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CP改进协议在高速长距离网络中的性能研究

2014-08-07王国栋任勇毛李俊

通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公平性时延链路

王国栋,任勇毛,李俊

(1.中国科学院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北京 100190;2.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研活动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互联网逐渐成为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例如在高能物理方面,欧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粒子对撞机每年产生几十PB的数据[1],这些数据需要通过高速网络传送到全球各个研究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天文学领域,天文学家采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法(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由分布于全球的仪器采集数据并通过高速网络进行汇聚,从而获得详细的天文图像[2]。在生物信息领域,全球各大测序中心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基因序列数据,这些数据通过高速网络供全球用户获取[3]。这些科研应用的发展,也对高速网络的传输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高速网络传输方面,高速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出现,但是研究人员却无法有效利用网络带宽,因为传统的传输协议严重影响着高速网络的传输性能。针对传输协议在高速网络中的各种缺陷,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基于标准TCP的改进协议。这些改进协议针对现有协议的某些缺点做出了改进,使得部分性能有所提高,但是这些改进协议在高速长距离网络环境中的性能如何,能否满足e-Science等科研应用的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现有的改进协议做出评价。

对TCP传输协议的评价,研究人员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其中,文献[4]对CUBIC协议进行了评价并与标准TCP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文献[5]通过NS2仿真软件对TCP传输协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但是其仅仅评价了TCP的效率和稳定性2个方面。文献[6]对 Illinois和CTCP的性能进行了评价。文献[7]在无线局域网络环境下对Vegas、Fast TCP、CTCP和ARENO的性能进行了评价。文献[9]和文献[10]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快速启动TCP协议进行了评价。文献[11]评价了3种不同TCP协议在进行H.264 SVC(H.264可分级编码)流传输时的性能。综上所述,目前对TCP传输协议的性能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评价的范围不够广,没有对目前存在的协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而往往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协议进行比较。其次是评价的手段不够全面,由于真实的高速长距离网络资源的稀缺,大部分评价工作采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或者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模拟,而对TCP传输协议在真实网络环境中的性能的评价还不多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利用仿真软件对目前典型的TCP传输协议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利用中国科技网的网络资源优势在实际网络中对目前典型的TCP传输协议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2 TCP改进协议分类描述

标准TCP协议在高速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加性增、乘性减(AIMD,addi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crease)的窗口调整策略。Floyd[12]指出,在高速网络中,如果要充分利用带宽,这个约束条件会导致不现实的分组丢失率(2×10-10)。拥塞减半后加性增加拥塞窗口需要大量时间(1.16 h)才能恢复到10 Gbit/s的吞吐率。因此对标准TCP协议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拥塞控制窗口(congestion control window)的管理机制上。根据拥塞检测机制的不同,改进协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基于分组丢失反馈的改进协议(LCA,loss-based congestion algorithm),基于时延反馈的改进协议(DCA,delay-based congestion algorithm),基于LCA和DCA的混合反馈改进协议(CCA,compound congestion algorithm),基于可用带宽测量的改进协议及基于路由器显式反馈(explicit notification)的改进协议。表1对各类协议进行了分类总结。

2.1 基于分组丢失反馈的改进协议

2.1.1 HSTCP

HSTCP[12]采用高/低速模式切换的工作方式,通过α(ω)和β(ω)调整窗口变化速率。当拥塞窗口较小时,HSTCP采用类似于传统TCP协议的窗口增长和分组丢失递减方式,当拥塞窗口较大时,采用更加积极的窗口增长和更加缓和的窗口减少算法。

2.1.2 STCP(scalable TCP)

STCP[13]采用MIMD(multiplica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crease)代替AIMD来调整拥塞窗口。对于每个RTT,在拥塞避免阶段,cwnd=cwnd +α×cwnd(α=0.01),在快速恢复阶段,cwnd=cwnd -β×cwnd(β=0.125)。

2.1.3 BIC

BIC[14]的主要特点是它独特的窗口增长函数,它由二进制搜索增长和线性增长两部分组成。二进制搜索类似于经典的折半查找算法,首先假设拥塞窗口的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并取其中值TW(target window = (max +min)/2)作为目标窗口增长cwnd。如果没有发生分组丢失,则取当前窗口作为min继续进行二进制搜索增长cwnd;如果发生分组丢失,则更改当前窗口为max,并重新进行二进制搜索增长cwnd。如果当前窗口距离TW过大,则采用线性增长辅助增加cwnd。

