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沥青与基质沥青配伍性的应用研究
2014-08-06张亚鹏
张亚鹏
(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天津 300074)
0 引 言
为解决目前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短及早期病害严重的问题,现多数沥青路面普遍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 (多为SBS类)。但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与改性剂等生产价格的上涨,促使道路建设者寻求新的改性沥青材料替代产品。天然沥青因其化学性质稳定,物理的耐老化、耐高温等性能特别出众,加之矿物质主要成分为石灰岩,不仅粒度细且吸附沥青能力强,故可有效提高沥青的粘附性;同时天然沥青与基质沥青同属石油衍生物的终端产物,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好的配伍性,且混合时不存在离析现象,故广泛受到道路建设者的青睐[1]。
主要选用两种典型的天然沥青:TLA湖沥青和BRA岩沥青,分别按20%、25%、30%三种掺量进行改性,并对改性后的沥青进行配伍性研究。
1 试验方案与原材料
主要采用两种沥青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对天然沥青改性基质沥青后的沥青进行配伍性研究:一是针入度评价指标体系;二是PG分级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方法说明
针入度评价体系是最为普遍的沥青评价标准,主要依据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这三大基本指标。针入度是反映沥青在等温条件下软硬程度,是评价沥青等级的关键指标;软化点则是测定沥青的等粘温度,主要用于评价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延度则反映沥青在等温条件下拉伸长度,主要用于评价沥青的塑性变形能力[2]。
PG分级是基于沥青流变特性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弹性、塑性理论和流体力学,其中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弯曲梁流变仪BBR为建立某时段蠕变曲线和劲度模量提供了依据,Brookfield旋转粘度计通过计算剪应力和剪变率,能方便地测量沥青高温粘度[3]。
1.2 试验方案
旨在确定天然沥青的适宜掺配比例范围 (文中所有 “掺配比例”均为内掺法,即掺配量与沥青总量的重量比)。主要研究对象为两种天然沥青 (特立尼达湖沥青和印尼布敦岩沥青),分别按不同掺量 (0%、20%、25%和30%)与基质沥青 (滨州70号A级)进行配伍,测试其指标予以评价,并与SBS改性沥青 (伦特SBS类I-D级)对比研究。
1.3 原材料
本文所选用的沥青材料,试验结果如表1~表3。
表1 沥青检测结果
表2 特立尼达湖沥青检测结果
表3 印尼布敦天然岩沥青检测结果
2 针入度评价指标分析
2.1 针入度试验
表4 不同掺配方式与掺配比例下天然改性沥青针入度试验结果
图1 不同掺量沥青针入度
图2 针入度指数结果
图3 针入度比结果
由表4及图1~图3可以看出:
(1)从针入度数据可见,与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相比,针入度降低显著。在15℃时,不同掺量下两种天然沥青的改性效果基本相同。但当温度升高到25℃和30℃后,岩沥青改性沥青要明显优于湖沥青改性沥青,且随温度增加,增长幅度逐渐加大后逐渐趋于平稳。但随着天然沥青掺量的逐渐增加,同种天然改性沥青在相同温度下,其沥青针入度数值却趋于减小,且降低速率逐渐降低。
(2)从针入度比来看,其数值明显优于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但天然沥青掺量每增加5%,针入度比平均约下降4%~5%,线形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天然沥青的掺量对天然改性沥青的老化性能有一定影响,并非是掺量越多越好。湖沥青改性相对于岩沥青改性对于掺量的敏感性更强。同时,针入度比的下降并不能说明其抗老化能力的降低,因为天然沥青中含有大量矿物质颗粒,对试验造成一定影响。
(3)对于针入度指数PI值,其随天然沥青掺量增加,由负值向正值逐渐增大,且增幅较快,当天然沥青掺量接近30%时,PI值大于0,湖沥青改性比岩沥青改性略优。由此可知天然沥青的掺入,明显改善了基质沥青的感温性能。
(4)当量脆点T1.2指标随天然沥青掺量的增加而下降,说明其对基质沥青低温性能有一定影响,应控制加入量。
2.2 软化点试验
图4 软化点结果
图5 当量软化点结果
图6 不同掺量沥青软化点与当量软化点
由图4~图6可以看出:
(1)从软化点数据可见,普通沥青掺加天然沥青后,试验结果值显著提高。其中不同掺量的湖沥青改性,软化点分别提高了18.9%、23.2%和28.4%;岩沥青改性分别提高了16.8%、21.1%和25.3%,且增长幅度逐渐加大,均超过为2℃以上。但软化点增长幅度与掺量之间变化需进一步试验确定。
