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主动有所作为 还是继续韬光养晦?

2014-08-07潘国尧宋志娇

祖国 2014年13期
关键词:防御性威慑战略

潘国尧++宋志娇

徐光裕老将军虽已年届八旬,但是思维敏捷,观点犀利,加上厚实的军事理论素养,宽广的国际视野,这使得徐老成了央视新闻频道有关国际问题和军事问题专题节目的常客,在国内外电视观众中拥有众多的粉丝。本次“中国安全高级论坛(2014)”邀请到了徐老参会,而本刊记者更是有幸在论坛间隙就中国安全战略的相关话题对徐老进行了独家专访。

祖国:“中国安全高级论坛(2014)”立意高,参会嘉宾层次高,大家讨论的话题也比较宽泛,徐老您怎样评介这个论坛?

徐光裕:这次论坛的中心思想很清楚,就是要让我们大家重点讨论中国的外部安全形势以及所要采取的战略选择。这样的论坛属于比较高层次的,可以为顶层设计者提供战略参考。今天来的专家学者也很多,大家围绕一些大的话题,在这样一种非正式的甚至带有民间特色的场合中展开讨论,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总体看,我觉得这个论坛的举办是成功的。

祖国:您在论坛上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徐光裕:我主要从国家战略地缘安全的角度谈了两点意见。

第一点,中国面临的外部安全形势这盘大棋,目前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或者什么特征?我个人看法,概括起来八个字:“西缓东紧,陆缓海紧”。

所谓“西缓”,就是中国的西部边界相对比较缓和,虽然也存在诸如“三股势力”这样比较棘手的问题,但相对来讲,还是在国家可以管控的范围之内,再加上上海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转,中国与西部相邻的一些中亚国家都比较友好,所以西部相对缓和。

而“东紧”,主要是指东部比较紧张。为什么紧张?主要原因是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野心膨胀,朝鲜半岛局势不稳定,再加上中国东海、南海的“岛争”、“海争”等,所以呈现东半部趋紧,西半部趋缓的特征。

所谓“陆缓”,主要是指陆地接壤的边界比较缓和,因为我们和俄罗斯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划定,和越南有将近1400公里的陆地疆界划定,和印度的疆界还在谈判过程中。中亚地区,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双方对边界问题处理得比较好,所以有关陆地的边界总体状况好一些。

“海紧”是指最近几年来东部的海疆形势特别紧张。东海、南海更加突出,具体的我就不展开了,大家都很清楚。台湾海峡也并非风平浪静。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面临安全形势的大局,总体特征就是这八个字,“西缓东紧,陆缓海紧”,我主要是指地缘空间上的这种安全特征。

祖国:您认为这种形势特征对我国的安全有什么影响?这种状况会延续多久?

徐光裕:空间上的或紧或缓在时效上也会有所反映。有一种片面的观点,就是过于侥幸地强调战略机遇期,好像我们抓住了某个非常好的时机了,我们可以安心地在没有多少国际势力注意的环境下搞经济建设了,一种典型的观点就是“黄金十年”的说法,即美国“9·11”后专注于在中东反恐,无暇顾及亚太地区,给了中国十年黄金般的发展机会。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战略机遇期与战略困扰期是同步存在的,只不过在某段时期机遇与困扰谁更突出而已。如果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光想寻找或者被动等待这样的战略机遇期,这会让人失望的,甚至会因感到困惑而措手不及。

从美国重返亚太给中国造成的压力看,中国目前显然处在了战略困扰的突出期,那么这个机遇与困扰期并存的时期会持续多久呢?我判断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国家真正比较强大的时候,困扰的压力有可能缓解。在这之前,我们要做好长期应对这种困扰的准备。

祖国:那么应以何种战略选择应对这种困扰呢?

徐光裕:还是八个字,“西通北联,东出南突”。

所谓“西通”,就是向西打开通道。这条通道就是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习主席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强调的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法。陆上、海上的这两条“丝绸之路”,使得我国可以在西部地区建立起密切的经贸和能源通道,这是非常英明的战略选择。“西通”对于我们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重大,因为“丝绸之路”可以穿越中东、南亚,直达欧洲甚至非洲,这是了不得的事情,中国的互利交往空间将大大扩大。也正是因为东边我们面临强国的围堵比较难受,所以在继续向东的同时必须还要选择“西通”,何况西边的陆上世界十分广阔,眼下虽然纷纷纭纭但发展前景无量,东边不亮西边亮,这个应对东堵的战略一定要坚持下去。

“北联”,就是北部要联合俄罗斯。目前俄罗斯在克里米亚事件上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制裁,北约给了俄罗斯很大的压力,这个时候俄罗斯非常需要获得中国的支持。而中国的“西通”也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普京去年以来已经来中国好几次了,他是想要借中国的力量和支持,让俄罗斯能够顶住来自欧洲的压力。既然双方都有需求,而且有全面协作战略伙伴关系,那就要打破过去的种种顾虑。我们过去对俄罗斯顾虑多,这会影响联俄的决心和效果。现在有些西方舆论非常害怕中俄联手,所以抛出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来离间中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受干扰。普京在国内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把联俄这一块工作做好,这是一件互利共赢的大事,既可以大大增强俄罗斯对西方的抗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借俄罗斯的力量,对欧美日施加压力。

“东出”,就是要坚持获得进出第一岛链直达太平洋的安全保障能力与自由。用海上的力量,经济上的措施,政治上、文化上的综合措施来解决东出中遇到的问题,绝对不能让美国的战略东移和岛链战略把我们堵住了。不要怕被说“中国威胁论”,让他们去说,因为“中国威胁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他们利用,你就是什么都不做,还会说“中国威胁论”,为什么?中国个头太大,经济总量早晚就要跑到第一。树大招风,任何人可以找到任何理由把中国放在被攻击的地位,抹黑中国,妖魔化中国,这个问题不是你想避免就能避免得了的。我们要坚持“东出”战略,打破岛链战略,粉碎日、美用这种方法来遏制、牵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总之,在东部第一岛链方向,我们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方针。endprint

