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的方法

2014-08-07曾庆崇

师道·教研 2014年5期
关键词:设题乡愁故乡

曾庆崇

〓〓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提问不仅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既要遵循课堂提问的一般原则,注意灵活运用,形成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使提问艺术日臻完美。

〓〓一、用比较的方法提问

〓〓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同题材不同体裁,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文章,同背景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文章。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索,通过分析、比较、归类,寻同求异,培养学生寻求事物规律性的习惯,同时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 同一作品内容的比较设题。如《社戏》,教师可以根据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设题:“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就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种比较提问能让学生发现问题,促进他们深入思考。

〓〓2. 不同作品内容的比较设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分析写景的特色,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无一字写月,却是字字写月的精妙手法。又如《小石潭记》,文中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寥寥数语写出了游鱼的形神姿态,但透过字面都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作者亦是无一笔涉及水,却把水的澄澈透明写得令人叫绝,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对这两篇文章写景的手法,若不设题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很容易忽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对这种描写的妙处就无法深刻体会。

〓〓二、灵活多变,因势导问

〓〓课堂教学千百万化,学生答问出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情况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教学实际,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味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及时调整提问策略。如教学《故乡》一文,当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时,我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我灵机一动,要求他们找出三处细节“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然后提问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抢答,这样要解答的问题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提问

〓〓层递式提问,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1)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2)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3)用这些词词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如:在讲授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然后让学生集体诵读体会诗歌借助意象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设计以下提问:(1)作者是如何把乡愁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出来的?(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呢?(3)一湾浅浅的海峡能割断炎黄子孙对大陆的思念吗?(4)结合文中四个意象表达乡愁的联想,如果你求学在外思念家乡亲人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模仿结构写一节进行交流吧!这样来提问一步步引入对课文具体意象表达乡愁的理解,然后为了强化学生掌握这段写法,再来一段模仿,事实证明,收效是明显的。

〓〓四、开放发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开放发问,主要指问题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涵多种可能,这就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而答案也不必要求标准性和唯一性。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可以引入《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提问:土地到底指什么呢?同学们有的说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有的同学说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暗示。我告诉他们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即使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责任编辑〓黄日暖

endprint

猜你喜欢

设题乡愁故乡
故乡的牵挂
永远的乡愁
走在故乡
乡愁
月之故乡
九月的乡愁
《故乡》同步练习
回头一望是乡愁
揭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哪儿设题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