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14-08-07江晓明
江晓明
〓〓什么是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朱智贤说:“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感悟体验,触发语感
〓〓生活是阅读写作的源泉。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表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例如:我在讲授《守株待兔》一课时,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学生体验,培养其语感。
〓〓师:什么原因,野兔要这么慌乱地从树林了窜出来,四人小组想象野兔“窜”的种种原因。
〓〓生1:后面有猎人追赶。
〓〓生2:有野兽追击。
〓〓生3:他想到森林外面去玩一玩。
〓〓生4:他和别的野兔比赛跑步。
〓〓……
〓〓学生的想象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故事发生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寓言所描述的故事中。
〓〓二、加强实践,能动参与
〓〓语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靠灌输而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而感受只能产生于人们自身感受的实践,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感知“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生成和升华的唯一条件。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抄、多写成套的语言。这个方面的任务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完成。
〓〓如:我在讲古诗《咏柳》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
〓〓三、语感生成,涵泳品味
〓〓人的语感生成大体上经历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常用的课堂语感教学策略是“诵”中感受语言的情感。
〓〓古人读书,有“涵泳工夫兴味长”的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这是因为:诵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已经为我国几千年的语文教学所证实。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语感积淀为主,以诵读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同时,诵读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语感培养中优越地位。诵读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过程,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诵读,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感悟。第二,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参与诵读,使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情味、读出神韵、读出个性。第三,要讲究诵读的层次和步骤。基本层次是读音正确、句读清楚;进一步的层次是抑扬顿挫、起伏有致;较高层次是声情并茂、出神入化,即“美读”。
〓〓美读使语感美妙。它要求学生在读文时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美读应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对读法不宜作统一的要求。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时,开始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我问学生:“我怎么觉得这漓江水不够静、不够清、不够绿呢?”学生一下子领悟了,在第二次读的时候,他们就能抓住关键词“静、清、绿”的特点缓缓地诵读,有的低头吟诵,有的高声朗读,之后再配以音乐朗诵。这样既便于抒情、感染,又便于让学生在“诵”的过程中感知桂林山水的秀丽。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的朗诵训练可以做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越上一个台阶。
〓〓四、恰当比较,训练语感
〓〓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话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在描写阮恒献血时,曾三次写出阮恒的“哭”,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啜泣”、呜咽”、“抽泣”。学生通过比较这三个词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知道了阮恒的哭声是越来越小。由此引发讨论:阮恒的血越抽越多,自以为马上要死了,内心痛苦不断加剧,应该放声大哭,可为什么他的哭声是越来越小呢?引导学生感悟阮恒竭力制止哭泣和强忍内心痛苦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救助她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从这三个近义词的比较中,揣摩到了作者用词的规范。
〓〓五、展开想象,感知语言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与人的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好的诗文总有一些精妙的字眼,这是作者炼字功夫所在。
〓〓例如:教学《一个村庄的故事》。
〓〓师: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课文,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读着“郁郁葱葱”这个词,你想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生:我仿佛看到碧绿的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生:我仿佛听到林中小鸟在快乐地唱歌。
〓〓师:从河水清澈见底,你们又想象到——
〓〓生:我似乎听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声。
〓〓生:我感觉小鱼在水里快乐地嬉戏。
〓〓师:我们身边有哪些地方,山也是郁郁葱葱的?水也是清澈见底的?
〓〓生:我家后山的那片树木也是郁郁葱葱的。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清水江是清澈见底的。
〓〓师:珍惜我们身边的这些美景吧。小村庄的昔日是那么美,我们再读读,感受一下。
〓〓由此可见,教学时,教师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可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可使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强化学生的感受。长期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通过想象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
〓〓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习得语感是一个内化、积淀的过程。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精美篇章外,还要在课外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汉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重视课内积累。教材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佳材料。课内积累要重视背诵,还要有意识积累每篇文章的优美词句,经典篇章,可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大体理解它的意思。
〓〓诵读经典诗文。我结合省级“十一五”课题《传承经典文化,打造书香校园》开展研讨活动,引导孩子诵读经典,积累民族语言的精华,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大量课外阅读。语感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阅读,会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七、读写结合,运用语感
〓〓有所感方能有所言,正所谓“有感而发”。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如: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船》中,在引入船夫的环节后,我安排了一个分角色表演的环节,这就是一种语感的发展。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辩论会来培养多说的习惯有条件的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等等。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
〓〓在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扩展训练”,扩展训练是培养语感丰富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最后成为整体语感中有机因素。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习得语感。如:教学《听诊器的由来》一课时,有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实践,教师就可动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一个“听诊器”。让学生在动手中细观察,勤体验,以便于写出真情实感。并以《奇妙的听诊器》为题,改写小作文。由于写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我手写我心,小练笔写得非常好。
责任编辑〓黄日暖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