2.1.4 CUBIC

CUBIC[15]是BIC的一个改进版本,试图在保留BIC优点的基础上,简化窗口控制并增强它的TCP友好性和RTT公平性。

表1 TCP改进协议分类描述

2.1.5 HTCP

HTCP[16]采用上次拥塞事件以来逝去的时间 Δ来检测网络拥塞程度。AIMD的调整因子为α(Δ),α(Δ)随着Δ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调整AIMD的窗口变化速率。

2.1.6 Libra

Libra[17]是在New Reno[18]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New Reno的RTT公平性和可扩展性。

2.1.7 Hybla

与Libra类似,Hybla[19]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New Reno的RTT公平性问题。Hybla通过引入RTT的参考值RTTref(默认为25 ms),并取 ρ=RTT/RTTref来调节不同RTT的拥塞窗口增长速率。

2.2 基于时延反馈的改进协议

2.2.1 Fast TCP

Fast TCP[8,20]以队列延时作为反馈因子,利用发送端检测到的ACK时延变化来调整拥塞窗口。其拥塞窗口调整算法如下:

其中,baseRTT表示所观测到的最小RTT,α表示一个非负的修正因子。

2.2.2 Vegas

Vegas[21]是基于时延反馈协议的代表。它通过观测TCP连接中的RTT时延变化来调节拥塞窗口。如果发现RTT变大,则认为网络发生拥塞,相应的减小拥塞窗口。如果发现RTT变小,则认为拥塞已经解除,并增加拥塞窗口。如果RTT保持不变,则不改变拥塞窗口的大小。

2.2.3 Hybrid Slow Start TCP

Hybrid Slow Start TCP[22]利用了网络测量技术中的packet-pair[23]测量技术和packet-train[24]测量技术,通过“ACK train length”和“Delay increase”来决定TCP何时从慢启动阶段转换到拥塞避免阶段。

2.3 基于分组丢失和时延混合反馈的改进协议

2.3.1 CTCP

CTCP[25](compound TCP)将基于分组丢失的CAA(congestion avoidance algorithm)和基于时延的CAA相结合,在保证了较高的带宽利用率的情况下,又获得了较好的公平性。基于时延的CAA是通过引入dwnd(delay window)来实现的,协议中的发送窗口为win=min(cwnd+dwnd,awnd),其中,awnd是来自接收端的广播窗口。相应的在拥塞避免阶段,每收到一个ACK,窗口大小调整为cwnd=cwnd+1/win,而在慢启动阶段,CTCP保留了Reno TCP的慢启动策略。

2.3.2 Africa

TCP Africa[26](adaptive and fair rapid increase congestion avoidance)将网络状态分为拥塞和无拥塞2个状态,并且利用Vegas的RTT延时来判断这2种状态。当网络无拥塞时,协议进入类似于HSTCP的快速增长模式;在网络逼近拥塞时,TCP Africa进入类似于传统TCP的慢速增长模式。

2.3.3 Illinois

Illinois[27]同样考虑到LCA和DCA的局限性,提出了采用两者相结合的算法。与CTCP和Africa类似,都是将网络状态分为拥塞和无拥塞2种状态,但是在这2种状态下对拥塞窗口的调整策略不同。对于Illinois而言,在拥塞避免阶段,每个RTT: cwnd = cwnd+ α,而当检测到分组丢失时,cwnd = cwnd – β · cwnd。

2.3.4 YeAH

YeAH[28](yet another high-speed TCP)将网络划分为“Fast”和“slow”2个状态。在“Fast”状态下,拥塞窗口使用更加迅速的方式增加(STCP),在“slow”状态下,拥塞窗口使用较温和的方式增加(Reno TCP),以避免网络拥塞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当网络拥塞超过阈值时,将路由器缓存中的分组取出,来进一步缓解拥塞。

2.4 基于可用带宽测量的改进协议

2.4.1 Westwood

Westwood[29]和westwood+[30]是典型的基于网络带宽测量的TCP协议。Westwood通过计算最近过去(recent past)的带宽来调整拥塞窗口的变化。网络带宽是通过记录一段时间之内(以ACK为标准)所发送的数据来得到的。 Westwood+改进了网络带宽的测量机制,分别用“被确认了”的数据来代替发送的数据,用RTT来代替ACK来获得传输时间,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网络带宽测量的准确性。

