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者们的狂妄
2014-08-04土三轮
土三轮
埃里克·霍弗是个独特而有趣的人,他7岁失明,15岁复明,自学成才。他在农场打零工,去农溪淘金。辗转迁徙的散工生涯中,他工作之余就到当地图书馆看书。他生性孤独,不喜欢与人亲热,却有时和工人谈蒙田和帕斯卡尔。“二战”后,他成为一名码头搬运工。即使后来他靠工作之余写就的书功成名就,但他还是如此喜欢着他的那份码头搬运工作。他笔触冷隽机智、一针见血,如他所喜爱的蒙田一般,文字简洁而有韵律,无闲散之笔。所以他的书,大胆、有力,是精辟而有分量的。
在辗转流离,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过程中,霍弗發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多为一些失意者。由于自身生活不可救药的失败,“失意者们”渴望摆脱对自身境况的无力,关于这种心态,霍弗认为,“我们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到自身以外寻找解释自身命运的理由。成功或失败无可避免会左右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看法。正因为这样,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邃改变。”所以,“失意者们”乐意把生命托付给某项看似神圣的伟业,让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神圣庄严的组织使命掩埋个人的虚弱、无能与恐惧。
在谈到群众运动吸引众多人前仆后继的原因时,霍弗坚信“一个新兴群众运动赖以吸引和维系追随者的,不是主义与承诺,而是能不能提供人们一个避难所,让他们可以逃离焦虑、空虚和无意义的生活。它能够治疗严重的失意者,不在于提供一种绝对真理,或是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而在于能让他们摆脱无能的‘自我”。
而在集体运动中,对于为什么平素看似胆怯的人往往做出惊人之举,往日自私的人却做出大无私的举动,霍弗言辞显得刻薄犀利,“那些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做不可能的事,那是他们掩饰自己无能的手段。因为要是我们从事可能之事而失败,失败之责就得完全由自己承担;但如果从事不可能之事而失败,我们就可以把责任归于事情的困难。因此,越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越胆大妄为。”“我们看似伸手助人一臂之力,实则是在拯救自己。若把神圣义务拿掉,我们的生命即陷于贫乏和无意义。毫无疑问,在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换成无私的生活以后,我们得到的自尊是庞大的,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
对于教义,霍弗也有惊人之语,他觉得:“一种教义的有效性不由它的奥妙性、崇高性或正确性决定,而是取决于它把个人隔绝于自我及世界的彻底程度。帕斯卡尔有关有效宗教的论点,同样适用于任何有效的主义;它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乐的。”基于此,在教义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心理情境即可预见,即“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虔诚者总是呼吁别人应该用感觉而不是用脑子去理解绝对真理。一种教义不是复杂晦涩的话,就必须是含糊不清的;而如果它既不是复杂晦涩也不是含糊不清的话,就必须是不可验证的;也就是说,要把它弄得让人必须到天堂或遥远的未来才能判定其真伪。”
严格意义而言,本书并不算权威完整、体系严密的论著,全书多是零碎、割裂的段落,却汇成了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在其散文式的书写过程中,依然有着思路不清晰和前后矛盾之处,但瑕不掩瑜,片面的真理火花依然可以开拓新思路,架构新问题,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