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钱庄的李家往事

2014-08-06徐兵

金融博览 2014年7期
关键词:沙船李咏镇海

徐兵

在上海九大钱庄资本家家族中,来自宁波镇海的有四家,其家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营沙船号,可谓“发展的路径都是相似的”。然而究其停业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其中镇海李家两次关闭所有家族钱庄的举动更是迷雾重重。

沙船起家

在钱庄史上有个规律,就是钱庄大家族的创业者往往是个传奇人物,似乎非如此则不能成就其不同凡响,镇海李家钱庄的创业者李也亭也是这样的人物。

清道光二年(1822年),李也亭15岁,从宁波小港来到上海,开始了他闯荡大上海的神奇之旅。李也亭的出生地宁波小港即现在的北仑港,百年之后已经号称“东方大港”。小港历来出优秀船员,这是千百年来的地理条件和生活习性使然。具有优秀船工潜质的李也亭来到上海南市码头,因为年纪小并未上船工作,而是在曹德大漕坊当学徒,给停泊码头的沙船送卖热酒。时间长了,船老大建议李也亭放手一搏,上船工作。当时沙船业是仅次于土行的暴利行业,南北货的调剂均依赖沙船运输,利润巨大。但沙船运输既要面对海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抵挡可能遭遇的海盗,坐享暴利的同时承受着极大的风险,也算是公平交易。19岁的李也亭决定上船,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他有个同乡好友赵朴斋,在钱庄做跑街,即现在的营销人员,主要工作是存放款。钱庄跑街以赢利为第一目的,经营灵活,李也亭通过赵朴斋,充分享受了信用贷款,在跑沙船的过程中,利用船老板提供的伙计货舱,大量从事两地南北货物的差价运输,几年便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李也亭1827年上船,1830年贷款购置第一条沙船,开始创建他的久大沙船号,1850年已完成了原始积累,有了十数条沙船以及属于自己的久大码头。每条沙船价值白银数万两,当时开个汇划钱庄也不需此数,可见其资本之雄厚。

钱庄发家

在经营沙船大获成功后,李也亭继续寻找新的发展。他选中了钱庄业。当时开钱庄必须要过两关:一是钱庄经营者讲究出身门第,李也亭虽然已经富甲一方,但并未洗去身上暴发户的痕迹;二是他经营的沙船业,当时并不被世人认同。李也亭聪明过人,他想出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即自己不出面,请赵朴斋出面,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同治十一年(1862年),李也亭开设慎余钱庄,资本为白银2.4万两,随后又先后开设了崇余和立余两家钱庄,实力雄厚,资本均在伯仲之间。“三余”在钱业影响巨大,数十年间,盛誉甚隆,镇海李家通过“三余”提供的融资,大量购置地产,从而顺利实现了财富积累的再次腾飞。1867年李也亭过60岁生日时传来沙船失事的消息,李也亭就此病倒。1868年他去世后,那些失事的沙船竟然回来并大发了一笔,经营沙船的大悲大喜此时达到高潮。

按照李也亭留下的“能者为继”的接班人选拔规则,李家“三余”钱庄及久大沙船号均由其侄子李听涛掌管。李听涛亦不负众望,谨守着李也亭创下的久大沙船号和“三余”钱庄,继续打造李家的金字招牌,扎扎实实地为李家的商业大厦添砖加瓦。

从军护家

李家钱庄的第三代接班人,李听涛选择的是侄子李咏堂。因为富过三代,在身份上已经确立了其世家的地位,因此李听涛身上已没有“发财太公”李也亭的羞涩。李家和钱业中坚人士合伙开了三家钱庄,分别是“同余”(1903年)、“会余”(1905年)、“仑余”(1906年),连同李也亭的“三余”钱庄,接连经历了1883年的倒账风波、1897年的票贴风波和1909年的橡皮股票风波等,可谓波澜壮阔。当时钱庄业倒闭者众多,而李家“六余”钱庄均神奇般地未受影响。据笔者分析,其中原因有二:一是李家投资钱庄,赢利点在以钱庄为融资平台,进而大量购置地产,俟大涨后抛出盈利。因此,那些时新的票贴、股票等并未进入钱庄经理的法眼。李家和当时那些高明的钱庄东家一样,请的是最出色的经理人,职业素养过人,稳健经营是他们自觉的选择。二是李家从沙船经营起家,对冒险的代价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在众多钱庄一窝蜂投资某个发财项目时,往往能适时做出相反而正确的判断。

