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味道

2014-08-07谭山山

现代家庭·生活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红烧牛肉面烤肉

谭山山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去了一趟台湾,在台北待了十天。第一顿饭是在路边随便一个小摊吃的卤肉饭加烫青菜,只要新台币45元(合人民币10元左右),之后就是一路吃吃吃:在士林夜市吃大肠包小肠,在酒店附近的小巷子吃便当和红烧牛肉面,在度小月吃著名的担仔面和烤虱目鱼肚,在号称“最好吃的台菜馆子”吃猪肚煲鸡、白煮笋(但是盘子边上的美乃滋是怎么回事?这不是跟吃什么都蘸番茄酱一个意思?)……恕我嘴拙,要说台湾味道有多特别,从这十天完全品不出个究竟来。不过,有一点是特别令人安心的:无论是多小的摊子,出品都不会太差,不会用地沟油和劣质食品来糊弄人。

那么台湾味道到底是什么?十多年前,台湾诗人、美食家焦桐也被问过这个问题。他并没有随口胡诌,而是花了十年时间试着去回答,他的解答,就在他写的“台湾味道三部曲”里:《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本书,一共写了126种原汁原味的台湾食物。

所谓“台湾味道”,在焦桐看来,第一,只有台湾才能吃到,别的地方没有的食物,如乌鱼子;第二,是用台湾独有的食材(如樱花虾、虾猴)制作的食物;第三,来自大陆,但到了台湾有所改变的食物,比如米干;第四,大陆移民因为乡愁想象出来的食物,如川味红烧牛肉面、福州面、蒙古烤肉、温州大馄饨等;第五,吸收了西餐特点又加以创新的食物,如棺材板(外表像一块厚多士,里头包的是鸡肝泥——法国人吃鹅肝,台湾人嘛,吃不起鹅肝,鸡肝也凑合)。

其中最有故事的,就是饱含乡愁的食物。温州没有温州大馄饨,福州找不到福州面,四川也根本没有“红烧牛肉面”这东西,至于蒙古烤肉,更跟蒙古没有半毛钱关系。蒙古烤肉是祖籍北京的相声大师吴兆南创造的。吴兆南1949年来台后,为了营生,在台北市新店溪旁的萤桥盖茶棚、卖烤肉。本想立号“北京烤肉”,唯恐听起来像匪谍,显然不行(在那个年代的台湾,别说“北京”了,就连向日葵也因其象征意义而根本不能提及);叫“北平烤肉”也不妥,吴兆南索性起名“蒙古烤肉”,“离那地方(北京)愈远愈好”。这是一种对味觉家园的想象,是在台湾的异乡人烹制的经验之味。也因此,焦桐认为台湾美食是中华美食的浓缩和精华,他称之为“中华料理”。

焦桐把自己定义为“每天都保持饥饿状态的吃货”,而在文章中,他经常自嘲“中年肥佬”。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他煞有介事地介绍“谋杀老公的办法”:放大量的盐、糖、胡椒粉、味精、鸡精,食物能油炸就油炸,炸好蘸番茄酱吃,这样,你的老公绝对会在五年之内挂掉。其实,他是想说垃圾食品的坏处,因为垃圾食品正是用各种调味料同时满足味蕾的每个区域,但长此以往,后果不言而喻。

延伸阅读:

《暴食江湖》,焦桐著,三联书店2010年12月版

真的是“暴食”,这本书彻底展示了焦桐的吃货本色:他自认“肥胖是美”的,而且超能吃,曾创下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的纪录。而且,很意外的,他本人并不算痴肥,至少没有沈宏非老师胖。

《台北小吃札记》,舒国治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短期旅行就不要带这本书了,因为舒国治属意的,是那些藏于穷街陋巷、保留居家原味、透出旧时风味的传统小吃,有些小吃摊甚至连店名都没有。要是在台北长住,倒是可以带上一本,闲暇时一家家去找。