2.4.2 ARENO

ARENO[31](adaptive RENO)是一个基于带宽测量的TCP改进协议,旨在改进TCP的效率和TCP的友好性。它具有2个窗口增加机制,Wbase和Wprobe。在Wbase阶段,每个RTT增加一个CWND,在Wprobe阶段,每个RTT增加的CWND根据所测量的网络带宽动态调整。ARENO的带宽测量机制类似于Westwood。

2.4.3 Fusion

Fusion[32]与ARENO类似,结合westwood的带宽测量和vegas的网络缓存预测机制。Fusion定义了3个线性增长函数,根据不同的队列延时,动态切换这3个增长函数。另外,当网络分组丢失时,根据RTT的不同,将拥塞窗口减小到相应的程度。

2.5 基于显式拥塞通告的改进协议

基于显式拥塞通告的改进协议的代表主要有XCP[33]和VCP[34]。XCP为数据分组增加了拥塞报头,由发送端写入当前的窗口大小和RTT估计值,为路由器计算可用带宽提供信息。VCP采用IP报头的冗余位作为负载因子向发送端传递网络拥塞状况。基于显示反馈的TCP协议还有JetMax[35]、EVLFTCP[36]、CLTCP[37],这类协议的最大问题就是可扩展性差。由于这类协议需要路由器支持,实际部署会比较困难,因此本文不再详述和评价此类协议。

3 TCP传输协议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对于传输协议的性能评价是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一直是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进行性能评价,需要考虑2个因素:一是评价标准,二是评价方法。

3.1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影响评价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传输协议的评价标准,目前并无定论[38,39]。但是对于e-Science科研应用而言衡量传输协议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传输协议的效率;对于网络自身的性能而言,RTT公平性和TCP友好性也是必要的考虑因素。综合以上考虑,本文着重从协议的吞吐率、RTT公平性和协议之间的友好性进行评价。

3.2 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对于传输协议性能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理论模型分析法[40]。一种是采用模拟的实验方法,NS2是目前学术界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模拟平台,其实验结果受到专业领域的普遍认可。另一种是通过搭建模拟网络环境进行实验[6,41]。还有一种是在实际网络中进行测试[42]。

理论模型分析方法需要建立传输模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而且难以保证模型的有效性;采用软件仿真虽然比较容易控制网络的各种参数,但是其性能依赖所使用的仿真环境;采用实验床的方法也仅仅模拟了网络的环境,与实际网络还有差距。在真实网络中进行测试最大的问题是网络资源有限,另外背景流量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综合以上分析,为了全面、客观地反应TCP改进协议的性能,本文分别采用仿真和在真实网络中对TCP传输协议进行评价。

4 基于NS2的TCP传输协议评价

本节采用NS2仿真工具对目前流行的TCP改进协议进行评价。网络拓扑为单瓶颈主干链路、多接入终端的哑铃型拓扑。根据队列大小理论[43],队列大小为100%BDP(bandwidth delay product),TCP连接的应用使用FTP,实验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图1 NS2仿真实验拓扑

4.1 单流带宽利用率

单流带宽利用率是TCP传输协议传输效率的重要指标,在没有背景流量干扰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影响TCP性能的参数,考察单个TCP流所能获得的带宽利用率,能反应TCP在数据传输中的效率。由于链路带宽和RTT时延是影响TCP传输效率的2个主要因素,因此本小节主要从这两方面进行考察。

4.1.1 链路瓶颈带宽对带宽利用率的影响

本实验主要考察链路瓶颈带宽对TCP协议带宽利用率的影响。为了减小过大的链路时延对传输性能的影响,本实验选取RTT时延为64 ms,瓶颈带宽分别选取为10 Mbit/s (Ethernet),100 Mbit/s (FE),155 Mbit/s (OC-3 Wan),622 Mbit/s (OC-12),1 Gbit/s(GE)。实验时间为1 200 s,通过带宽利用率来刻画单流TCP的传输效率。

