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路中国的美国人

2014-08-07

小资CHIC!ELEGANCE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何伟工厂

不同身份的人,在中国大地上视角是不一样的。如果美国记者在中国旅行,他将会呈现一个怎样的中国呢?1996年何伟申请了美国“和平队”组织,来到中国支教。2001年夏,他考取中国驾照,开启了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7年时间,一路上他见到了“生活在中国青年人都不知道或者拒绝认识的中国”。

乡村之旅

“沿着这道城墙,穿越整个国家,多么神奇啊!”何伟在他童年时期,每次拿到中国地图,看到长城都会有这样的感叹。借着研究中国长城的项目,他决定自东向西,由沿海至内地,进行他一直所向往的,在中国的陆路之旅。何伟说:“顺着这道城墙,我可以穿过中国的一个个小镇,一路走到青藏高原的边上。”

考取驾照后,他从“首都汽车”公司租了一辆越野车,特价每天两百多,那时租车行业才刚刚起步。他每天驾着这辆印着“City Special”的车,开始了他的Special之旅。他给自己定立了规定“日落后安营扎寨,天一亮就动身出发,避免向警察登记汇报,后备箱储满可乐、给他力、奥利奥饼干,以及糖果”,订立这样的规矩是和他美国记者的身份有关,“那时的警察都很敏感,如果是“间谍”责任可就大了”。

万事俱备,他从山海关出发,沿长城西行,经山西、内蒙、陕西,直抵青海湖。在途径包头途中,何伟看到了奇怪的一幕,人们试图用吓跑鸟的方式来管理交通,有关部门在各大十字路口设立了大量交警塑像,以提醒往来为数不多的车辆。

此后,他开始驾车开始寻找在农村的第二个家。“花了两个多月,看到了几乎是前现代的中国。很多村落被遗弃了,人们都外出打工。”这令何伟感到伤感和疑惑。

三岔,是他在距北京240公里附近找到的村落,他租下了魏子淇家带土坑的乡村别院。希望看到“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农田时令合拍”,自己能过上隐居式作家生活。这一住就住了4年。在这4年的光景里,何伟喜欢上了乡村生活节奏,同时他也见证了中国乡村不断衰退的轨迹。

工厂之旅

2005年,结束了乡村之旅后,何伟来到了浙江丽水。这是一座到处都是工厂的城市,年轻打工者随处可见。他颇为好奇,“那些开拓型的工厂里面,老板和工人们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

一路上,何伟感受到了和北方不同的南方小镇,到处是“摄人心魄的景色和令人迷惑的产品”。“近几年,跟中国农村一样,年轻人都陆陆续续离开村子,留在家里的孤寡老人,耕着田地,靠外出打工儿女挣钱回来维持生计”何伟说。由此,他领教了“温州模式”,跟踪采访了生产胸罩调节环的制造厂。

在工厂里他遇到了只有15岁的打工女孩,为了能挣更多的钱,她用飞快的速度放置胸罩衬骨,“快得我都数不过来”,何伟说。他还遇到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中国移动免费音乐会”,“正是因为质量不高,所以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要换个地方表演”。也正是这种流动的表演形式,慰藉着那些背井离乡的打工者。

后记:

何伟通过自驾的方式,亲历了中国大地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或许你不曾想,花费十年功夫在异国他乡,从陌生到熟悉,记录着这个国家发生的点点滴滴。或许你也不曾想,写一本旅游纪实书,可以花上6年的时间。两年后,何伟携妻子张彤禾回到了美国。“我怕在固定的地方待太长,眼睛可能不新鲜了。”回国后,这部花费6年时间写成的《寻路中国》终于面世。也正因为这部著作,人们看到了一个“被熟视无睹的中国”。

《寻路中国》

作者:(美)彼得·海斯勒

译者:李雪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33.00元

作者简介:

何伟(彼得·海斯乐),美国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以及《国家地理》杂志媒体撰稿人。1994年赴中国四川支教,寻路10年,走访了中国城市、乡村、工厂,出版《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统称“中国纪实三部曲”。被誉为“关注现在中国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何伟工厂
关于农村自建房现状及房屋安全的思考研究
“不走心”报恩之祸:你谈创业他只还情
小燕子飞进工厂里
科幻画工厂
拉我一把
何伟委员再度呼吁设立“中国眼角膜捐献日”
水中影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