《味道台北》,欧阳应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欧阳应霁的“味道”系列,已经出了三个城市的:香港、台北、上海。目前来看,香港那本最好,毕竟香港是欧阳的地头。未来还会出其他城市的“味道”指南,广州和成都的都令人期待,北京,就算了吧……

endprint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去了一趟台湾,在台北待了十天。第一顿饭是在路边随便一个小摊吃的卤肉饭加烫青菜,只要新台币45元(合人民币10元左右),之后就是一路吃吃吃:在士林夜市吃大肠包小肠,在酒店附近的小巷子吃便当和红烧牛肉面,在度小月吃著名的担仔面和烤虱目鱼肚,在号称“最好吃的台菜馆子”吃猪肚煲鸡、白煮笋(但是盘子边上的美乃滋是怎么回事?这不是跟吃什么都蘸番茄酱一个意思?)……恕我嘴拙,要说台湾味道有多特别,从这十天完全品不出个究竟来。不过,有一点是特别令人安心的:无论是多小的摊子,出品都不会太差,不会用地沟油和劣质食品来糊弄人。

那么台湾味道到底是什么?十多年前,台湾诗人、美食家焦桐也被问过这个问题。他并没有随口胡诌,而是花了十年时间试着去回答,他的解答,就在他写的“台湾味道三部曲”里:《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本书,一共写了126种原汁原味的台湾食物。

所谓“台湾味道”,在焦桐看来,第一,只有台湾才能吃到,别的地方没有的食物,如乌鱼子;第二,是用台湾独有的食材(如樱花虾、虾猴)制作的食物;第三,来自大陆,但到了台湾有所改变的食物,比如米干;第四,大陆移民因为乡愁想象出来的食物,如川味红烧牛肉面、福州面、蒙古烤肉、温州大馄饨等;第五,吸收了西餐特点又加以创新的食物,如棺材板(外表像一块厚多士,里头包的是鸡肝泥——法国人吃鹅肝,台湾人嘛,吃不起鹅肝,鸡肝也凑合)。

其中最有故事的,就是饱含乡愁的食物。温州没有温州大馄饨,福州找不到福州面,四川也根本没有“红烧牛肉面”这东西,至于蒙古烤肉,更跟蒙古没有半毛钱关系。蒙古烤肉是祖籍北京的相声大师吴兆南创造的。吴兆南1949年来台后,为了营生,在台北市新店溪旁的萤桥盖茶棚、卖烤肉。本想立号“北京烤肉”,唯恐听起来像匪谍,显然不行(在那个年代的台湾,别说“北京”了,就连向日葵也因其象征意义而根本不能提及);叫“北平烤肉”也不妥,吴兆南索性起名“蒙古烤肉”,“离那地方(北京)愈远愈好”。这是一种对味觉家园的想象,是在台湾的异乡人烹制的经验之味。也因此,焦桐认为台湾美食是中华美食的浓缩和精华,他称之为“中华料理”。

焦桐把自己定义为“每天都保持饥饿状态的吃货”,而在文章中,他经常自嘲“中年肥佬”。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他煞有介事地介绍“谋杀老公的办法”:放大量的盐、糖、胡椒粉、味精、鸡精,食物能油炸就油炸,炸好蘸番茄酱吃,这样,你的老公绝对会在五年之内挂掉。其实,他是想说垃圾食品的坏处,因为垃圾食品正是用各种调味料同时满足味蕾的每个区域,但长此以往,后果不言而喻。

延伸阅读:

《暴食江湖》,焦桐著,三联书店2010年12月版

真的是“暴食”,这本书彻底展示了焦桐的吃货本色:他自认“肥胖是美”的,而且超能吃,曾创下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的纪录。而且,很意外的,他本人并不算痴肥,至少没有沈宏非老师胖。

《台北小吃札记》,舒国治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短期旅行就不要带这本书了,因为舒国治属意的,是那些藏于穷街陋巷、保留居家原味、透出旧时风味的传统小吃,有些小吃摊甚至连店名都没有。要是在台北长住,倒是可以带上一本,闲暇时一家家去找。