“南突”,就是积极突破南海现状。南海现在是什么现状?是中国海上权益受蚕食的现状,吃亏的现状。西方以及蚕食的既得利益者最想维持这种不正常现状。既然不是正常现状,干嘛要维持这种现状?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怎么改变?首先是文改,比如说成立三沙市,建设钻井平台、扩建岛礁基础设施等等。还有就是积极倡导国际协商、外交谈判,推进“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互利共赢方针等,阻止蚕食者继续单方蚕食的行为,这些都基本属于文改。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搞一点武改,如航母出去转一转,搞一些常态化军事演习与巡逻,威慑一下,增大对方蚕食的顾忌。如果对方敢于打第一枪,对不起,那回应你的就不是枪,而是炮了。对一些翻脸不认账又不讲理的国家要有威慑,就是你不能乱来,你乱来,我一定会有强烈的反应,要让对方明白,中国不是绵羊。

即便是文改,也是要有武改做后盾的,我们的军舰战机要在南海正常出现,不要怕有人说三道四,现在中国无论怎么做,都会有人颠倒黑白叫唤。

祖国:这种状况是不是由于我们长期的韬光养晦战略造成的?以至于外界认为中国在涉及国家安全利益方面只能保持低调,不能出格。

徐光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提出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非常需要而且有效的一种战略姿态。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3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中国已经抛头露面,几乎处在聚光灯下,没法韬光养晦了,再强调韬光养晦就接近鸵鸟行为了。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不少事你想瞒着人家做已经十分困难,况且国际互信是以一定的透明度为基础的,所以在注意低调的同时更要强调“有所作为”,这样可能比较恰当。韬光养晦需要变一变,并不是主观上要变,客观上不允许我们再韬光养晦,而且也很难做到韬光养晦。

祖国:既然没法韬光养晦了,那我们怎样做才更合适?

徐光裕:那就要适当透明,突出有所作为。一个是经济方面,一个是国防方面,既要有所作为,又要适当透明。如果要隐秘,不公开,不透明,想把各方弄得云山雾罩,现在是很难做到了。我觉得还是要按照国际通行的办法公开。比如发布国防白皮书,除了必要的机密,白皮书要越来越透明,让国际上感到中国并不神秘。因为现在一些国家攻击中国,最主要的口实就是所谓缺乏透明度。

在国防上要有所作为尤为重要。实施积极的防御政策,或者叫“防御性威慑”。什么叫防御性威慑呢?古代墨子和公输班论战的故事就是非常典型的防御性威慑。墨子把城防的硬件、软件、人才等统统规划得非常好,他跑到公输班那里劝阻他攻城。由于墨子准备充分,公输班在沙盘推演中只能认输,最后只好放弃攻城的念头。这就是抑制战争的高明做法,就是典型的防御性威慑。

祖国:防御性威慑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徐光裕:有三大功能,首先就是制止入侵。事先用各种方法显示我方具有可信的能使入侵者无取胜希望的强有力的防御能力,以慑止对方发动战争的冲动。

其次就是经得起战争。如果对方冒险发动战争,就要以积极防御的力量,抵抗对方的任何攻击,能够抗得住任何打击。

积极防御的第三个功能很重要,就是强大的制胜反击。除了有足够的可持续的常规反击力量和合理战法外,还必须要有质量管用,数量够用的战略武器,必要时就可以进行反击,并且达到致胜的目的。

防御性威慑的这三个功能是实实在在的,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战略。这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战略,不论从政治还是道德层面讲,都具有很强的正当性,我们要大力宣示这一点。在国防建设中要围绕这种战略展开。我们坚持研发原子弹、氢弹、远程导弹,战略核潜艇等战略武器,推进军民融合式常规武器与军兵种的现代化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既有这种防御性威慑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交战的能力,以及绝地反击的能力。

祖国:如果我们运用防御性威慑战略,那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徐光裕:防御性威慑战略的核心就是预有准备,后发制人。为达此目的,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心态是矛盾的,他们希望中国这头奶牛能挤出奶来,又不希望这头牛发怒来抵抗他们。他们需要中国这么一个大市场,以保证他们获取利润,但又想让中国成为驯服的不设防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现在几乎成了全球经济的发动机,至少能起到救火的作用,所以西方欢迎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而在安全方面,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肯定不希望中国过于强大,因为那样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原有的“例外”地位。

足够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是中国改变国际地位的必备条件。我们搞航母,不用遮遮掩掩,因为航母是为了解决国际航道和相关海区的保护问题,还有参与国际公共服务的任务。除了辽宁舰,大家好像都倾向于第一阶段可以建造2、3艘航母,第二阶段视情况再建几艘,其中主要的应该是核动力航母。

另外还要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性双边与多边军事演习。像这次的环太平洋军演,请我们去我们就必须去,好不容易出了第一岛链,出了关岛,到夏威夷去军演,多好的机会。这实际上也是展示防御性威慑战略的一部分。

总的说来,任何战略姿态的选择都是动态的,韬光养晦的战略姿态过去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在如果不合适了,就必须调整。具体如何调整,需要认真讨论。建议《祖国》杂志必要的时候可以和有关方面合作搞一个小型民间座谈会展开讨论。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御性威慑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战略
战略
防御性紧急避险之提倡
浅析雷州古民居防御性特征
网络空间威慑研究及其关键问题
伊拉克战争中美伊双方战略 威慑与反威慑的特点及启示
论新中国建立后常规威慑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