图2 瓶颈带宽对带宽利用率的影响

从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低带宽(带宽小于155 Mbit/s)的环境下,各类协议都具有非常好的带宽利用率(带宽利用率超过0.9)。但是随着链路瓶颈带宽的增加,尤其在带宽大于155 Mbit/s之后,各种协议的带宽利用率都呈下降趋势。其中Hybla下降的最为明显,在622 Mbit/s的瓶颈带宽中,Hybla仅仅得到了0.15的带宽利用率,而在1 Gbit/s的瓶颈带宽中,Hybla的带宽利用率只有0.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Hybla通过降低RTT较小的流的拥塞窗口增长速率的方法,影响了其在较小网络时延环境中的传输效率[44]。其次是CTCP和Vegas,在622 Mbit/s的瓶颈带宽中,它们的带宽利用率均低于0.4,而在1 Gbit/s的带宽中,它们的带宽利用率仅仅为0.2。专门为高速长距离网络设计的BIC,HTCP和HSTCP均获得了不错的带宽利用率,在1 Gbit/s的链路中,它们的带宽利用率均超过了0.8。

4.1.2 RTT对带宽利用率的影响

本实验选取瓶颈带宽为622 Mbit/s,RTT时延从2 ms到512 ms递增,实验时间为1 200 s,通过吞吐率来刻画RTT对单流TCP传输效率的影响。

图3 RTT对带宽利用率的影响

从图3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RTT的增加,除了Hybla之外,其余各类TCP协议的带宽利用率均呈下降趋势。Hybla之所以出现带宽利用率先下降再上升的情况,是和其采用的算法分不开的。Hybla引入了参数RTTref(默认为25 ms),并取ρ=RTT/RTTref来调节不同RTT环境下拥塞窗口的增长速率,其自身建立的模型虽然保证了RTT的公平性(见4.2),但是无法保证在所有RTT环境下都能达到很好的带宽利用率[44]。图2中Hybla的性能欠佳也反映了相同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随着RTT的增加,Vegas的吞吐率下降明显,这表明在高延时环境中,依靠RTT的变化来判断网络拥塞的准确率下降,因此其性能受到了影响。HTCP在RTT为512 ms,瓶颈带宽为622 Mbit/s的网络环境下依然获得了不错的带宽利用率(0.85)。其次CUBIC和STCP也获得了不错的带宽利用率。

4.2 公平性

TCP协议的公平性主要有2种;一种是协议内部的公平性(intra-protocol fairness),即2个完全相同的TCP流在竞争通过瓶颈路径时,是否能公平的分享瓶颈带宽;另一种是RTT的公平性(RTT fairness),即相同的TCP协议在不同的RTT时延下竞争通过瓶颈路径时的带宽分配情况。

4.2.1 Intra-protocol fairness

本实验选取路由器buffer为100%BDP,2个相同的TCP流竞争通过带宽为622 Mbit/s的瓶颈链路,分别考察在不同RTT环境下协议之间的公平性,实验时间为1 200 s。本文采用Jain[45,46]所提出的公平性指标来衡量TCP协议的公平性:

其中,F的值越接近于1,表明协议公平性越好。

从图4所示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RTT的增加,各协议的公平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随着RTT的增加,处于竞争的TCP协议有充足的时间调整拥塞窗口,以占据竞争流所让出的带宽。

图4 协议内部公平性

其中,HTCP的公平性最佳,即使在RTT较小的情况下依然具有较好的公平性。而Vegas的协议内部公平性较差,其原因在于仅依靠链路中RTT的变化来判断网络的拥塞程度存在一定的误差。尤其是随着RTT的增加,Vegas无法通过链路时延的变化准确估计网络的拥塞程度,这也影响了其公平性。而当RTT为512 ms时,Vegas又表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协议内部的公平性,其原因在于此时2个Vegas流的吞吐率均很小(如4.1.2节所示),其竞争瓶颈带宽的能力减弱所致。值得一提的是基于Vegas改进之后的YeAH TCP的公平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4.2.2 RTT fairness

本实验中2个使用相同协议的TCP流在不同RTT的环境下竞争通过带宽为622 Mbit/s的瓶颈链路。其中,一个TCP流的RTT固定为256 ms,另一个TCP流的RTT从16 ms到512 ms之间变化,分别考察相同协议在不同延时下的RTT公平性。本文采用Chiu所提出的公平性指标来刻画RTT的公平性

其中,x1为RTT变化的TCP流,x2为RTT固定为256 ms的TCP流,A值越接近0表明RTT公平性越好。

由图5所示的实验结果可知,除了Hybla的A值始终接近0之外,其余各种协议的RTT公平性均不理想。Hybla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提高TCP的RTT公平性,此实验进一步验证了Hybla在提高TCP的RTT公平性方面的有效性,但是从4.1节实验结果可知Hybla存在严重的效率问题。

