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之谦 海派翘楚,但开风气不为师

2014-08-07孙聚成岑其

中华儿女 2014年13期
关键词:赵之谦海派书画

孙聚成 岑其

自道光年间上海开埠,海派文化就悄悄萌芽。在海上画派的创立和崛起中,三位画家相互影响,接力传承,将海派引领于当时中国画坛,他们是海派奠基人赵之谦、海派大家任伯年、海派巨匠吴昌硕。其中,赵之谦作为海派先驱,为海上画派的确立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并在中国美术史上书写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清道光九年七月初九,赵之谦出生在绍兴府开元寺东首大坊口赵家的一间普通院落里。他的父亲松筠先生以行商为业,却行侠仗义,能急人之急,行事颇有古风,而且性格散淡。父亲对幼年赵之谦的教育很是宽松,一任其天性自由,并不多加干涉。赵之谦能提笔之后,父亲就开始亲自教他书写绘画,在庭院一尺见方的地砖上蘸水练笔,随写随干,随干随写,这让幼年的赵之谦得到了书画基础的训练。赵之谦从识字时起,就开始浏览父亲书架上的书籍,经、史、子、集,都有广泛涉猎,为他宽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学问功底奠定了根基。

17岁那年,赵之谦投入沈霞西门下,在沈霞西的引导下走上了正式的治学之路,同时,也开始了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金石之艺。期间,为了谋生,赵之谦曾经开馆授徒,但塾师的微薄收入,实在很难应付家中多口人的开销,无奈之中,他只有靠自幼擅长的书画之技换取口腹之欲,贴补家用。贫苦之中,赵之谦开始了入幕为宾僚的生活,在缪梓的提携下,赵之谦逐渐成为学问渊博、精于吏政的专才。

立功立言,治世治人,这些赵之谦奉为人生价值坐标的理想,逐渐成为他人生旅途最重要的支撑点。1872年,连续参加了四次会试仍一无所获的赵之谦,终于凑够了捐纳所需的数千两银子,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的身份离开京城,踏上了他历时12年的仕宦生涯。光绪四年,赵之谦补缺赴任,当上了南昌府靖安县的县令。青年时期的学习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县令任上,赵之谦在断案、筹赈、军事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相当出色的能力。后来,他又依次调任鄱阳、奉新、南城等地做知县。权领一县,身为一方父母官,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经世济民的人生理想,但现实的境遇和他的理想之间却依然有着太大的落差。多年的战乱与游幕生涯,以及作为底层官僚的切身体验,使赵之谦对于时局具有一种冷峻锐利的把握,他渐渐对自身所处的官僚政治体系彻底失望。56岁那年,因为中法战争修筑城池,为開赴前线的军队筹措粮草等,赵之谦劳瘁而死。

天赋很高,厚积薄发,出手又迥然不俗,赵之谦在金石书画领域渐渐声名鹊起。再加上现实生活的需要,书画成为了他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艺术创作对那时的赵之谦来说,既不是文人笔下消闲遣兴,也不算挥洒性情的心灵寄托,而是某种程度上附带了对索画者需求的迎合。但正是这种迎合和摸索,使赵之谦的创作开始接地气,摆脱了传统书画的迂腐之气,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成为受到新兴市民阶层喜欢的艺术品。

赵之谦才华横溢,一专多能,是一位在多方面都有较高造诣的画家,是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典范。他的书法,从师颜真卿入手,又兼习南北诸多名家,功力非凡,后又改篆隶八分,师邓石如隶书,并搀糅魏碑体势写行书,日臻其妙,自创一体。他的篆刻,初学浙、皖二派,后广泛汲取古钱币、镜铭碑版等的营养,突破时人因袭秦汉钤印之规范,以篆字入印,讲究章法,别具古劲浑厚、闲静遒劲之新格。他的学识,非常渊博,使得他可以轻松驾驭各种创作题材。赵之谦长于分析综合,他把恽南田的没骨画法与“扬州八怪”的写意画法相结合,同时,汲取小写意的手法,将清代两大花鸟画流派合而为一,创造出新的风格。由于他书法功力深厚,线条把握精到,以富有金石气的笔法勾勒,粗放厚重而妙趣横生。赵之谦还善于运用各体字体题款,长于诗文韵语,这也是他高出其他清末画家,成为绘画巨匠的一个重要因素。

