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2014-08-07余良妹
余良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很多学生写文章都不是从心而作的,真有赶鸭子上架之无奈。如何引导学生把写作当成三餐便饭,成为自然,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就能改变这一状况,取得良好的效果。应怎样引导学生呢?
〓〓一、寻找源头活水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必须有所积累,积累生活的素材,好的素材来自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老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第二天清早,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10天以后,我再来接你。”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兴冲冲地找遍了全海岛,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心情烦躁地坐在海滩的礁石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10天以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声夸奖说:“好,好,好极了!”当时,有个名家叫钟子期,高度评价伯牙的“高山流水”曲:“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从此,“高山流水”四个字就被比喻为“知音”,或者比喻为“乐曲高妙”。
〓〓伯牙学琴的故事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我们的老师,要老老实实地向生活学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观察生活。叶圣陶是这样说的:“在实际生活里培养他们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为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对于写文章太有用处了。”自然界和社会现象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向社会实践要素材,这是充实学生写作内容的最好方法。在教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要求写一篇游记,我让学生组织小集体到野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回来后,写成了不少优美而吸引人的文章;还有可以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参观集市、工厂,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两个人的对话等。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写作的素材就会源源不断。在教八年级第四单元走进民俗时,我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到市场或大街小巷中收集凡人绝技、奇事,所以写起文章来文思如水、笔下生花,文章读来,自然而有吸引力。
〓〓二、博采百家之长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涉猎方能博采众长,课外阅读可以扩大人的知识,增强人的知识素养,它为人的思维提供信息,增加大脑的信息储存量。
〓〓首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读书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读书成为一种需要。教师可以从正面阐述其意义,也可通过名人读书故事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表扬课外阅读做得好的学生来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做好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做好摘录。每生人手一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书籍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把好的片段、精美的语句摘录下来,分类资料整理,妥善保存。二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阅读一篇文章要专心致志,勤于思考,不要敷衍了事,走马观花,要把文章中的感受写出来。
〓〓三、放手多练多写
〓〓作文教学要想取得最佳的效果就必须多练多写,“勤能补拙是良训”,写作更是如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笔,要引导学生坚持勤写,才能有好文章涌现。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放下包袱,解除负担,我经常让学生练“随笔”,也就是“随便练练、随便写写”的意思。内容不拘。数量不限,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写。一片绿叶,一片红花,一阵春风,一场秋雨,一沫斜阳;悠悠飘浮的白云,生机盎然的田野;连绵不断的群山,波涛汹涌的大海;枝头唱歌的鸟儿,水中畅游鱼儿,不都是练笔的对象?新发生的事,今天的所见所闻,总之,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实情,随机应变,信笔写来,这样他们就能感到写作的快乐。许多学生向我说:“原来写作可以这样轻松。”随笔练写贯穿在教学中,练笔的次数自然多了,效果也就出来了。
责任编辑〓黄日暖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