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1998-2011年CSSCI文献统计

2014-08-06,

关键词:期刊文献学科

,

(浙江理工大学, a. 图书馆; b. 党委宣传部, 杭州 310018)

引 言

从20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高,中国经济和政治的主题词不断呈现令世人瞩目的变化,市场经济、全球化、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关键词,勾勒出中国向前发展的轨迹和取向。在此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经历了深层次、多方位的变革。近年来,中国兴起运用知识图谱等可视化方法来探究学科前沿和知识基础发展动态的浪潮[1]。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可视化研究,分析现状和发展动向的成果还比较少。本研究对被CSSCI收录的相关主题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绘制相关主题的科学知识图谱,以窥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向。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主要来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中1998—2011年来源文献主题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的所有期刊论文,共计1 923篇文献,包括题名、作者、机构、关键词、刊名、发表时间、被引文献等信息,然后对这些数据去重与格式规范,以图形的方式进行直观分析。信息可视化技术融合了人际交互、数据挖掘、图像技术、认知科学等诸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II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2],分别选择关键词、机构、作者、文献共引、作者共引、期刊共引作为网络节点(均按默认阀值设置),进行文献词频统计和知识图谱绘制。

二、结果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共现分析通过描述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和结合,可以揭示某一领域学术研究内容的内在相关性和学科领域的微观结构。1 923篇文献共计422个,360种关键词,图谱1选择出182个代表关键词及之间的593条连线,反映了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

从图1的关键词聚类,可以看出目前学科研究主要聚集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支撑的基础理论研究,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二是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教育教学研究,如“05方案”、“思想品德课”、“美育”、“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三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实践研究,如“教育创新”、“教学实效性”、“学科建设”、“问题意识”等;四是以加强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心理健康等的应用研究,如“网络教育”、“自我意识”、“校园环境”、“厌学研究”等。

图1 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图谱位置和出现频次看,“马克思主义”处于学科知识的中心位置,对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学科研究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源泉。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的、辩证的关系,从根本上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

表1和表2数据均来自1 923篇来源文献。系统对1 923篇文献的所有关键词(422个,360种)进行了统计分析,出现频次最高的25个关键词(表1),分年度的频次变化较大的前4个关键词(表2)。学科重视实践和应用层面的研究,突显“实效性”和“对策”意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等作为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紧跟时代潮流,把握社会发展脉络,年度频次变化较大的代表关键词与当年社会发展主题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能自觉地把公众关注焦点引入为学科研究的热点,体现了理论研究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如近年来涌现的“新媒体”、“金融危机”、“微博”等都成为了关注的热点。

表1 出现频次最高的25个关键词

表2 年度频次跃迁变化较大的代表关键词

(二)机构分析

1 923篇文献涉及1 411个发文机构,图2显示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机构发文量位居前列。这些机构拥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或者相关二级学科的博士点,研究实力雄厚,学术影响力较大,是国内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此外,教育部和一些非高校研究机构也有不少成果发表,显示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的重视和关注。虽然研究机构众多,范围较广,但基于合作研究的学术成果不多,单篇文献中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机构的文献数量不到总数的10%,表明学科间协作和协同能力还有待提高。

图2 机构发文量排名

(三)高产作者分析

1 923篇期刊文献共有2 508位作者。从作者时间图谱看,2005年之前顾海良、田建国、胡树祥、徐柏才、佘双好、刘献君等作者发文量较高,2005年之后黄蓉生、郑永廷、刘建军、沈壮海、杨晓慧、曲建武、骆郁廷等作者发文量较高。与发文机构排名情况基本一致,他(她)们大多数来自领域内的重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方面有深入的探索,组成了学科高产作者方阵。

图3 作者时间图谱

图4 作者发文量排名(按第一作者)

(四)关键文献共被引文献分析

文献共引分析是通过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献同时被别的文献引用次数(即共引强度)来测度文献在内容方面的相关度。本文通过文献共引、作者共引和期刊共引三种途径,以揭示学科的知识基础。

1 923篇文献共有效引文4 818条,平均每篇论文引用2.51篇文献。从知识理论看,关键节点的文献(共引强度较大)是领域内提出的重大理论或者创新概念的文献,也是最容易引起新的研究前沿热点的关键文献。

领袖经典著作和高被引学科专业文献是领域内主要关键文献群体。《邓小平文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毛泽东文集》、《列宁选集》和《江泽民文选》等领袖著作,被引次数较高,被引时间跨度较大,成为理论创新的经典必读文献,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本学科理论基础和直接理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3]。

