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与绘画纸上之马舞

2014-08-03撰文

中华民居 2014年1期
关键词:画马徐悲鸿绘画

撰文/石 豪

马与绘画纸上之马舞

撰文/石 豪

一直以来,马的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生活的品格; 马同时还是忠诚的,是高贵的,是奔驰的,是不可征服的; 马的神韵,也经常出现在许多的艺术杰作中,马几乎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奉献美的范本。在中国,马的艺术始终不衰,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几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创作的理想对象。

马的形象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中,马的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着许多不同。它们或奔放、或矫健、或肥美、或瘦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杰作,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马的身上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一种象征理想、事业的心。

纵观历史,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马的精神和神韵,通常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譬如汉画像石的奔马,飞扬跋扈,奔腾嘶啸,包含着一种精神力量,使观者震慑;元代画的马,工谨精巧,又不失浑古大度。

马的形象在整个绘画史上呈现出斑斓多变的艺术形式,各种变化不同的艺术造型,赋予了马独特的内涵,因此使得马变化多端,表达的意蕴也千姿万变。

汉代画马之风盛行,最常见的是描绘马的姿态,即描绘飞奔中的马。马后腿一扬,四蹄腾空,肚皮几乎拖地,极具夸张的动作,使其产生了强烈飞奔的感觉。“骁勇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大有汉并天下的气慨。马在汉代的地位是很高的,也因此反映出了社会崇尚开拓、进取的精神。

唐人画马,各有千秋。曹霸画马,主要以气势夺人。韦偃浪迹下层,用笔苍稳,所画之马,常以丛林山源为背景,极富野情野趣,夺人之目。作为宫庭画师的韩干画马,则以形为上,重画肉,膘肥浑厚,气度高迈雄放,有雍容富贵之态,这也符合唐代人们的审美观念。

北宋后期,李公麟画马,在当时堪称独步。李公麟画马,发展了尚朴的传统,有简澹蕴藉的文人气格,使其写心传神能力远胜唐人。当时有人评价说“伯时每欲画,必观马群,以尽其态”。

胡瑰的《卓歇图》中,乘马骑射的游猎风情,使得这部杰作代代相传,其有着辽代契丹人墓室壁画粗豪、简括的余韵,成为画家创作的理想范本。

马的形象被历代画家描绘的千姿百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绘画作品中表达的意境,或辽远、或苍凉、或柔美、或雄霸等,带给人们无尽的享受。不同的艺术造型使得马在纸上如同舞者,在我们外行人看来,这些关于马的杰作变化生动曲折,充满东方的神秘,令人沉心静虑。

渐渐地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马,是可以成为艺术的一种途径,因此由马衍生出来的诗意,跃然纸上,带给人无尽的韵味。

《古马图》

野性的颂歌

它是一匹真正的龙驹,一匹接近于浪漫与理想的宝马。看徐悲鸿的画作,突然一阵阵说不出来的欣喜。寥寥数笔,却气象万千,人的感情一下皆跃然于纸上了。

自古人们把马作为一种信仰,代代相传。马是一种可观赏的动物,有时候细细观马鬃犹如人发。时而大怒,鬃毛凌乱,无所顾忌,甚而像一个怒发冲冠、称雄一世的王者、英雄。 想着这样的烈马,顿觉天地草木都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

谁都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马,皆都是英雄与王者的翅膀,充满着一种灵性与野性。在人们看来,马不仅可以在陆地上神速奔腾,甚至还可以飞翔。所以,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将马称作:旱龙!意思是陆地上的龙。这不仅是说马的速度最快,更显露它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也把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狂野而肆意。

马,有一种鼓舞人向上的精神。其画作里流淌着自信、倔犟、不屈、自由洒脱,以及战胜邪恶,呼唤正义和美的声音,而成为一种精神的代表。有时候,你甚至看不见马蹄,但你从马的动作中感受到它的场面,能感觉到马蹄突然凭空而生,声浪阵阵,余音久久不散,叩响着大地的胸膛。

古代画家笔下的马大多佩戴金丝笼头、披挂鞍鞯,且多为富贵者的坐骑,即便驰骋疆场,也多是武将们的陪衬,野性之中却有束缚。所以古人画的马虽形象生动,但大多缺少一种真性情,直到现代画家徐悲鸿,才用写意的笔法打破了这种僵局,使马更加的具有自己的性格,而不是一种衬托的艺术。