图5 RTT平性比较

随着TCP流x1的RTT逐渐增加,各协议的RTT公平性也趋近于0,当2个流的RTT相同时(256 ms),大多数的A值都汇聚与0,当x1的RTT再进一步增加,A值进一步减小并偏离0变为负值,这说明大多数TCP都存在RTT公平性问题,RTT小的流在瓶颈带宽竞争中存在优势。由图5还可以看出,YeAH也具有不错的RTT公平性,虽然和Hybla相比还有差距,但是YeAH的效率却比Hybla具有优势。

4.3 TCP友好性

本实验中2个使用不同协议的TCP流在相同的RTT时延下竞争通过带宽为622 Mbit/s的瓶颈链路。其中,一个TCP固定为传统的Reno,另一个TCP流为待测试的TCP协议。选取RTT从16 ms到512 ms之间变化,分别考察各协议在不同RTT时延下的友好性问题。本文采用式(1)刻画TCP的友好性。其中,x1为待测试协议的TCP流,x2为Reno。A值越趋于0表明其友好性越好,A值为0表明所测试的协议与Reno具有相同的友好性。

图6 TCP友好性比较

从图6所示的实验结果可知,随着RTT的增加,所测试协议的友好性逐渐提高。具体来讲,所测试的TCP协议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A为负值的协议,这类协议比Reno具有更好的TCP友好性;另一类是A为正值的协议,这类协议的TCP友好性较差,比较典型的是STCP,其使用MIMD的拥塞窗口调整策略,并且拥塞后减小0.125倍当前窗口的方式,虽然获得了不错的效率,但是其TCP友好性极差。Vegas采用基于时延的反馈算法,具有较好的TCP友好性,但是其传输效率较差。TCP的友好性和效率是一对矛盾体,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很难保证协议的友好性,反之,在提高友好性的时候,传输效率也往往会受到影响。

5 基于真实网络的TCP传输协议评价

本节主要考察TCP协议在真实网络中的传输效率。为了更好的反应TCP传输协议在不同网络环境中的传输性能,本实验采用两段真实链路对TCP的性能进行评价。第一段链路是GLORIAD(global ring network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从香港到芝加哥的国际链路,链路带宽为1 Gbit/s,往返时延为139 ms(±1 ms);第二段链路是从北京到上海的国内链路,链路带宽为1 Gbit/s,往返时延为20 ms(±1 ms)。具体的链路拓扑示意如图7所示。

所采用的测试方法也分为2种:一种是通过网络测量工具Iperf来测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同应用程序对TCP传输性能的影响;考虑到在海量数据传输时,FTP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因此第2种方法采用FTP来传输实际文件(大小为2 Gbyte)来进行测试。FTP服务器采用CentOS系统默认的VSFTP,由于不同的FTP客户端对传输性能影响较大,为了真实反映TCP协议的传输性能,选用LFTP作为客户端。因为LFTP未进行任何的加密处理,其传输效率受到加密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小,因此能更好地反映TCP传输协议的性能。

图7 国际和国内链路示意

在实际网络中进行海量数据传输时,传输效率是用户最为关注的性能指标,因此本次的性能评价也主要以TCP的吞吐率作为考察指标。在真实网络中对TCP进行测试,TCP的吞吐率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背景流量的影响,同一协议的测试结果会有所变化,为了反映出TCP较为真实传输性能,以下测试均进行5次,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取其余3个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5.1 TCP协议在国际链路上的性能

图8和图9分别是采用Iperf和FTP对TCP在国际链路上进行数据传输的测试结果。从总体上看,采用Iperf所测量的TCP性能稍好于使用FTP进行实际文件传输的性能。这主要是由于FTP自身的开销导致了TCP的吞吐的降低。但是考虑到目前在高速长距离网络中进行海量数据传输时广泛采用FTP来进行,因此,图9所示的使用FTP对TCP进行的性能测试更有实际意义。

