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出台前的三个建议
2014-08-07王殿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方案”出台前的三个建议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教育改革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高考改革方案,对于一线学校来讲,主要在执行层面,必须考虑到这个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以及实施后会给中学教育带来什么,这是我非常关注的。基于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高考改革的成败,体制改革非常重要。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未来的招生和考试上的作用应该逐渐淡化,从而使得高校和中学在高考、招生中发挥主体作用。高校招生应当由过去单一的依照分数转变为以综合方式选拔人才,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从原则上讲,增加了评价的维度。为了增强一线校长、教育工作者对改革目标的清晰度和信心,我建议能有一个远期目标,一个宏观的、具有战略高度的高考改革方案,一个清晰的方向。比如,当年提出教育经费达到4%,那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今年达到多少,明年达到多少,有一个慢慢地朝着目标前行的过程。
第二,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一部分课程是等级性考试,一部分是通过性考试。我的建议是,学业水平考试都用等级性考试,而且学生必须参加全部必修课的学业水平测试。因为通过性考试,学生最终的考试结果基本都是一样的,因此应该尽可能统一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方式。另外,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政策制定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的现实。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方案是:如果一个学生要参加高考,那么他就可以不参加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业水平测试,将来用这三门课程的高考成绩来替代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我认为这样做不是很科学,也不是很合理。首先学业水平测试的性质和难度等,与高考完全不同,而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是毕业的前提,所有学生在高中期间必须完成全部必修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学业水平测试。更何况,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其次,我们要给高校推荐优秀学生,平时成绩,尤其是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是主要依据,缺少了这些成绩,学校评价推荐的准确性就难以保证。最后,在许多省份,学生要在高考前填报志愿,如果三门很重要的科目没有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就难以评估自己的实力,会影响学生的志愿填报工作。总之,我们认为应该要求所有学生参加统一的全部必修课程学业水平测试。
第三,综合素质评价就是把学生在三年内所有的综合表现如实记录下来。但是这个记录如果不做相应处理的话,就没办法使用。我建议把综合素质评价最后合成相对比较客观的积分,这个积分不是要加入高考总分,而是作为一种可比较和发现学生特点的方式,积分采用相对统一的平台,积分结果可以在班级、学校内,甚至学校之间进行比较。比如说,这个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必修课加选修课,一共得了多少学分是可以比较的,但是学分只是一个量,他究竟学得怎样,我们应该引入国际上通用的GPA,即学分绩点,就是学生的平均学习情况。关于综合素质评价,中学应该采用一套相对比较统一的、具有一定客观性和可比性的方案,让高校能用、敢用、会用。至于高校如何用,如何确保科学,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校的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高考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作为一线校长,我们对这个高考改革方案还有很多的担心和不理解,但是我想正是因为期待它,才有这么多的担忧。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预示着高考曙光的到来。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寄托在这样一次改革中去解决,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所以,我想只要这个改革是坚实的,方向是正确的,就值得我们去期盼,期盼着最终的方案比我们想象的要好,更期盼这个方案给中学的人才培养带来光明,给我们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带来希望,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大梦能够在这个改革的推动下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