(2)由软化点和当量软化点数据可见,试验结果也是显著提高,与软化点变化规律类似。与普通沥青相比,天然沥青的掺加可有效提高基质沥青抗高温变形的能力,且随掺量增加而增大。与SBS改性沥青相比,掺量的提高已逐渐接近或超过改性沥青水平,说明掺加天然沥青做改性剂,其高温性能已接近或超出SBS改性沥青标准。
表5 不同掺配方式与掺配比例下天然改性沥青延度试验结果
2.3 延度试验
由表5可以看出:
(1)从延度数据可见,掺加天然沥青后,延度指标大幅度下降,且随掺量增加而减小,延展能力降低。
(2)变化趋势:掺加量小于20%时,其下降趋势较快,但当大于20%后,下降幅度减小,且趋于平缓。影响因素:因为天然沥青中含有大量矿物质细小颗粒,使其在拉伸中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3 PG分级体系研究
3.1 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
图7 不同掺量-不同温度下湖沥青改性沥青DSR试验
图8 不同掺量-不同温度下岩沥青改性沥青DSR试验
由图7~图8可以看出:
(1)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天然改性沥青掺量的增加,老化前、后的抗车辙因子亦逐渐增加,且湖沥青的增加相对岩沥青更明显。以70℃为例,掺量20%、25%、30%的湖沥青改性沥青原样沥青的抗车辙因子较基质沥青分别提高84.6%、131.6%、196.6%,RTFOT后的分别提高61.2%、109.0%、293.0%;而相同情况下的岩沥青改性沥青,原样沥青分别提高64.1%,97.4%、161.5%,RTFOT后的分别提高46.8%、77.6%、218.9%。
(2)相对于基质沥青,掺加不同剂量的天然沥青后,其高温性能得到显著提升,抗车辙性能得到显著改善。从PAV后沥青试验可见,抗车辙因子随天然沥青掺量增加而提高,这意味着当路面作用相同的荷载时,其可恢复的变形增加,抗车辙性能增强。
(3)掺入天然沥青后,其沥青的PG高温等级较基质沥青都有明显提升,且随掺量的提高等级也逐渐提高。以湖沥青改性沥青为例,掺量为20%时,其高温等级为PG70,比基质沥青的PG64高出一个等级;掺量为25%、30%时,其高温等级为PG76,比基质沥青的PG64高出两个等级,与改性沥青同一等级。
表6 不同掺配方式与掺配比例下天然改性沥青BBR试验结果
3.2 弯曲流变BBR试验
由表6可以看出:
(1)在试验范围内,基质沥青掺入天然沥青后,蠕变劲度s与蠕变速率m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下降趋势:随掺量增加而降低或随试验温度下降而降低。两者下降趋势,以温度影响下降尤为明显。故在使用天然改性沥青时,应特别关注使用地区的环境温度和掺配比例,不是掺量越大,路用效果就越好。
(2)在试验范围内,相同试验温度、相同掺量下,湖沥青改性沥青的低温老化性要优于岩沥青改性沥青,但天然改性沥青的掺量应予以控制,建议不超过25%。
(3)在试验范围内,基质沥青掺入天然沥青后,低温性能的改善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
图9 不同掺量下沥青粘度试验
3.3 布洛克菲尔德旋转粘度试验
由图9可以看出:
在试验范围内,同一温度下,不同掺量的天然改性沥青的粘度均大于基质沥青,且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以135℃粘度为例,掺量20%、25%、30%的湖沥青改性沥青粘度分别比基质沥青提高了99.7%、109.9%、139.7%;相同情况下的岩沥青改性沥青分别提高了121.6%、139.9%、156.0%;这表明天然沥青可有效提高沥青的粘度,增强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性能,提高施工和易性,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且岩沥青改性沥青粘度在同温同掺量下要略高于湖沥青改性沥青。
4 结 语
本文通过沥青的针入度评价体系和PG分级评价体系这两个方面,对天然改性沥青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试验,可得到如下结论:
(1)基质沥青掺加天然沥青后,可明显提高沥青的高温抗车辙性能和抗老化性能,针入度、软化点、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沥青PG分级的高温等级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同时对于沥青的感温性与施工和易性也有改善。
(2)掺加天然沥青后,虽然高温性能显著提高,但其低温性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故在使用天然改性沥青时,应特别关注使用地区的环境温度和掺配比例,不是掺量越大,路用效果就越好。就室内试验结果而言,建议掺量不超过25%。
(3)就本次试验结果分析,湖沥青改性沥青的整体改性效果要优于岩沥青改性沥青,从不同掺配方式与比例角度分析,25%掺量的湖沥青最好。20%和25%掺量的岩沥青、20%掺量的湖沥青次之。
[1]李瑞霞.BRA岩沥青及其混合料技术特性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2]JTG E20-2011,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S].
[3]华敏.天然沥青对基质石油沥青改性机理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