由图8和图9可知,在网络时延为139 ms(±1 ms),链路可用带宽约为900 Mbit/s(均通过Iperf的UDP传输协议测量所得,在传输900 Mbit/s的UDP数据时链路无分组丢失)的国际网络链路上,TCP改进协议的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在使用Iperf进行测量时CUBIC、HSTCP、HTCP、Hybla和STCP的性能相对突出,但是在实际传输2 Gbyte的文件时,STCP的性能并没有优势,其原因在于STCP在拥塞避免阶段过于剧烈的窗口调整策略,极易导致网络处于拥塞的状态[44]。相反,HTCP和Hybla的性能相对较好。其中,Hybla为了提高TCP的RTT公平性,在链路中RTT较大时,Hybla会加速拥塞窗口的调整,以提高其在大延时的链路中的性能[44]。值得注意的是,在传输2 Gbyte的文件时,Reno也获得了不错的性能,这一方面反应了经过改进快速恢复阶段之后的Reno,相较于传统的标准TCP在性能上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反应了在网络状态较好(无分组丢失且可用带宽较大)的情况下,Reno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吞吐率。

图8 TCP在国际链路上的吞吐率(Iperf所测)

图9 TCP在国际链路上的吞吐率(FTP所测)

5.2 TCP协议在国内链路上的性能

图10和图11是在国内链路上分别采用Iperf和FTP所获得的TCP的传输性能。与5.1节所示的性能类似,采用Iperf所获得的传输性能也稍好于使用FTP所获得的性能。

由图10和图11可知,在网络时延为20 ms,可用带宽约为900 Mbit/s(均通过与5.1所示方法测量)的国内链路上,相较于国际链路,TCP的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反应了TCP受到网络链路时延的影响这一事实:随着网络延时的降低,TCP的传输效率会相应的提高。图10使用Iperf所测试的TCP吞吐率中,BIC、CUBIC、HSTCP和STCP均获得了不错的吞吐率,尤其是HSTCP,其吞吐率已经接近900 Mbit/s。STCP的吞吐率也超过了800 Mbit/s。与在国际链路上测试的结果类似,图11所示的是采用FTP传输2 Gbyte文件时,TCP的性能有所下降,其中,STCP的吞吐率仍然不够理想,其原因与在国际链路上STCP的吞吐率不够理想类似。相反,BIC和HSTCP均获得了不错的性能,其吞吐率均超过了700 Mbit/s,这反映了在中长距离网络中BIC和HSTCP均具有明显的传输优势,这也是BIC之所以能作为CentOS的默认TCP传输协议的原因所在。还需要指出的是Hybla传输协议的特点也得到了体现,对照5.1节中Hybla在国际链路上的性能,发现其吞吐率基本上保持不变,或者说还有所减小,其原因在于Hybla降低了在低延时链路上的拥塞窗口增长速率,以达到较好的RTT公平性[44]。这一结果与第4节采用NS2进行仿真的情况相吻合。

图10 TCP在国内链路上的吞吐率(Iperf所测)

图11 TCP在国内链路上的吞吐率(FTP所测)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实验中,发现不同的FTP客户端对传输效率的影响非常大,以SFTP客户端为例,从香港到芝加哥,HTCP协议最大仅获得了103 Mbit/s的吞吐率,这与使用LFTP获得的接近400 Mbit/s的吞吐率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由于其自身采用了加密机制所产生的额外开销导致的。因此,除了传输协议之外,应用程序的选取在高速长距离网络中进行海量数据传输时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6 结束语

科研活动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对高速长距离网络提出了新的需求,大量的高速长距离网络相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速TCP传输协议也被相继提出。本文分类讨论了目前流行的TCP改进协议,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仿真软件和真实网络对目前流行的TCP传输协议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本文发现,目前TCP改进协议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传输效率与友好性问题。高速网络首先体现在传输效率方面,如何将大量的科研数据进行高速有效的传输是用户首先考虑的问题。目前大量的改进协议主要集中在此,TCP在高速长距离网络中的性能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在提高传输效率的同时如何减小对与之竞争的数据流的影响,即提高TCP友好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RTT的公平性问题。随着数据中心的兴起和以网络为工具的科研工作的深入,大量的数据需要被用户共享。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用户由于距离数据源的距离不等,因此RTT也各不相同,这就存在RTT的不公平问题。距离数据源较近的用户往往比距离数据源较远的用户更容易抢占带宽资源,使得距离数据源较远的用户无法获得理想的传输效率[47]。目前的传输协议对此关注较少,即使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改进措施[21],但是在提高RTT公平性的同时,其自身的传输效率受到了影响。

网络带宽测量技术与拥塞控制机制相结合的问题。目前流行的TCP改进协议的拥塞窗口调整策略所依据的反馈方式主要有分组丢失反馈、延时反馈和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反馈。网络可用带宽测量技术日益成熟,使得网络带宽测量技术与拥塞窗口调整策略相结合成为可能。文献[21]使用了网络带宽测量技术,但是不管是在仿真环境中还是在实际网络中其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在此领域还有大量工作可做。

本文对TCP改进协议进行的评价结果以及所发现的问题,将会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1] CERN[EB/OL]. http://home.web.cern.ch.