然而,“六余”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次第关闭歇业。究竟是何原因使得镇海李家关闭了所有钱庄?李家从未对外说明原因。外界猜测集中在两点上:一是李家投资房地产和实业亏欠,以致钱庄经营无以为继;二是李家第三代传人李征五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钱庄经理人为了安全起见,不愿继续营业。笔者以为,原因只能是后者,但不是经理人不愿继续经营,而是李家家族的选择。

第一个原因不值一提。据《镇海县志》记载,李家16房在1911年的分红是每房13万元银洋,家族总分红200多万元,据此可以看出,李家钱庄的歇业是在赢利丰厚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不存在钱庄亏空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李家关闭所有钱庄与李征五有直接关系。李征五是李家第三代中的佼佼者,是晚清相国王文韶的女婿,同时还是上海滩最早的大亨(青帮大字辈)。他对清廷腐败深恶痛绝,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攻打上海一役中,曾出巨资募兵并亲任统领,是光复上海的大功臣,且功成身退。辛亥革命时期是上海钱庄的集中倒闭期,如《上海钱庄史料》记载:1911年全上海新设钱庄2家,歇业42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政局的恐慌所致,并无事实的亏损。李家在此关头,同样面临开关钱庄的选择,除了一般的两难判断之外,身为冒险家的谨慎影响了其最终的决定。再者,当时国民革命筹资艰难,同盟会员中家境富裕者无不自觉为革命输资,从李征五弃家投身革命的行为上,李咏堂看到了革命和家族利益的矛盾,因此选择了收敛之策,关闭钱庄,而且一家不留。

辛亥革命成功后的1919年,李咏堂又先后与人合伙开设了三家钱庄:渭源庄(1919~1922年)、敦余庄(1923~1939年)、恒巽庄(1931~1938年)。渭源庄停业原因不详,敦余庄和恒巽庄这两个钱庄的大股东是李家,由李咏堂出马投资,这两个钱庄的停业和李家有直接关系。笔者以为,这和同为李家第三代人物中的佼佼者李善祥投身中国共产党有关。1937年李善祥在锦州开垦农场,办果园,抗战爆发后,李善祥毅然回宁波小港组织抗日救护队,投身抗日洪流,其所有子女均先后参加了新四军。消息传到上海,李咏堂怎能不为自己家族的命运担忧呢?于是李咏堂在上海和宁波成为沦陷区前,再次做出关闭钱庄的决定,显然和前次的思维一致。李家的钱庄投资就此画上句号。上海沦陷后,李家第四代李祖韩、李祖元(即民国著名女画家李秋君)恢复慎余钱庄之举只是昙花一现。

镇海李家作为家族行为投资的钱庄共有九家,这和镇海方家的二十多家形成鲜明对比,李家钱庄的“少而精”可谓名副其实。然而方家在钱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波折李家均成功避免,只是避免的手段是极为罕见的关门大吉。笔者在研读钱庄史的时候,发现有关镇海李家的史料奇缺,其低调不张扬由此可见一斑。endprint

猜你喜欢

沙船李咏镇海
Assessing edge-coupled interdependent network disintegration via rank aggregation and elite enumeration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镇海为大乙烯装上“中国心”
郑镇海:做中韩交流“民间外交家”
某吸沙船配套柴油机曲轴轴颈磨损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神秘的抽沙船”
哈文眼中的老公李咏
督战镇海的抗英民族英雄——裕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