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
2014-08-07贾旭东
20140508贾旭东(1963),男,辽宁辽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9207.html〉.〖=〗〖=BT1(〗【文化产业研究】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贾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732对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应该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破除体制内一些思想观念障碍,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出发,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着眼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重点从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基础上的重点突破与“破”、“立”统一四个维度,尽可能全面科学准确地加以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战略任务;整体与部分G120A003108〖=〗
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标志,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着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陆续公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主要任务、政策保障等事关改革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的问题,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但与此同时,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模糊不清,以及对细节的过分关注,甚至将一些工作纳入改革范围,也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影响了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全面科学准确的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树立与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思维,按照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①,着眼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
一、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
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众所周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是要求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来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关键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我们既不能不顾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而机械套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也不能借口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而无视或忽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一句话,要在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特殊性的基础上,不折不扣地坚决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
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首先要解决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具体化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体化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和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整理解和把握这一总目标,就是要从这两句话组成的整体出发,使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相辅相成。一方面,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②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实现这一总目标,离不开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离不开国家文化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这一总目标具体化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这一总目标内在的必然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体化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是要发挥文化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二是要“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按照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三是要尽快提高文化领域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尽快提高文化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②
〖=BW(〗贾旭东: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从这一角度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主体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其次要解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观点在文化领域的适用性问题。也就是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是否因为文化领域的特殊性而不适用于文化领域。
一种观点坚持强调文化领域的特殊性,主张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定位为“积极作用”。另一种观点承认文化领域的特殊性,但是,反对用文化领域的特殊性限制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
关于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其理解上的分歧由来已久。这种分歧,起初是要不要将市场引入文化领域的争论,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演化为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究竟是起基础性作用还是发挥积极作用。这种理解上的分歧的存在,通过文化发展理念影响到了文化政策,包括文化产业政策的不一致性,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发展文化产业是不是在搞文化产业化,推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不是在搞市场化或私有化,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不是在搞政府包办,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名限制文化产业发展,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名对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滥用等,是这种分歧的存在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实践影响的表现和反映。
破解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市场作用的定位难题,我们需要像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破除妨碍改革发展的那些思维定势”。首先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和背景下,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或者片面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也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或者片面强调后者而限制前者。其次要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全面认识和理解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价值。第三,不能用文化的双重属性定义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文化产业首先遵循市场规律,然后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最后,意识形态之于文化产业,要像盐和糖只有溶于水才能起作用一样,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引导,不能搞“生搬硬套”,同时,不断强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法治要求的监管手段,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从这一角度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核心,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不高、文化开放水平过低等问题,并根据文化领域的特殊性,强化政府作用,加强监管,特别是开发和运用法治化等多种监管手段。
最后,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还要解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如何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解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问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不仅影响和牵动其他各领域改革,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这表明,解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问题,就要在“受制”和“促进”两个层面下功夫。前者指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受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制约。如果其他领域改革不到位或不配套,文化体制改革也无法深化。在这一层面强化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就是要在文化领域积极贯彻落实其他各领域的改革部署,不等不靠不打折扣,同时,“在改革的目标思路上,注重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统筹协同,比如与经济体制改革衔接要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衔接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衔接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等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展望——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http://www.scio.gov.cn/zhzc/6/2/Document/1368963/1368963.htm〉.。后者指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其他各领域改革的促进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能够为其他各领域改革提供先进理念、价值观、方法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这一层面强化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就是要强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战略任务。
从这一角度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处理好文化领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强化对外文化职能。
二、构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发展环境
