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家的一面镜子
2014-08-07汪劲松
汪劲松
摘要:吴伯萧的散文《猎户》,董昆历来被认为是一个英雄人物,其实他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吹牛家,既无"百中"老人的射击本领,打了二三十枪,还打不死一只重伤且疲于奔命的豹子;又无武松的拳脚功夫,空有"壮得能抱得起碾滚子"的蛮力,打不赢一只遍体鳞伤的豹子,反被豹子抓得鲜血淋漓。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董昆作为吹牛家的典型形象,作者无意间真实反映了该文创作年代,当时浮夸风盛行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吹牛家;典型;镜子;浮夸风;烙印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009-01吴伯萧的散文《猎户》(原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以高度的艺术真实,再现了六十年代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一个志大才疏的典型人物--董昆,成为吹牛家的一面镜子。
这个结论也许会招致人们的抗议:老作家吴伯萧一开头就明白地写道:"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你却说董昆是个志大才疏的吹牛家,岂不是对作品塑造的人物的诋毁吗?
诚然,作者是以"我"访问董昆为线索,力图塑造一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武松式的"打豹英雄"形象。为了突出董昆的英雄形象,作者苦心孤诣,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先写了夜里能够百步以外打香火的"百中"老人,烘云托月,唤起读者对董昆的景仰;接着又以"我"的切实体验,"仿佛不是离开红石崖,倒像在酒店里喝足了'透瓶香',提了哨棒,要大踏步迈向景阳冈。"唤起读者对打豹英雄--打虎英雄的联想,用武松给董昆染上神秘的色彩:然后又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句,描述渴望见到而又不能见到英雄的心境,给读者设下盼见英雄的悬念。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最后主人公终于出来了。果然非同小可,你看他:
天生气质——"宽肩膀,高身材,手粗脚大,力气壮得能抱得起碾滚子";非凡气度--"抗日战争期间,在游击小组,没说的,鬼子、国民党跟狼一齐打。"
这些多角度的间接、直接描写,在读者的心中,不禁对英雄肃然起敬了。更渴望一睹真格的打豹场面。作者不负众望,在结尾处,让董昆作了一番叙述:
……我们就计划打豹子。打豹子,先用炸药炸,后跟血迹撵。四天四夜,累了就扒开雪堆蹲一会儿。走过龙天沟、卧虎寨、蜘蛛山……先后打了二三十枪,豹子伤的很厉害,可是还没有打死:火枪不顶事啊!在恶石寨的山沟里,我头顶住豹子的下巴,两手紧搂住豹子的腰身,跟它打了二十多个滚。从绑腿拔刀子,因为冻了没拔出来,用右手使劲把豹子一推,不想豹子的爪子抓了我的右胳膊,从肩头一直划到手指,一条血窟窿,有的筋骨都差点儿断了。我们小组的老李给了豹子最后一枪,才算把它结果了。
看完董昆打豹的叙述,对照先前的悬念和豪言壮语,不禁令人大失所望——原来是一个吹牛大王。
董昆,一无"百中"老人的射击本领,打了二三十枪,还打不死一只重伤且疲于奔命的豹子,却怪"火枪不顶事";二无武松的拳脚功夫,空有"壮得能抱得起碾滚子"的蛮力,打不赢一只遍体鳞伤的豹子,反被豹子抓得鲜血淋漓,要不是老李给了豹子最后一枪,谁胜谁负,还未可预料。
这场打豹表演,令人扫兴。先前飘浮在半天云里的董昆,一下跌落到地上。董昆要是站立起来,认识自我,仍然可以成为英雄。可是,他吹牛似乎成了习惯,仍旧大夸海口,自豪地说"野兽也好,强盗也好,只要害人,不管它是狼,是豹,还是纸老虎,我们统统包打。"又使人想起他以前说的"鬼子、国民党跟狼一齐打"的豪言壮语,委实不能令人怀疑。
也许董昆还不服气,那么,我们就《猎户》所暗示的武松略作比较。
武松从不矜夸自己有多大能耐,相反,他却十分谨慎小心。景阳冈打虎,他从酒店出来,店主劝他不要过景阳冈,他认为是主人要他住店,好赚银子,及至看到布告,才知真的虎伤人命,想回店里,又怕人耻笑,才逼上景阳冈。当他遇到老虎向他扑来时,"酒都做冷汗了"。但是,一旦跟老虎拼搏起来,他却那么勇敢沉着,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他却从容地"一闪,一躲"。瞄准时机,抓住要害部位,凭着平素练就的过硬本领,把老虎葬送在血泊里,自己安然无恙。身怀绝技而不自夸,一旦遇险而能制胜。岂不跟董昆形成鲜明的对照。
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董昆打豹)啦,谁也不会把当代英豪跟武松化等号。董昆作为一个猎户,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本领,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像他这样吹牛皮,夸海口,的确是会玷污"英雄"的桂冠的。
我这样评价董昆,丝毫没有贬低作家及其作品的意图,相反,我打心眼里感谢作家以高度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吹牛家的典型形象,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颇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英雄人物不会产生在世外桃源之中,而是一定社会环境、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必然打上社会、时代的烙印。《猎户》创作于1962年,打上了我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烙印。从五十年代后期及以后一段时间,吹牛皮,说大话的风气与日俱增,甚至登峰造极,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赶美超英要不了十五年"等等。谁吹得越响,谁就是英雄。谁要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不是右倾,就是保守。武松要是活在这些年代,不被打成右倾,至少也会被嗤笑为怕死鬼--因为他打虎之前怕虎,打虎时又多次躲闪,没有半句豪言壮语。一些人衡量英雄的尺度,只看动机,不看效果;只看言论,不看行动。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一种舆论压力。我们的作家不可能置身历史的环境之外,也许这就是把董昆作为英雄赞美的原因吧!但是,由于作家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客观大于主观,形象大于思维,给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去重新认识评论当时社会生活的依据,这就是"镜子"的价值所在。
客观大于主观,形象大于思维,这在文艺创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曹雪芹的《红楼梦》,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所展示给读者的问题,远远超出了作者的视野,因此,《猎户》反映的英雄,客观上却是一个吹牛家,这种文学现象也不足为怪,这正说明作家的客观真实,超越自我,正是创作的成功。
吹牛家的典型,不仅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中国历史上的赵括,苏联《前线》的客里空,都广为人们所熟悉,当今社会,徒尚空谈的社会风气虽大有转变,但吹牛家也仍然存在,将来也一定会有继承人。所以,《猎户》所塑造的董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