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护士心电监护技能中的应用

2014-08-03郑惠芳吴月萍许金妹

护理与康复 2014年9期
关键词:心电监护遥测报警

郑惠芳,吴月萍,许金妹

(嘉兴市第一医院,浙江嘉兴 314000)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的,是以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持续的、全程的质量管理,在注重终末质量的同时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1]。随着心电监护仪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心电监护已成为医院危重患者必需的监护手段,持续、动态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可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先兆,及时给予积极的抢救措施,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2]。但在护理质量检查中发现,临床护士心电图识读能力低下,心电监护操作不熟练,心电监护仪的报警设置不合格,部分心电监护仪心律失常记录报警未开放,导致心律失常没有被记忆、无法回放,这不仅影响护理质量,更隐藏着巨大的护理风险。本院护理部采用CQI的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电监护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方 法

1.1 成立CQI小组 由内科科护士长担任组长,心内科护士长、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及相关科室护士长、设备科专职工程师为小组成员。

1.2 查找问题 设计心电监护技能检查表,内容包括护士心电图识读能力、遥测心电监护操作能力及遥测心电监护仪报警系统开放情况等。护士识读能力和护士操作能力采用现场考核。考核总分100分,80~100分为优良,60~79 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遥测心电监护报警系统开放状态“优良”是指根据患者病情需求进行报警设置,或者报警系统全部开放;“合格”是指报警系统有部分功能开放,但没有完全符合患者病情需求;“不合格”是指报警系统全部关闭。2011年5月由CQI小组,采用随机方法对30个病区60名护士进行现场遥测心电监护仪操作考核,同时检查各科室心电监护操作管理情况。

1.2.1 心电图识读能力低下 14名(23.33%)护士识读能力考核不合格,表现为心电图正常值知晓程度低,不能识别常见心律失常、甚至误读,不能判别真假心律失常及干扰图像等。

1.2.2 心电监护操作不熟练 5名(8.33%)护士心电监护操作考核不合格,表现为不能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导联,不能对常见故障进行处理等。

1.2.3 操作管理有待完善 现有操作流程过于简单,对护士指导意义不大。2/3的病区护理站没有配备测量心电图的分规,护士习惯用目测法对心电图作粗略的判别。

1.2.4 心电监护仪参数设置不准确 检查在用心电监护仪44台,12台(27.27%)心电监护仪的报警设置不合格,2台心电监护仪心律失常记录报警未开放,6 台部分开放,不符合患者病情需求;4台心电监护仪初次报警设置不符合临床要求,如使用关机后,心律失常回放记录自动关闭,再次启用时必须重新设置,给护士增加工作量。

1.3 原因分析

1.3.1 学习培训不到位 护士在校期间心电监护技能的培训少,导致心电监护技能普遍薄弱;工作后上岗培训不到位,缺乏系统的心电监护技能培训;学习心电监护技能的气氛不浓;超负荷的劳动和“三班倒”的工作,护士主动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再加上部分护士对仪器设备常有畏惧心理,对“高科技”和“常规使用”的理解有偏差,不敢大胆地对心电监护仪进行深入的操作、摸索,缺少学习信心。

1.3.2 安全意识不强 田立微等[3]认为心电监护中潜在的法律问题风险很大,但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常忽视心电监护仪的举证作用,对监护仪报警声已产生麻痹,为减少噪声,过分降低音量,甚至随意关闭报警系统也屡见不鲜。本调查发现存在同样的现象。

1.3.3 心电监护仪性能不熟悉 对遥测心电监护仪性能了解掌握不够,特别是用外文代码的遥测心电监护仪,护士由于外语水平普遍较低,心电监护仪的功能未充分利用,如趋势图、报警设置、心律失常报警等。

1.4 目标设定 通过质量改进,护士心电图识读能力、心电监护操作、遥测心电监护仪报警参数设置合格率均达95%以上。

1.5 制定及实施质量改进措施

1.5.1 组织培训 分层次培训,邀请心电科及心内科主任授课,提高护士心电图识读、判别能力;由心内科护士长讲解遥测心电监护的相关理论、参数设置,并现场演示操作流程;请厂方工程师介绍仪器性能,现场指导遥测心电监护仪的参数设置等。选派护理组长和护理骨干到本院ICU 进行为期2个月的进修学习,回科室后负责科内护士心电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遥测心电监护仪日常维护、检查工作。