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任务与各项具体任务的关系。认识和处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碰到的这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不是出在理论上,而往往是出在实践上。在以往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中,注意力和焦点通常都放在各项具体改革任务的实现方面,而忽视了改革总任务的实现。实践上的这种偏差的出现,可能导致系统性问题。也就是说,具体改革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改革总任务的完成,对改革总任务的忽视既增加了具体改革任务完成的困难性,也出现了“假”改革的情况,甚至一个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在上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进展的基础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然还要努力完成各项具体的改革任务,但实现改革的总任务似乎更加重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任务,就是要构建起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实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任务,首先必须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转换。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革后形成的目标文化体制的理想效果,它规定和制约着改革任务的设计。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不同改革阶段其中心环节是不一样的。
上一个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始于2003年6月,经过了“开展试点、积极探索,扩大试点、由点到面,加快推进、全面展开”三个阶段,于“2012年以前基本完成中央已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在“明确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孙志军:《中央外宣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8/19/c_12462666.htm〉.可以说,这十年文化体制的积极推进,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具体任务,都是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的原则要求,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四个中心环节展开的。随着这十年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确立新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就成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判断,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的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新的中心环节的确立,标志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理解这一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必须紧紧抓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中心环节,观察文化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特别是深入研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并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出发,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中去理解和把握。
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要求将注意力和焦点更多地放在改革总任务的实现方面,使各项具体改革任务的实现有助于总任务的实现。之所以强调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是因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改革都是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根本动力。正如改革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一样,改革也是未来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最大红利”。如果说上一个十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从体制内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体制外市场开放民营企业的引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通过破除阻碍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文化发展的空间和活力,为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强大动力的话,那么新一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通过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各项具体改革任务的动力作用,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作用,都不能离开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而发挥作用。
可以说,抓住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中心环节,也就抓住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和根本。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真正主体,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就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作为文化发展主体的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从专业分工角度来看,人民群众这一主体,是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非专业文化工作者两部分构成的。从组织形式角度上看,人民群众这一主体除了以个体形式存在,也以集体形式存在,这种集体形式的存在,就是文化事业单位(国有与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文化企业(国有与民营)。从这一角度来看,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就是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具体来说,也就是要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和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专业、非专业文化工作者(文化专业外的普通民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就是要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目标,破除那些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的、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完善文化发展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从这一角度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无论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15/c100123559207.html〉.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各项具体改革任务的目的都是为了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其着力点可能有四个:一是继续深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国有文化单位的文化创造活力。二是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机制,落实非国有文化单位的国民待遇,为非文化领域的非国有单位进入文化领域提供制度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贯彻和落实已出台的支持和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三是确立和尊重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主体地位,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权,通过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的途径,增强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专业与非专业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专业外的普通民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四是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将改革成果法律化,以法律为依据推动改革的深化,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供法律保证。
三、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群众实践的关系。这一关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关系,二是顶层设计与地方实际的关系。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与群众实践的这两个层面的关系,基本的倾向是过多地偏重整体而忽视部分,也就是说,过多地偏重顶层设计,对基层探索尊重和重视不足,对地方实际考虑不充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与基层探索的互动和赋予地方一定的裁量权两个维度,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文化体制改革的后发性优势和上一个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表明,与摸着石头过河、自下而上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同,文化体制改革一开始就采用了部署、试点、推开这种“自上而下”式的改革。正是这种自上而下式的改革模式选择,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指的是对改革后形成的目标文化体制的构想。在这一意义上,上一个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之初确立的目标文化体制,只包括文化管理体制,即“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不仅完善了上述文化管理体制(在其中加入了“社会监督”的新条款),而且将“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纳入文化体制,从而形成了包括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在内的新的目标文化体制,即“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和文化发展成就证明,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及其完善,基本上符合我国文化发展实际。如果说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文化发展实践中依然存在的制约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为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客观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任务,特别是十八大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则为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政策需要。
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细节和空白入手,进一步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以使改革后形成的目标文化体制更加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明了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努力方向。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一是要完善政府“管文化”的制度设计,实现管办分离;二是要理顺党、政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三是要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四是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五是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在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方面,一是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二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完善文化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推动群众参与管理;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还必须与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相结合。首先是鼓励群众和基层探索,善于总结群众和基层探索的成功经验,并用其中那些可普遍化的经验完善文化体制顶层设计,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互动;其次是在保持国家文化体制统一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制,实现顶层设计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尽管在文化管理体制的制度安排上,还存在着党政关系、中央政府各主管部门之间关系不清,党委领导的方式需要规范,中央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整合等问题,但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权划分问题似乎更为突出。正是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本该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职能,却过度地依赖中央财政;本应投放在提升地方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上的地方政府精力,却不适当地放在了向中央政府争取优惠政策、重大项目和资金上;本该具有的地方特色,却因为过度强调统一而丧失。