如表3所列,共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学科专业文献主要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是学科入门的专业基础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张耀灿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2版)吸取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多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被全国多所院校指定为学科必读书目[4];鲁洁的《德育新论》从道德哲学和文化学的高度,系统而又有新意地阐述了德育研究等内容,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最有含金量的德育著作之一[5]。

从被引文献类型看,图书被引多,期刊被引少,在被引频次前100位的文献中,图书占83.1%,期刊占9.2%,其他占8.5%(报纸、报告等),而被引最高的10篇专业文献皆为图书;中文被引多,外文被引少,在全部被引文献中中文占85.3%,外文占14.7%。由于期刊文献较图书的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也更为精简凝练,显示学科领域知识基础的文献老化速度较慢,知识结构较为沉稳,体现了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一般规律。

表3 学科专业文献被引频次排名

(五)核心作者共引分析

共被引作者分析使作者按照被引证的关系聚集成一个个作者相关集群,从而揭示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和结构特点。作者共被引频次反映作者之间学术相关性强度,被引频次越高,从某一方面显示作者成果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更大,是反映领域内有突出作用的核心作者指标之一。所有被引文献有3 961名被引作者,图5显示了学科核心作者分布情况和作者之间的学术相关性,连线越多越紧密,表明学术相关性越强。图6列出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位作者,他们基本上是学科关键文献的作者(见表3)或者是学科高产作者(见图4),对学科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5 作者共引图谱

图6 作者被引频次排名(按第一作者)

(六)共被引来源刊分析

被引文献来自期刊、专著、报纸、报告和网页等不同类型,其中期刊占66.3%,图书占18.2%。学科高被引期刊主要来自高等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期刊,此外,其他学科的期刊也有较高的被引频次,如心理学、哲学等,反映出相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新的生长点。

与文献共引情况类似,图书文献虽然种类上不占优势,但是总被引频次(722次)遥遥领先,说明经典专著仍然是学科研究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核心作者的专著;中文期刊被引多,外文期刊被引少,表明学科研究国际视野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表4 期刊被引频次排名

三、讨 论

1) 关注问题,加强实效研究。从关键词共现可以发现,这些年来不断更新和涌现了不少“问题”关键词,大学生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成长烦恼无一例外地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是时代的回音,是发展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理论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极大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创新。鲜明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理论创新的重要特征[6]。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肯定会碰到一些新境遇、新问题。自觉关注而不轻视,深入揭示而不掩藏,积极回应而不躲避,从生活中关注问题,从身边发现问题,从理论中辨别问题,从实践中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科的蓬勃发展,成为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必须要强化问题意识这个核心要点,立足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研究的实际,深入研究存在的“真”问题和“急”问题,“真”关键在于是否能从实际出发,是否能接地气、有生气,解决实际问题,“急”关键在于是否能顺机而动,占领先机,把握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面,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由之路。

2)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开阔研究视野。当今社会,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存在,价值观的冲突,思维方式的融合,文化传统的渗透,话语体系的对接,使得中国和世界更紧密结合在一起。西方社会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在实践方面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如西方社会提倡的“公民教育”、“生命教育”等理念对当下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7]。但是从文献的研究热点和引用情况来看,西学东渐的探索较少,外文文献引用率较少,中西学术思想交融成果还不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时代重任,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努力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理论成果,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征,深入探索他们的成才规律。同时还要放眼世界,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开展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研究,树立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的研究风格,为理论创新提供新的支撑点。

3) 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科建设的科学化。当前人们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依靠单一学科进行“单打独斗”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思路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不同学科的研究正在不断渗透、融合,日益成为学术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交叉研究已然是学术创新的必然路径。因此一方面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支撑,增强学科发展意识,坚持学科独立特征,完善学科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需要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发挥相关学科协同效应,借鉴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只有加强体系建设,才能赢得学科发展的空间,只有促进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层交融,才能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抛弃简单的“概念转换”、“方法套用”、“体系移植”等认识误区,加大学科开放程度,积极推动跨越式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则渊.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16-21.

[2] 陈超美. 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心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 . 情报学报, 2009(3): 401-421.

[3] 平章起, 梁禹祥.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21.

[4]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人民学出版社, 2006: 1-3.

[5] 冯建军, 高德胜, 赵志毅. 用生命谱写教育学: 鲁洁教授学术思想记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4): 10-17.

[6] 冯 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84.

[7] 陈笃彬.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101.

猜你喜欢

期刊文献学科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科新书导览】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期刊问答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超学科”来啦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