更多的平等对话和互相沟通,才会有更多的大胆争论和见解,才有助于"创意"的产生,为创新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3.作业要体现创新
创新教育在课后的延伸练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后延伸练习最主要的方式应该是做作业了,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好作业这一环节充分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呢?我想可以从作业的布置形式和作业的的批改方式入手。作业的布置不一定要局限在课本中的巩固练习,在学生掌握了课堂所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 ,相应的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灵活运用、多角度思考的题目,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作业的形式可以呈现出多样化,同样,对作业的批改也应该有所创新。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性作业,如概念的再现、原理的陈述,可以让学生自我检查,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批改,批改的过程要注意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综合和文字组织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批改的要求也不同,如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就注重评他的理解能力;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该注重他的解题思路;对思维活跃的同学,就要在培养综合概括能力方面给他指点;对各方面掌握都较好的同学,就要帮助他完成细节上的检查。这样,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同学在教学延伸阶段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有所收获。
总之,创造性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我们有责任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不断地研究,大胆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教学,充分的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