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维训练奠定发展之基
2014-08-07郭景辉
郭景辉
摘要: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是决定人发展的基石。实施素质教育,要造就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世界竟增力,就必须注重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语文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必须加强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培养。本文阐述了训练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037-01创新思维是指能发前人所未发的事物,并敢于和善于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勇气与思想品质,是现代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为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务必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运用一切条件与手段,训练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并逐步形成独特的读写见解与实践能力。思维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敢于大胆怀疑
李四光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不论是哪一本书,哪一篇文章,哪一句话,甚至哪一个标点,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目光的审视。有怀疑才有思索,才有辨别,才有创新。可以说,怀疑是创新的前提。
我在上《鸿门宴》时,请学生注意一段话的标点:"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这是范增劝说项羽攻打沛公的一段话。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的标点是否有错?如果有错,错在哪里?如何改正? 通过思索,分析,学生不难发现,错在 "妇女无所幸"一句后面的","。原因是:范增判断沛公"其志不在小"的根据是他在入关前后的不同表现。而课文中的标点,推断的根据只是入关后的事。标点不是简单的点点画画的问题,而是事关语言内部的逻辑结构。尽管课本是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标点是专家所作的断句,但错误也在所难免。我们对错误怀疑,思索,辨别,是对科学的尊重,是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应该是多渠道,多角度,多侧面的。一篇文章,怀疑可以从内容到形式,方方面面,绝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为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可以扩大阅读面,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看看他人是如何分析的,分析得好为好,分析得对不对,以加强怀疑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教学的相关环节上。当然,我们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不是为怀疑而怀疑,更不是要怀疑一切,而是要克服唯书本至上的盲从心理,以培养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
2.训练学生在发散中拓思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在语文教学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教学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扩大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毛泽东同志《反动党八股》一文说:"'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琴呢?"这里运用的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据此,可以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对一些成语进行迁移训练。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朱自清《背影》表达了一种父爱之情。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背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写出内容不一、主题不同的"背影"来。有个学生《背影》习作是这样写的:那是1994年美国足球世界杯决赛,意大利和巴西的点球大战。点球线上,站着一名运动员,他是谁?后脑勺扎着一根马尾辫子,宽松的运动服赫然印着号码"10"字。他就是老将罗伯特•巴乔。只见他移动脚步,一个小跑。背影晃动着,马尾巴辫子在脑后随着跑动不停地摆动,像是撩拨观众焦灼的心。巴乔抬起脚,往前一个劲射,打了个"高射炮"。他低下了头,双手捂住脸,楞在那里。对此写得十分生动。
3.训练学生在观察中联想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可以说合乎情理的联想,本身就是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精于思考。要经常注意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并认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其内部规律,抓住其本质特征。这是联想的基础。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事与理的联系点。事与理的联系点,是思维的凭借,联想的桥梁。
4.训练学生在鉴赏中创新
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鉴赏是创作的继续,是艺术的再创造。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任何艺术都是以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学形象以语言文字作为雕塑材料。文学鉴赏,要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联想和想像,不断地再现它,充实它,发展它。学习王之涣《登颧鹊楼》一诗,如拘泥于文字的意义,那只不过是白日下山,黄河入海而已。但如果运用自己登高远望、观看落日的经验,进行再创造,就能构成一幅旷达雄浑的画面。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得到真正的审美感受。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优秀的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蕴含隽深的社会生活的哲理。如鲁迅《药》里的花圈,不是孤立的、平平常常的花圈,作者赋予深刻的社会意义;莫泊桑《项链》中的项链,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还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些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才能认真阅读,仔细品味,获得美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一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在鉴赏中进行形象的再创造;二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在鉴赏中获取审美情趣,提高再创造形象的能力。
总之,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敢于挑战权威结论,敢于破旧创新,是造就现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只有努力引导学生善于怀疑,在发散中拓思,在观察中联想,在鉴赏中创新,才会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