1.5.2 修订心电监护操作流程 细化流程,打印、塑封后挂在心电监护仪旁,便于护士能随时对照学习、操作。将心电监护仪上的外文代码翻译成中文,粘贴在监护仪的相应位置,供护士参考。

1.5.3 定期组织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小组每季度进行检查、抽考,分析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并协助整改。边考核边培训,将考核现场当作小讲课的课堂,就考核内容进行简要分析、讲解,让护士现场提问、进行探讨;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采取集中授课;病区护士长结合专科特点,定期进行心电监护技能理论培训,操作训练,定期考核,并将技能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

1.5.4 落实仪器二级维护制度 病区由分管护士每周对心电监护仪进行清洁、检查、维护,并登记;专职工程师每月进行检修、保养,有记录。对初次设置不符合临床要求的,重新设置。对不能检修的心电监护仪停用、报损。

2 效果评价与结果

2012年12月(改进后),再次应用心电监护技能检查表对58名护士进行考核。检查在用监护仪63台。护士心电图识读能力改进前后比较见表1,护士遥测心电监护操作能力改进前后比较见表2,遥测心电监护报警系统开放状态改进前后比较见表3。

表1 护士心电图识读能力改进前后对比较 例(%)

表2 护士遥测心电监护操作能力改进前后比较 例

表3 遥测心电监护报警系统开放状态改进前后比较例(%)

3 体 会

3.1 护士掌握心电监护技能的实践意义 护士是患者病情发展、变化的第一观察者,掌握心电监护技能,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可以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为患者的抢救和治疗赢得时间。调查中发现,护士在这方面的技能普遍较弱,提高护士心电监护技能已迫在眉睫。实施CQI后护士心电图识读能力的合格率、心电监护操作能力的合格率均达到100%,护士重视了对心电监护仪功能的合理设置,能正确使用心电监护仪,提高心电监护的准确性[4]。

3.2 多种培训方式可提高护士心电监护技能

3.2.1 分层次培训 由于护士心电监护技能水平不一致,故培训必须分层次进行。除全院范围的系统集中授课培训外,还选派护理组长和护理骨干到本院ICU 进行进修学习及参加市护理学会组织的心电图知识培训班。让各病区都有1~2名“种子选手”,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心电监护技能。

3.2.2 授课形式生动活泼 授课老师的课件,全部采用多媒体形式,授课内容充分听取护士的意见,与临床贴近,与护士贴近,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从正常心电图到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危险状况心电图的特征,重点突出,结合实例实图进行分析讲解,护士能直观心电图示波,上课效果更生动、有效。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利用院内局域网优势,将多媒体课件挂在内网上,护士可随时查阅,遇到问题可对照图谱学习。

3.2.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电图比较抽象,单靠理论学习很难掌握,应强调护理技术操作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5]。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本项目在考核现场采取边考核边讲解分析的“考”“培”形式,增强护士对正常心电图的一些数值的记忆,强化对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印象,取得很好的效果。另外,各病区都配备了测量心电图的分规,改变了以往护士习惯用目测法判别心电图的习惯,现在用分规测量、分析心电图,能更多地发现异常心电图,对提高护士心电图识读能力有帮助。

3.3 安全教育不可忽略 加强护士的安全教育,监护设施报警的设定是为了引起医务人员对超出预设“正常”数值的关注,是提高患者安全的工具[6],必须认真对待。重新修订的心电监护操作规程中,将报警设置作为操作规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护士必须根据病情开放报警系统、设定报警参数及调节报警音量,每班注意检查,及时调整。绝不能随意关闭报警系统或关闭报警铃声。本文资料显示,在质量改进后,心电监护仪的报警设置不合格率由27.27%下降至1.59%。

[1]王辉娥.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05,19(10C):2248.

[2]俞娟芬.浅谈多功能遥测心电监护仪在临床使用中的注意[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18(5):339.

[3]田立微,李静宜,王欣然,等.重症监护室护士对心电监护仪报警处理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l6(34):4141.

[4]张秀兰,吴晓萍,王敏华.持续质量改进在心电监护仪使用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1,10(2):176.

[5]吴容,朱长生,封红伟,等.护理知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24~325.

[6]王菲玲,韦美皓,高卿卿,等.提升监护室床边监护仪报警有效性[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封3.

猜你喜欢

心电监护遥测报警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远程控制式遥测地面站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WPF的遥测CAS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设计开发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遥测方舱温度调节方法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LKD2-HS型列控中心驱采不一致报警处理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2015款奔驰E180车安全气囊报警
浅谈如何提高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
死于密室的租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