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易水砚 登上文化大舞台

2014-08-07李国良

祖国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制砚砚台文化产业

李国良

易砚又名奚砚、燕畿乌金砚,产于河北省易县,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是中国制砚之鼻祖,为历代宫廷贡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制砚大师邹洪利说,他们生产的易水砚所用的石材,全部采集于易县的狼牙山,而雕刻则全部是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来完成的。

曾作为书画创作“附件”的小小砚台,如今在易县不仅传承着精美的雕刻艺术,并且发展成为一项驰名中外的文化产业。近日,在河北省易水砚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水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就是这位不善言谈、初次见面更容易给人留下中学教师印象的中年男子,为近代一度跌入低谷的易水砚再现辉煌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博之旅

2010年5月14日,世博会河北活动周拉开帷幕,19项河北民间绝技在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轮番上演。在易水古砚展位前,邹洪利带领几位雕刻高手各显神通,平雕、阴雕、透雕……一方精美的“双龙聚宝”砚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惊叹!赞许!数百名中外游人把邹洪利等团团围住,几个欧洲客人通过翻译购得这方易水砚,并争相与邹洪利合影。易水砚成为世博会河北活动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09年12月,邹洪利得到通知,易水砚将作为我省特色“非遗”文化代表亮相世博会河北馆。为将这一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展现给世界,邹洪利废寝忘食,精心准备,最后终于选定在2009年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上获金奖的“玉黛金秋砚”,以及曾在国家级大赛上获奖的“二龙戏珠”、“葫芦宝”、“书魂”等名砚送上世博会展台。世博会的火爆场景,让他永远铭记在心。“那时,所有的激情和灵感都聚集在了刀尖,当完美的作品从我的手中出来时,我掉了泪,那是幸福的泪,那个甜发自内心深处。”邹洪利说。

世博会后,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截至目前订单比往年同期增长了三成,工艺精美的易水砚、茶海、石雕、壁画、壁挂等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

30年跋涉

温文尔雅的邹洪利说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成为易水砚的“非遗”传承人,更没有想到会把这一方方砚台做成文化产业。

邹洪利自小喜欢写写画画,当时手头使用的就是一方精美的易水砚。受父亲熏陶,那时他的梦想就是长大了当一名艺术家。但命运之神却把他送进了省卫院的大门,毕业后被分配到令人羡慕的易县防疫站。1985年,已经是检查科长的邹洪利,结识了当时一心想挖掘开发易水砚工艺的漂亮姑娘张淑芬。两人思想的碰撞,重新激发了邹洪利想当一名艺术家的梦想和雄心,也使两人结为伉俪。为了心中的梦想,邹洪利辞去公职,夫妻俩在农贸市场一个破旧的小作坊内开始创业。

反复设计、反复雕刻、反复琢磨、反复修改,当一方方砚台打磨抛蜡,灵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欣喜,他们流泪。特别是1986年,他们请来古砚收藏家闰家宪先生到企业进行造型设计、技术指导,雕刻完成后,很快得到了30多方砚台的订单。从那时起夫妻二人得到启发,易砚的开发设计必须有专家学者参与指导,才能走出闭门造车的圈子。

1989年,他们自筹资金办起了集培训、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燕下都易水古砚厂。与此同时,张淑芬还不辞辛苦地跑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进行市场调查,很快明确了易水砚由实用向收藏转变,面向大众,出精品、创名牌,建龙头企业的发展战略。

高质量产品必须有高素质人才做后盾。为提高制砚艺人的素质,他们聘请专家和制砚名师来企业讲课授艺,在易水砚设计制作工艺上很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平雕、阳雕、阴雕、透雕等多种技法被大胆地运用到实践操作中。邹洪利带领雕刻师们先后开发出山水、花鸟虫鱼、人物、龙龟砚、十二生肖、古币、琴砚等几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香港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易水砚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此外,他们还请全国著名雕刻家、书画家等前来讲课传艺,使企业涌现出多位全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夫妇二人也成为了易水砚产业的领军人物。30年走来,张淑芬先后被授予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特殊贡献奖、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并当选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常务理事、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省劳动模范。邹洪利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制砚艺术大师、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去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农村十大致富带头人。

非遗成产业

从一个破旧的小作坊,到燕下都易水古砚厂,到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无不凝聚着邹洪利夫妻二人对易水砚艺术的不懈追寻。“要想把这一方方砚台变成一项大的文化产业,首先要有自己的品牌,要扬名,要占有市场,这也是创业中最为艰辛的地方。”邹洪利说。

为实施名牌战略,八十年代末,他们就独家注册“易水”商标,公司产品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评为“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为了使易水砚名扬四海,他们带着砚台奔赴全国各地,参加各式各样的展览、比赛、交流会。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重5吨的精品巨砚“归砚”雕刻成功,作为国宝被永久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1999年,为迎接建国50周年大庆和澳门回归,重30吨的“中华九龙”巨砚被北京中华世纪坛收藏。2001年,在南京举办的世界华商大会上,易水砚被指定为特供礼品,馈赠给77个国家代表团的团长。2002年,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名家书法展上,易砚作为国礼赠送日本友人。2003年,“家春秋”巨砚被巴金文学馆收藏……易水砚精湛的技艺、良好的声誉得到众多领导和知名人士的认可,著名书法家启功、刘炳森等相继为易水砚题词留念。

易水砚在他们夫妇精心打造下,红遍大江南北。该公司生产的石质茶海、天然石板画、工艺包装盒及风景石、观赏石等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制作工艺和天然的纹饰造型行销全国。2006年,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一方方小小的砚台成为了当地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支柱。2008年6月,公司被评为“河北省十强文化企业”之首,砚雕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8月,公司产品“大龙凤琴”砚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华民族艺术珍品”。2010年10月,易水砚品牌被确定为“中国著名商标”。以易水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砚产业链在易县已经形成,行业年产值约2亿元,从业人员2万多人,带动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文化产业。近些年,全市文化名城建设大潮的风起云涌,又给邹洪利夫妻统领的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该公司总投资11860万元兴建的易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易水砚文化博览城)项目建成后可实现旅游接待、易砚展览销售一体化,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易水砚”作为一个品牌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乘风破浪正当时。乘全市文化大发展东风,产品不断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砚砚台文化产业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翰墨飘香的砚台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端 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