《味道台北》,欧阳应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欧阳应霁的“味道”系列,已经出了三个城市的:香港、台北、上海。目前来看,香港那本最好,毕竟香港是欧阳的地头。未来还会出其他城市的“味道”指南,广州和成都的都令人期待,北京,就算了吧……

endprint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去了一趟台湾,在台北待了十天。第一顿饭是在路边随便一个小摊吃的卤肉饭加烫青菜,只要新台币45元(合人民币10元左右),之后就是一路吃吃吃:在士林夜市吃大肠包小肠,在酒店附近的小巷子吃便当和红烧牛肉面,在度小月吃著名的担仔面和烤虱目鱼肚,在号称“最好吃的台菜馆子”吃猪肚煲鸡、白煮笋(但是盘子边上的美乃滋是怎么回事?这不是跟吃什么都蘸番茄酱一个意思?)……恕我嘴拙,要说台湾味道有多特别,从这十天完全品不出个究竟来。不过,有一点是特别令人安心的:无论是多小的摊子,出品都不会太差,不会用地沟油和劣质食品来糊弄人。

那么台湾味道到底是什么?十多年前,台湾诗人、美食家焦桐也被问过这个问题。他并没有随口胡诌,而是花了十年时间试着去回答,他的解答,就在他写的“台湾味道三部曲”里:《台湾味道》、《台湾肚皮》、《台湾舌头》。三本书,一共写了126种原汁原味的台湾食物。

所谓“台湾味道”,在焦桐看来,第一,只有台湾才能吃到,别的地方没有的食物,如乌鱼子;第二,是用台湾独有的食材(如樱花虾、虾猴)制作的食物;第三,来自大陆,但到了台湾有所改变的食物,比如米干;第四,大陆移民因为乡愁想象出来的食物,如川味红烧牛肉面、福州面、蒙古烤肉、温州大馄饨等;第五,吸收了西餐特点又加以创新的食物,如棺材板(外表像一块厚多士,里头包的是鸡肝泥——法国人吃鹅肝,台湾人嘛,吃不起鹅肝,鸡肝也凑合)。

其中最有故事的,就是饱含乡愁的食物。温州没有温州大馄饨,福州找不到福州面,四川也根本没有“红烧牛肉面”这东西,至于蒙古烤肉,更跟蒙古没有半毛钱关系。蒙古烤肉是祖籍北京的相声大师吴兆南创造的。吴兆南1949年来台后,为了营生,在台北市新店溪旁的萤桥盖茶棚、卖烤肉。本想立号“北京烤肉”,唯恐听起来像匪谍,显然不行(在那个年代的台湾,别说“北京”了,就连向日葵也因其象征意义而根本不能提及);叫“北平烤肉”也不妥,吴兆南索性起名“蒙古烤肉”,“离那地方(北京)愈远愈好”。这是一种对味觉家园的想象,是在台湾的异乡人烹制的经验之味。也因此,焦桐认为台湾美食是中华美食的浓缩和精华,他称之为“中华料理”。

焦桐把自己定义为“每天都保持饥饿状态的吃货”,而在文章中,他经常自嘲“中年肥佬”。在他的新书发布会上,他煞有介事地介绍“谋杀老公的办法”:放大量的盐、糖、胡椒粉、味精、鸡精,食物能油炸就油炸,炸好蘸番茄酱吃,这样,你的老公绝对会在五年之内挂掉。其实,他是想说垃圾食品的坏处,因为垃圾食品正是用各种调味料同时满足味蕾的每个区域,但长此以往,后果不言而喻。

延伸阅读:

《暴食江湖》,焦桐著,三联书店2010年12月版

真的是“暴食”,这本书彻底展示了焦桐的吃货本色:他自认“肥胖是美”的,而且超能吃,曾创下在上海闸北老丰阁“独自吃了一整桌菜肴”的纪录。而且,很意外的,他本人并不算痴肥,至少没有沈宏非老师胖。

《台北小吃札记》,舒国治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

短期旅行就不要带这本书了,因为舒国治属意的,是那些藏于穷街陋巷、保留居家原味、透出旧时风味的传统小吃,有些小吃摊甚至连店名都没有。要是在台北长住,倒是可以带上一本,闲暇时一家家去找。

《味道台北》,欧阳应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欧阳应霁的“味道”系列,已经出了三个城市的:香港、台北、上海。目前来看,香港那本最好,毕竟香港是欧阳的地头。未来还会出其他城市的“味道”指南,广州和成都的都令人期待,北京,就算了吧……

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烧牛肉面烤肉
烤肉上的头发
能吃的惊喜
红烧狮子头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白象 红烧牛肉面
烤肉自助
PIGS’ FEET 红烧猪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