[2] eVLBI[EB/OL]. http://www.evlbi.org.

[3] Bio-mirror[EB/OL]. www.bio-mirror.net.

[4] LEITH D J, SHORTEN N, MCCULLAGH G .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cubic-TCP[A]. Protocols for Fast Long Distance Networks[C].Los Angeles, USA, 2007.

[5] SANSA J, SZOMORU A, DER HULST J M V. An evaluation study of data transport protocols for e-vlb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CT Research, 2007,(5):68-75.

[6] LEITH D, ANDREW L, QUETCHENBACH T,etal.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delay/loss-based TCP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s[A].PFLDnet 2008[C]. Tokyo, Japan, 2008.

[7] HASHIMOTO M, HASEGAWA G, MURATA M, e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hybrid TCP congestion control mechanisms in wireless LAN environment[A]. IEE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Conference[C]. Australasian, 2008.367-372 .

[8] CHENG J, WEI D, LOW S H, etal. FAST TCP: from theory to experiments[J]. IEEE Network, 2005,19(1):4-11.

[9] SCHARF M, STROTBEK 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Quick-Start TCP with a Linux kernel implementation[A]. Proc IFIP Networking 2008[C]. Springer LNCS 4982. Singapore, 2008. 703-714.

[10] SCHARF 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ast startup congestion control schemes[J]. NETWORKING, 2009,(5):716-727.

[11] KUSCHNIG R, KOFLER I, HELLWAGNER H. An evaluation of TCP-based rate-control algorithms for adaptive Internet streaming of H.264/SVC[A].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ACM SIGMM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Systems[C]. New York, 2010.

[12] FLOYD S, GURTOV A. RFC3649-HighSpeed TCP for Large Congestion Windows[S]. 2003.

[13] KELLY T. Scalable TCP: improving performance in highspeed wide area networks[J].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Review, 2003, 33(2):83-91.

[14] XU L, RHEE I. Binary increase congestion control for fast long-distance networks[A]. IEEE INFOCOM 2004[C]. Hongkong,2004. 2514-2524.

[15] HA S, RHEE I, XU L. CUBIC: a new TCP-friendly high-speed TCP variant[J]. SIGOPS Operating Systems Review, 2008, 42(5):64-74.

[16] LEITH D, SHORTEN R. H-TCP: TCP for high-speed and long distance networks[A]. PFLDnet 2004[C]. Illinois, USA, 2004.

[17] MARFIA G, PAU G, GERLA M, etal. TCP Libra: exploring rtt-fairness for UCLA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Tech Rep[R].2005.

[18] RFC2582-the NewReno Modif i cation to TCP's Fast Recovery Algorithm[S]. 1999.

[19] CAINI C, FIRRINCIELI R. TCP Hybla: a TCP enhancement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2004, 22: 547-566.

[20] WEI D X, LOW S H, HEGDE S. FAST TCP: motivation, architecture,algorithms, performance[J]. IEEE/ACM Trans Netw, 2006, 14(6):1246-1259.

[21] PETERSON L B. TCP Vegas: end to end congestion avoidance on a global Internet[J]. IEEE J Sel Areas Commun, 1995, 13(8):1465-1480.

[22] RHEE S. Hybrid slow start for high-bandwidth and long-distance networks[A]. PFLDnet 2008[C]. Tokyo, Japan, 2008.

[23] KESHAV S. Packet-pair flow control[EB/OL]. http://www.cs.cornell.edu/skeshar/doc/9412-17.ps, 1995.

[24] DOVROLIS C, RAMANATHAN P, MOORE D. Packet-dispersion techniques and a capacity-estimation methodology[J].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004,12(6): 963-977.

[25] TAN K, ZHANG Q, SRIDHARAN M. Compound TCP: a scalable and TCP-friendly congestion control for high-speed networks[A].PFLDnet 2006[C]. Nara, Japan, 2006.