徐悲鸿《八骏图》

写意马,骨法用笔,笔力沉雄蕴秀;在造型上,删繁冶简,取形写神;笔黑酣畅,元气淋漓,因此在笔墨之间赋予马不同的形态。悲鸿先生所绘神骏画作;头颅昂然,肌肉雄健,体魄彪悍,关节刚劲,四蹄健劲,姿态威猛,气韵雄强,显出一种龙马精神和威武气势,有别于传世马画形象,甚见个性。

悲鸿先生喜欢画马,是因为它的个性。他尤喜欢画野马,喜欢野马的自由和那豪放不羁的气质,更抒发出了自己的情怀。这些马几乎都没有马鞍和缰绳,不仅外形显神骏和壮美,更是非常到位地把握住了一种自然的野性。徐悲鸿先生总结说:“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把情景融入其中才能体会到美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悲鸿先生处理得很漂亮,他以凝练、简劲的用笔,准确生动的造型,塑造了骏马的神情,从而传达出一种奔放、狂野的精神。

画马在中国绘画史上独占一面。到宋代,还专门开辟了关于马的科目,将“马”带入绘画史的高峰。以后,一批批的画家如曹霸、韩干、韦偃,宋人李公麟,元人赵孟頫、任仁发等都有建树,画马虽然有时有野性,有气势,但却脱离不了场面束缚。而在马的技法突破上,徐悲鸿先生的贡献最大。他所绘的马画,英俊豪放,独创一格,并且把野马描绘得惟妙惟肖。既有传统画马的功底,又吸收了西画的长处,为近现代画马的发展开辟新蹊径。

“野性”,是感性化的名词,形成这样的画风,主要以徐悲鸿掀开了写意马绘画的潮流而兴盛的,摆脱了古代传统绘画的僵局,才使得马在纸上更加的鲜活起来。因此,写脱缰之马、奔腾之马、飞翔之马……这些都是绘它内心的“野性”。因此在这方面写意马,形神合一的艺术效果,最为人注目。

群马奔腾如画

马为画魂

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

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描写马的诗句,从诗中可以看到李白视马为征战中的大英雄,一匹骏马,仰天长啸,神采飞扬,像所向无敌的战士,把马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万物是有灵性的。人们生活的很多日常细节中都能找到与马相关的映照。在茫茫的大地上,马是奔驰的灵魂;在人们的日常审美当中,马代表了一种力与美的颠覆。读马的精神,欣赏马的神韵,总是能带给人许多感人的细节。尤其在书画创作中,马几乎是诸多名家的画魂。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很多关于马的优秀绘画作品,如秦始皇陵出土的大批陶马俑,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唐代画马高手韩轩笔下的《神骏图》等等数不胜数画马杰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爱马是因为马的精神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韦偃《双骑图》

同时马的精神,在绘画中也表现的很明显。人们欣赏马而画马,从曹霸到悲鸿相承不绝,画肥画瘦,画奔画嘶,画尽了马的风骨,马的精神。

唐代《狩猎出行图》中的奔马,四蹄腾空。马在作者笔下不是画,是舞台上的角色,一神一情,一举一止,仿佛历历在目。那细致与逼真,可以令与马为伍的人为之倾心、赞叹,令不曾接近过马的人发现许多新奇的知识。

韩干所绘的《牧马图》中,马骠悍强壮,神态俊逸,表现一种勇敢尚武的精神;马的身姿生动,真实,牧人的形象威武,人与马结合的自然,透出一种威武的情景。

韦偃在《双骑图》中,把马的精神、马的神韵铺在纸上。其风格笔致疏放, 情趣盎然,意境辽阔,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好整以暇,给人一种“一片任烈马驰骋的辽阔的场景”。细而不繁,丰而不杂,实而不赘,风貌秀丽舒展,犹如人之性情。

马是画家的灵魂,马彰显出人们的性格。画马更多的是写人,写一个人的精神。历代的诸多名家,视马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因此在诸多的绘画作品中,马的千姿百态,被人们所吸引、被人们所瞻仰,那是因为马是有灵性的,马在纸上如舞者,所以马为画魂,颂之有理。

《伺马图》

猜你喜欢

画马徐悲鸿绘画
“大奇至美
——徐悲鸿经典作品展”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画马的孩子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坚持不懈的李公麟
画马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