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2014-08-07郭宇君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语语文课堂文章

郭宇君

摘要:语文,即语言和文字,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脱离不了这个目标,其中"读"在课堂上尤为重要。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忽视诵读是十分错误的,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诵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有缺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能灵活的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范读、自读、齐读、个别诵读等多种形式将语文课堂上的诵读进行到底。

关键词:诵读;激趣;理解;创造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58-02语文,即语言和文字,体现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脱离不了这个目标,其中"读"在课堂上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诵读是不可或缺的,是语文课堂上一朵长开的亮丽之花。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尤其是高中的语文课堂诵读的缺失现象严重,不容小觑。高中语文课堂静悄悄,高中学生比小学生、初中生更成熟些不好意思大声诵读,教师则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学生们是收音机被动的接收被教师消化过的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语文单纯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逐渐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很大的原因之一即是课堂上缺少朗读这股清泉。

语文的诵读尤为重要,古人就再三强调这个道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说的是读诗,用在读书上也是行得通的。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是强调了"读"的重要意义。不仅古人,现代许多学者也极为重视"读"。 其中朱自清在《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一文中也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文中举了另外两个人也特别重视诵读 。文中说:"黎锦熙先生提倡国语的诵读教学,魏建功先生也提倡国语的诵读教学。魏先生是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为"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的事写信给我,说"台省国语事业与国文教学不能分离,而于诵读问题尤甚关切"。黎先生也曾说"训练白话文等于训练国语",因而强调诵读教学。"不仅这样,《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重视诵读,明确的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各种体裁的教学目标中也体现了对诵读的重视,如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指出"诵读是古代诗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又如在小说戏剧教学中指出"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忽视诵读是十分错误的,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诵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有缺陷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能灵活的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范读、自读、齐读、个别诵读等多种形式将语文课堂上的诵读进行到底。

1.适当的诵读能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果学习语文的目的只是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手法等,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势必是枯燥无味的。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活力,活力从何而来?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形式多样的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诵读时,会带入自己诵读的情感体验,可以鼓励学生试着自己体会。通过小声诵读,是学生认识文本,初步品析语言、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就可以搭起一座桥梁和教师对话甚至共鸣。这样的有共鸣的阅读才是有趣味的。如《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者郁达夫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自己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及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如果仅仅是分析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学生们是无法体会出作者的寡淡的心境的,没有自己的诵读体验,没有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是无法明白作者的情感的。课上,我以读代讲,简单介绍了郁达夫忧郁的性格特点,及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的一些苦涩。同学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渐渐走进了郁达夫,接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讲解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有欲望想要进一步的了解作者,了解这篇散文。通过课堂的诵读,调动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又如一些角色分明的课文,如戏剧,同学们如果没有参与进来,自己亲身体验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情态、感情是不能体会出戏剧的魅力的。如在教授《雷雨》时,我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然后再分析人物性格。通过诵读,同学们不仅品读了剧本中有的台词,还能更深入地理解潜台词。。这样对角色的强烈体验,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去了解人物内在性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能更好发展,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多样的朗读体验可以使学生对于语文课充满了兴趣。

2.反复的诵读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读得熟,则不得解说,自晓其义也"说的就是诵读多了,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自然而然就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在诗歌的诵读中这点尤其明显。如在上《赤壁赋》时,同学们对苏轼那复杂而矛盾的思想一方面,他对受到命运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学们没有苏轼的命运沉浮的经历教难理解和体会,过多的解释学生无法亲身实地体会,只是再听别人的故事,教难共鸣。上课时,我也先让学生诵读,自由朗读,每读一遍,让他们谈谈这一遍的体会收获。每便诵读前,我则提醒他们注意不同的方面,如第一遍时注意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什么事,第二遍看看文章写了什么景,边诵读边再脑海里勾画出文中的情景,第三遍可以齐读,可以从时间方面入手,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此外哲理诗,也适合反复诵读,一开始我们并不能马上就理解诗中的内涵,作者蕴含的情感,只要我们反复地诵读,在诵读时在脑海中展现诗歌的画面,结合自己的体验,就能更为深入的理解诗歌,和诗人引起共鸣。反复的诵读能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文本。

3.有感情的诵读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课本中大多是文辞优美,可以经得起反复品读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不仅是内在的精神品质陶冶着我们的性灵,文章的外在美也丰富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同样美好的文章,不同的同学来诵读,能创造出不同的美,不仅仅是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各有不同,而且每个人的音色不同,外在表现出来也就大不相同。有感情的诵读是学生们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他们在文章诵读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些和自己的自身经历相似的部分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能够以更深情的方式演绎出来。中国的语言文字独一无二富有美感,从形式上看,句子的长短错落有致,骈散、回环具有图画美,通过诵读把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将图画美转变为音乐美。诵读文字是的停顿、重读,不同的节奏,抑扬顿挫使文章如音乐一般,或是山泉叮咚缓缓流动,或是疾风骤雨排山倒海。文章通过诵读的在创作,带给人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让朗读之花在课堂尽情开放,这株亮丽之花能使语文课堂增色,在书声琅琅中带领同学徜徉在文学的海洋。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ISBN 7-107-16559-3

[2]林文虎:《好老师在这里》 ISBN 978-7-81119-515-6

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语语文课堂文章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放屁文章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