[26] KING R, RIEDI R. TCP-Africa: an adaptive and fair rapid increase rule for scalable TCP[A]. IEEE INFOCOM 2005[C]. Miami, 2005.1838-1848.

[27] LIU S, SRIKANT R. TCP-Illinois: a loss and delay-based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for high-speed networks[A].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and Tools[C].Pisa, Italy, 2006. 417-440.

[28] BAJOCCHI A, VACIRCA F. YeAH-TCP: yet another highspeed TCP[A]. PFLDnet 2007[C]. Marina DelRey, California, 2007.37-42.

[29] CASETTI C, GERLA M, MASCOLO S, etal. TCP westwood: bandwidth estimation for enhanced transport over wireless links[A]. ACM MOBICOM 2001[C]. Rome, Italy, 2001. 287-297.

[30] GRIECO L A, MASCOLO A,e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Westwood+, New Reno, and Vegas TCP congestion control[A].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C]. Alexandria, 2004. 25-38.

[31] HIDEYUKI S, TUTOMU M. Improving eff i ciency-friendliness tradeoffs of TCP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A]. IEEE Globecom 2005[C]. St Louis, Missouri, 2005.

[32] KANEKO K, SU Z, KATTO J. TCP-Fusion: a hybrid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for high-speed networks[A]. PFLDnet 2007[C]. Marina Del Rey, California, 2007.

[33] DINA K, MARK H, CHARLTE R. Congestion control for high bandwidth delay product networks[A]. ACM SIGCOMM 2002[C]. Pittsburgh, USA, 2002.

[34] XIA Y, KALYANARAMAN L. One more bit is enough[J]. 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2005, 34: 37-48.

[35] ZHANG Y, LOGUINOV L D D. JetMax: scalable max-min congestion control for high-speed heterogeneous networks[A]. IEEE INFORCOM 2006[C]. Barcelona, Spain, 2006. 1193-1219.

[36] HUANG X, LIN C, REN F. A novel high speed transport protocol based on explicit virtual load feedback[J]. Computer Networks, 2007,51:1800-1814.

[37] HUANG X, LIN C, REN F Y, etal. Improving the convergence and stability of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A]. The 15th IEEE Internet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 (ICNP 2007)[C]. Beijing, China,2007. 206-215.

[38] FLOYD E. RFC 5166 Metrics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gestion Control Mechanisms[S]. RFC, 2008.

[39] LARRY L P, BRUCE S D. Computer Networks: A System Approach fourth edition[M]. San Francisco: Elsevier, 2007.

[40] STALLINGS W. High-Speed Networks and Internets: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f Service, Second Edition[M]. USA: Prentice Hall, 2002.

[41] LEITH D J, SHORTEN R N, MCCULLAGH G.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Cubic-TCP[A]. PFLDnet 2007[C]. Marina DelRey, California,2007.

[42] COTTRELL R L, ANSARI S, KHANDPUR P,et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CP and udp-based transport on real networks[A].PFLDnet2005[C]. France, 2005.

[43] VILLAMIZAR C, SONG C. High performance TCP in ANSNET[J].ACM Sigcom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 1994, 24: 45-60.

[44] AFANASYEV A, TILLEY N, REIHER P, etal. Host-to-host congestion control for TCP[J].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IEEE, 2010,12: 304-342.

[45] CHIU D M, JAIN R. Analysis of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algorithms for congestion avoidance in computer networks[J]. Computer Networks and ISDN systems, 1989, 17:1-14.

[46] BULLOT H, COTTRELL R L, HUGHES J R. Evaluation of advanced TCP stacks on fast long-distance production networks[J]. Journal of Grid Computing, 2003, (1): 345-359.

[47] PAPADIMITRIOU D, WELZL M, SCHARF M, etal. Open Research Issues in Internet Congestion Control[S]. RFC6077, 2011.

猜你喜欢

公平性时延链路
天空地一体化网络多中继链路自适应调度技术
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机构投资者与并购溢价
基于星间链路的导航卫星时间自主恢复策略
5G承载网部署满足uRLLC业务时延要求的研究
基于GCC-nearest时延估计的室内声源定位
简化的基于时延线性拟合的宽带测向算法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基于普查数据的我国18个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及公平性统计分析
基于3G的VPDN技术在高速公路备份链路中的应用
高速光纤链路通信HSSL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