赵之谦的花卉作品成就比较突出,在绘画题材上大都取自自然或现实生活,写生对象也极为广泛,除了历代画家常用的四君子——“梅、兰、竹、菊”等题材外,许多题材如《异鱼图》等则为前人所未涉及,而且能表现得清新自然,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情韵。赵之谦的花卉作品构图则有别于前人,平稳中取奇巧,险境中求稳妥,浓淡、轻重、疏密之布局别有风致。如在他的许多花卉画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大色块重墨压于画幅上部,但整个画面并没有头重脚轻的不平稳感觉。在花卉画用色方面,与宫廷及民间流行的色彩作品不同,赵之谦反对用色轻浮艳俗和雕凿之气,在他的作品中,有时虽然也能见到红、绿色等重色的表现,但并不艳俗,相反,因色彩对比强烈,越发显得精神饱满,生机勃勃。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赵之谦的《牡丹图》,牡丹的描绘既用恽寿平没骨画法,又参以勾线填色之法,两种画法统一在凝重沉厚的笔法中;敷色善用红、黑、绿等重色,在对比中求协调,使画面浓丽热烈;笔墨坚实,色彩鲜明,一反其淡雅清高的格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徐邦达在《中国绘画史图录》一书中,评述赵之谦的用色用笔时说:“用鲜艳的色彩来配合放逸的笔法,继承但又超出了陈淳、徐渭以来粗笔花卉的传统。”

综观赵之谦的传世画作,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他的绘画题材取材广泛,画前人所未画。33岁时,他为避战乱而客居温州一带,在那儿见到了新奇的花卉和海产品,他将所见一一写入画中,从而大大开拓了绘画的题材。在赵之谦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如葵树、绣球、铁树、箬兰、百子莲、夹竹桃、仙人掌、夜来香等,甚至包括日常蔬菜,如白菜、萝卜、地瓜、蒜头等,开此类画风之先河,也为前辈画家所未及。他的《异鱼图》、《瓯中物产卷》、《瓯中草木图四屏》等等,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杰作。

赵之谦的人物、山水画作不多见,但流传的都是精品力作。赵之谦20岁前后就开始作山水,早年师承苦瓜之笔法,后又屡临元人笔意,但他不拘于古法,而能法而化之,尤以自然写生为本,所以,他的作品的构思和构图独具一格。《积书岩图》是赵之谦山水画中的一件重要作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院。这幅画在构图上,从正面以特写的方式,表现山岩的雄伟奇构。整个画面所留空间极少,又无近、中、远之层次,但山岩的起伏,突兀行貌,表现得十分生动具体,有着很强的真实感。右上部一小角空白处的天空,在浓厚的山岩墨色映衬下,显得更加明朗透亮。山岩下的水面,虽留空间不大,但水纹密布,活泼流利的线条,表现了水的质态和奔腾的气势,以小见大,颇具匠心。赵之谦的人物画不刻意追求人体结构,笔意简洁,贵在写意寓情。他的《钟馗像图轴》是一幅难得的人物画佳作。赵之谦以风趣诙谐的笔法描绘钟馗身穿宽大红袍,头戴乌帽,低头哈腰,站于画面下部。整幅作品构图简洁大方,人物造型变形夸张,人物面部细勾轻染,富有立体感。人物衣饰用没骨法,更增添了无奈附时的讽刺意味。该画成功地将诗、书、画、印四者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增添了不少艺术趣味。

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正因为他独立的艺术追求,赵之谦的书画作品代表了中国近代书画的一个高水平,所以,他的书画在当时乃至后世均为市场热点。由于他英年早逝,再加上为实现政治抱负在官场混迹多年,他传世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据不完全估计,赵之谦传世的书画作品约五六百件,许多作品还流传到了日本。在国内,目前经过业内专家鉴定过的赵之谦书画真迹,只有不到200件,主要被一些博物馆收藏。

赵之谦雅俗共赏的画风,带动中国传统文人画家放弃孤芳自赏的淡雅,转向商业市场化。由于赵之谦高超的艺术成就,以上海为中心的艺术家们,特别是吴昌硕等新一代画家,受他的影响较大,逐渐形成了崭新的流派——海派绘画。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这样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此评价恰如其分。

责任编辑 王海珍

猜你喜欢

赵之谦海派书画
赵之谦咸丰时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小小书画廓
赵之谦:用篆刻记录刻骨铭心的爱
赵之谦书法篆刻专题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