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研究
2014-08-07李升安
基金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2009年院级教改项目《基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现状的教改研究——以梧州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升安(1974-),男,广西平果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艺术设计基础教学。
摘要: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新兴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能有效实现学生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为此,以梧州学院为例调查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职业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3014402
1研究缘由及问题的提出
设计类专业在我国的艺术教学领域中起步比较晚,但却发展很快,而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扩招”)以后,各高校招生人数大幅提升,而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增加和投入却一时不成正比,受生源良莠不齐和师资条件的制约,教学质量便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一直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探讨的一个热点。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成为了各方高度关注的高校教改主阵地。为了给新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找到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并为改革提供现实数据和相关依据,本课题拟对以梧州学院为代表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现状进行一次调查。
2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及调查结果分析
2.1调查方法、内容与对象
(1)调查方法及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笔者于2013年6月开始对梧州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2007级至2010级的毕业生本专科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6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10份,有效率为93.2%;专科毕业生为63人,本科毕业生为247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业毕业生为28人,民营企事业单位从业毕业生为83人,私营企事业单位从业毕业生为176,自主创业毕业生为23人。同时对于相关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38份,有效问卷为38份,有效率为100%。
(2)调查内容。此次调查分为“毕业生就业职业胜任力情况调查、用人单位调查”两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的优势与不足;毕业生对职业胜任力素质内涵的理解;毕业生就业感悟;毕业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对学校课程设置及学校教育的评价及建议。
第二部分主要有: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原因;毕业生就业的不满意原因;用人单位的用人观;用人单位对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建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建议等等,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当前的职业胜任力状况,从而也从侧面反映了地方新兴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
2.2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就业的优势观:本环节主要从就业优势方面调查学生的自我定位,310份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大多数毕业生都一致认为年轻人有冲劲、学习愿望强烈、肯吃苦耐劳、成长空间大的特质是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优势;约一半多的毕业生不喜欢职业流动性小的岗位,认为那样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另一半人对本职工作还是不专心,显示了这些年轻人不愿意困死在一棵树上的心态。
(2)毕业生就业的就业劣势观:在调查学生的就业劣势指标中,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不强是毕业生就业中的最大的缺陷。而实践动手能力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教学中实践教学缺失。
(3)毕业生对职业胜任力素质内涵的理解:在职业胜任力素质内涵理解方面,独立意识、审美能力、诚实守信、电脑软件技能、设计理念的占比都在90%以上,分别为98.7%、97.4%、94.5%、94.2%和92.3%;团队意识、语言表达、社交能力、专业基础技能、观察思辨力等获得较大的认同数,书写技能和勤奋敬业的为最低分。
(4)毕业生就业感悟: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持乐观态度的人占了绝大多数,特别看好自己就业前景或比较悲观的人数大约相当,约占两成多一点;认为有难度,但可以克服的约占一半,有5%的人则持无所谓态度。
(5)毕业生就业信心指标:在职业胜任力素质指标中,作为较高信心指标的几项是社交技能、电脑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分别占12%、9%和8%,其次是思辨力、独立意识、组织纪律性,最低的是书写技能、诚信、外貌条件、设计理念、电脑技能等指标。
(6)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指标:在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指标中,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人才培养体系和行业发展前景是学生期望值最高的,其次是企业文化氛围、专业对口、工作地点和性质,最低的是高收益、领导风格。
(7)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和建议:在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建议指标中,增加实践教学、加强专业技能呼声最高,其次是关注新形势、关注热点、人际关系学,最低的是文化素养教育。这成了艺术类专业学生共有的问题,从这点来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似乎文化教育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值得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深刻反省。
(8)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及对学生的期望指标:在用人单位对以往毕业生就业的满意度指标中,评价较高的是发展潜力、人品,其次是专业技能和成绩,较低的是社会经验、思辨力和综合能力。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思辨力、社会经验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期望较强。
3思考与建议
(1)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多立典型,扶正气,为高校培养智商高,情商更高的优秀人才营造科学合理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高校人才培养绝不是单纯的课程教学,更同时是人性塑造。这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共鸣。所以,如何在高校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开展人格培养、人性塑造工程,实际上是所有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们一个永远都不会停止的工作。
(2)以强化社会实践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主导,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首先,改革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增强基础课程适应性和创新性。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课程设置格局,使基础课和专业课更为有效地衔接。
其次,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改革专业课课程设置,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把社会急需的设计任务变成课程资一些单位将他们需要设计的任务交给师生,教师将设计任务变成课程资源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实际创作,通过大量的真实设计任务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同时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3)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实践课程,结合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首先,不断增加和完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定期到企业见习、实习形成常态化,使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如鼓励并有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展活动、参加自治区公益广告比赛、学校的环保时装秀、以及各种级别的大学生艺术设计创意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提高实际设计能力的平台。
再次,建立美术系设计工作室,将课题训练纳入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美术设计工作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作的真实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缩短参加工作的适应期,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专业人才。
通过本次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现状调查,发现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急需改革的问题,要顺利实现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就必须认真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只有这样,从地方高校毕业生才会深受用人单位的喜欢。地方新兴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步伐才能更坚实,更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现学生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东明.改革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J].美术大观,2009,(05).
[2]林丽芳.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9).
[3]徐宗品.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教学方法改革效果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