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文化失语”缺陷之考察

2014-08-06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母语交际英语教学

贾 燕

(贵州大学 明德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一、前 言

21世纪的世界文化呈多元化格局, 处于相互间不断吸收、渗透、融合的趋势。随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之影响日益重大起来,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的菜肴、武术、书法、京剧、手工艺品等特色艺术喜爱颇多。为弘扬中国文化,100多所孔子学院已在全球开办,汉语热在世界各地兴起。在通过英语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国力逐渐强大的中国正以独立特有的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

但汉语目前还不能取代英语作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必备工具的地位,传播中国文化,使之全球化尚需借助英语来实现。随着新形势下国际交往的愈益频繁,在今后不同层次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中国人需具备使用英语很好地表达自己本国文化特色的能力,方能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这无疑给即将成为未来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和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然而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学英语学习中存在母语“文化失语”缺陷,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英语笔头能力稍强而交际能力相对较弱,作为交际主体,难以用英语表述中国的特色文化,介绍母语文化现象,且欠缺平等的民族文化意识。对外交际中被问到本土的习俗典故时却哑口无言,避开不谈,表现出交际低效,缺乏互动。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解决这一难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具体分析了大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实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并采用访谈、追踪调查等方法,进而探寻造成母语“文化失语”缺陷的原因,得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注重用英语准确表述母语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文化失语”,弘扬中华文化。

二、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文化失语”缺陷之调查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的贵州大学明德学院的计科11151、工管11151、及英语专业11151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有关使用英语表述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观念、事物等方面的调查研究。问卷涉及历史文化、衣食住行、成语典故、文学作品、政治制度等蕴含中国文化内涵词语的翻译与特有现象的解释,以上五项内容在试题中各占20分,总分为100分。我们统计了各班各项的平均得分及平均总分,以此来分析大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具体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

班级历史文化、风土人情(20%)衣食住行、文体娱乐(20%)成语典故、寓言(20%)文学人物、作品(20%)政治名称、制度(20%)平均总分(100%)计科1115191075435工管11151111297544英语111511315128654

为求准确直观,我们使用Excel对上表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下列图1、图2。如图1所示,三个班的平均总分情况表现为:计科11151<工管11151<英语11151<60分, 其中计科11151班的学生全部为理工科,工管11151班文理兼收,81%的学生为文科,英语11151班的学生全部为文科,显示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推断:理工科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大多不及文科学生,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明显比前两种学生略好,但其平均分都不到60分,表明他们都不能很好地表述本土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大学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母语“文化失语”的缺陷。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了与之息息有关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汉语文化底蕴,文科学生可能因其专业背景的缘故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多,汉语文化底蕴较理工科学生稍强些;另一个是英语程度,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程度一般比上述学生略高些,对其母语文化的表达自然会有一定帮助。这显然是影响学生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能力的两个主要因素。

另外我们就这三个班的各项平均分进行了对照,却发现尽管各班的平均水平不同,其各项平均分却呈现出同一规律,均表现为:政治名称、制度项<文学人物、作品项<成语典故、寓言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项<衣食住行、文体娱乐项,表明大学生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最困难的是政治名称、制度方面,然后是文学人物、作品,成语典故、寓言,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 衣食住行、文体娱乐方面稍好。如图2所示:

我们认为图2体现了大学生母语“文化失语”缺陷的方方面面,如在对母语政治制度、文学作品等意识形态文化的表达方面尤其困难,大概与其平时极少接触这些方面的英语表达有关;在对母语成语典故、文化习俗等社会历史类的表达方面均有不少困难,我们推测可能是欠缺特色词汇之故;学生对母语衣食住行、文体娱乐等物质文化类的表达颇多喜爱,因其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但还不够准确。该图所反映的这些问题一方面启示了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今后的教学方向,文化教学应遵循由表及里,从浅入深的规律,即物质文化(表层结构)→社会历史文化(中层结构)→意识形态文化(深层结构)的三层次说;另一方面促使我们进一步探寻母语“文化失语”的原因所在。

三、大学英语学习中母语“文化失语”缺陷原因探寻

上述问卷调查已显示了大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述母语本土文化的能力,为从根本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接着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访谈、追踪调查,进一步探寻造成大学英语学习中母语“文化失语”缺陷的原因。根据谈话、调查结果和笔者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点:

1.大学生的汉语文化底蕴本就不够,且缺乏平等的文化意识

近年来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引起了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视,除课堂学习外,纷纷参加辅导培训,积极备考,背单词、做练习,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不少西方背景文化知识。但对其母语文化的了解却微乎其微,中文水平多有欠缺,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文化功底薄弱,我们在批阅其英翻汉的答卷中时常会发现不少错别字、病句,其汉语文化底蕴就可想而知了。有的学生甚至还迷失自我,产生“崇洋”心态,对异国情调的文化津津乐道,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屑一顾,缺乏平等的文化意识。孰不知不同文化间要有一定的互动性,对外交际的双方需在相互文化的交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和接近。

2.大学英语教材中少有涉及中国文化的相关文章

笔者了解到,目前贵州各高校主要采用三种大学英语教材:《新编大学英语》(浙大版)、《新视野大学英语》(外研社版)及《新通用大学英语》(高教社版)。在认真翻阅了这些教材后,我们发现关于中国文化的课文所占比率均极少。

《新编大学英语》几乎找不到中国文化的痕迹,后几册偶尔有几道翻译练习,涉及点东西文化对比。《新视野大学英语》每册书偶尔涉及一、两篇,但有的还只是出现在课后阅读的文章里。如:第一册“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为主题文章的那个单元,课后阅读里有一篇文章叫“Chinese, a difficult language”,讲述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艰难历程。

后来出版的《新通用大学英语》中国文化的相关文章要稍多些,但基本没安排在主题文章中。讲述中国“道”文化真谛的“paoding caves up a cow”(庖丁解牛),被安排在第二册的一篇自选听力材料中。第三册有一篇主题文章“The service of post office”,其中有一段提到了中国古代周朝和汉朝的驿站(post house)服务。第四册“Holiday and Tradition”这个单元提到了世界各国的很多节日,除了学生熟悉的Thanksgiving、Christmas day,还介绍韩国的秋夕节(Chuseok),泰国的宋干节(SongKran),及伊斯兰教的斋月节(Ramadan),却没有安排涉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

大学英语课本多为反映欧美文化风情的材料,极少出现“汉文化”的英文表达,使得学生用英文介绍母语文化时,对于一些蕴含中国文化的特色词汇,难以准确表述。这是造成“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大学英语教材中急需补充适量中国文化的相关材料。

3.大学英语学习中对母语文化知识输入和输出的不足

在访谈中,学生告知我们,之所以出现母语“文化失语”缺陷,是因为在其英语学习过程中“厚西薄中”,没能多关注和操练使用英语恰当表述母语文化相关知识。可见受传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影响,且在短暂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要顾及听说、读写及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多方面的操练,教师和学生不自觉地偏重于英美文化的学习,对中国本土文化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明显不足。

当前不少教师在教给学生应有的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尽量尝试多给学生输入一些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特色词汇。如: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进行中国文化的连接和拓展,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导入相关的母语文化等。但受教学进度、课时等因素的制约,未能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用英文表述母语文化的口头练习机会。因此效果不尽如意。

四、讨论与结语

如果在英语教材里、英语教学中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方式自然了解就少,又没有较深的汉语文化底蕴,跟外国人打交道时不免会产生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可是在对外交际中我们仍需继续使用英语作为宣传的媒介,以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不断弘扬中华文明;“文化失语”会造成母语文化被异文化同化,必将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陷于不利地位,导致交际失败,解决这一薄弱问题迫在眉睫。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自然紧密地与母语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对于当代大学生母语文化意识淡漠,欠缺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述能力,及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知识输入和输出不足这些不尽如意的现状问题,我们英语教育者需尽快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英语学习中渗透中国文化知识,合理地修订教学大纲及教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除目的语文化外的双向文化导入,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中国文化教学策略。如教学大纲应对中西文化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需进行系统与完善,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挖掘课本隐含的母语文化内涵,通过不断地渗透与介绍,有意识地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文化。除此之外,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尚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平等的交际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实现未来中国文化的有效输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上述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1]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修订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 程福帧.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 丛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7] 林大津.当代中国文化的动态走向[J].深圳大学学报,2000(2).

[8] 汪庆伟.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7).

[9] 余媛.谈中西文化接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现[J].希望月报,2007(9).

[10] 黄峥嵘.谈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7(33).

猜你喜欢

母语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母语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母语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