从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角度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使各项具体的改革任务服从和服务于目标文化体制建立和健全这个大局。也就是说,各项具体的改革任务,首先要有利于实现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清晰划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政府主导的是什么?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范围、条件和制度安排如何?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种作用如何定位?是积极的、基础性的,还是决定性的?政府在文化资源配置中是否还发挥作用?作用多大?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各项具体的改革任务来实现。其次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习近平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参见习近平:《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载《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2日。。文化体制改革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否实现的“关键一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具体的改革任务必须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再次要有利于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各项具体的改革任务,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每一项具体的改革任务都必须从改革的全局出发加以理解,才能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效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实现。最后要有利于实现改革与法治的协调。目标文化体制是以文化法律为支撑的,建立在文化法律基础之上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具体任务的实现要依靠法律,通过法律并推进改革成果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改革与法治的互动,是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科学路径。
四、整体推进基础上的重点突破与“破”、“立”统一
全面科学准确地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整体推进,是文化体制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必然要求。然而,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抓住整个改革的“牛鼻子”。通过实现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解决以往存在的整体推进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科学选择突破的重点,实现整体推进基础上的重点突破,实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及其成果制度化的良性循环。
整体推进,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的新特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整体推进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层面,主要表现为深化文化体制的各项改革与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改革的协同推进;二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层面,主要表现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之间的协同推进。这一层面的具体表现,包括宏观上的文化管理体制与微观上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的协同推进,宏观管理体制层面党委与政府分工、不同层级政府文化管理权限划分、政事政企分开等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开放体系协同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土地等各项政策之间协同推进等。
整体推进,强调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旨在从系统和整体的层面提高文化体制改革与国家整体改革、相关领域改革以及文化体制内部各项改革的协同性,以使改革后形成的文化领域的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按照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的要求,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要做到两点:一是要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来看文化体制改革问题。也就是说,要看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二是要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局来看文化体制的各项具体改革问题。也就是说,要看文化体制的各项具体改革举措是否符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就是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要真正向前展望、超前思维、提前谋局。只有这样,最后形成的文件才能真正符合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整体推进,并不仅仅是改革方式上的变化,而是强调要努力实现文化发展动力的转换,即从单一的“改革红利”走向“改革红利”与“制度红利”并存。所谓制度红利,指的是制度对文化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强调的是制度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持续的动力作用及其充分发挥。必须指出的是,强调制度红利,并不是要否定改革的动力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文化体制改革同样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文化体制改革仍然是文化发展的动力。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来自体制内的一些思想观念障碍,“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②。着力解决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强调制度红利并没有否定改革红利,而是为了保持改革红利的持久性。强调改革红利与制度红利并存,旨在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及其成果制度化的良性循环,旨在发挥改革和制度的“双动力”作用。
上述分析表明,从整体推进的角度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既要实现重点突破,又要坚持“破”、“立”统一。
所谓整体推进基础上的重点突破,就是要着力解决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使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各项改革任务,指向并有利于这些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的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分立问题。虽然广电和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已经完成合并,组建了新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但是,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融合发展正在消融着不同文化行业间的界限,内容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终端的集成化(融合)与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面对这一基本趋势,文化部与新闻出版广电分立的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仍然具有不适应性。此外,副省级以下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体有效整合的完成,以及将要完成的省级整合,也为国家层面上的文化大部门制提出了客观要求。二是文化发展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突破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构建政府与市场“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文化发展新模式。为此,必须按照建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推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切实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也就是说,使其职能向创造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上转变。三是政策推动与法律促进的关系问题。文化发展离不开政策推动,更需要法律促进。法律促进是基础,政策推动应以法律为依据,是法律促进的补充。要突破单一的政策推动思维,“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加快文化领域法治化步伐,构建法律促进的基础和机制。实现文化发展的法治化,既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必然要求。实现文化发展的法治化,需要加快文化立法步伐,尽快制定和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等一批关于文化发展的法律,并切实提高文化行政管理者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能力。
所谓整体推进基础上的“破”、“立”统一,指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新的文化体制构建的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首要的或基本的着力点在于“破”。也就是说,要破除那些妨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但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本的目的则在于“立”。也就是说,要构建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要继续破,特别是要实现重点突破,并在破的同时,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立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整体推进基础上的“破”、“立”统一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强化立对破的规划和指导,重点从立的侧面实现“破”、“立”统一;二是加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进程,强化改革成果的稳定性和硬约束,也就是说,要将改革成果及时纳入新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从破的侧面实现“破”、“立”统一;三是加快文化立法进程,努力实现以法律为基础,依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同时努力将改革后形成的新的文化体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重点在法律的基础上实现“破”、“立”统一。
整体推进基础上的重点突破和“破”、“立”统一,旨在着重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使文化领域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文化发展的宏观管理制度体系、微观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体系、文化法律制度体系和文化政策体系,最终形成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文化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