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2014-08-04
PM2.5,毫无疑问地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雾霾已经让大半个中国深受其害。整个中东部地区深陷雾霾之中,京津冀更是成为“重灾区”,就连西南的四川盆地也难以幸免。“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等吐槽已成为最新的网络流行语。各地的大雾预警连连升级,PM2.5俨然成为百姓生活中最灰暗的颜色。
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存环境、推进能源替代战略,已成為目前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遗憾的是,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大多数人还是后知后觉,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真正行动起来的人却少之又少。
环顾我们身边,雾霾愈加严重,环境越来越差。很多人天天在讲绿色、谈环保、说生态,可真正要他们购买绿色环保产品,改变危害生态的生活习惯,他们却犹豫了。
实际上,这其中有一个浅显的道理。并不是因为要省钱,我们才要去使用绿色产品,而是这样做是在为整个社会、为世界做贡献。同时,这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后世子孙的生存环境。
在重重雾霾之下,药房里人满为患,口罩、清肺中药等成了民众“防毒”的抢手货,空气净化器等家电产品供不应求……为了应对雾霾的侵袭,一些家庭在原有日常开支的基础上,新增加了“防霾食品”“防霾药品”的采购项目,家用健身器材的销量也日渐攀升。
在中国大地上,一波“防霾经济”的浪潮正在迅速兴起。为了争抢这块大蛋糕,许多产品纷纷贴上了“防雾霾”的标签。一些雾霾防护以及环保概念股,也随着雾霾加重而纷纷走强。
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政府有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遏制雾霾的泛滥,彻底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与其天天喊着“控制排放、减少污染、人人有责”,不如从自己做起,节约用电,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城市建设单位在施工中自觉地采取防尘措施,妥善处置建筑垃圾等。
归根结底,整治雾霾,说一丈不如行一尺。倘若仅仅停留在“曝光”层面,或者空喊几句响亮的口号,无论赢得多少掌声,充其量也只是图一时之快。只有大家都来“行一尺”,哪怕“行一寸”,防霾、治霾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