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舞蹈思想与舞蹈美的特征研究

2014-08-02毕庄

艺术评鉴 2014年11期
关键词:汉代

毕庄

摘要:秦汉时期,“以文制武”思想的广泛传播,汉代乐舞的发展达到高峰。自此乐舞形成了继“周”之后的第二大高峰。无论宫廷民间、贫富贵贱,凡宴享游乐、婚丧仪式都会有不同形式的歌舞表演,舞蹈作为精神文化追求形式的一种,也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思想、宗教以及审美要求。舞蹈的轻盈之美、拙朴之美、韵律之美、线条之美、融合之美,反映了汉人独有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汉代 舞蹈思想 舞蹈美的特征

一、汉代乐舞中的儒家思想

舞蹈作为人的身体动态文化,它的形态往往是基于对人的身体的特殊文化限制。西汉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文化广泛传播,并且和玄学相互融合,发展出秉承老子儒家思想同时与当时统治阶层对“法”和礼教相融合的独特的思想文化主流。

(一)“以舞相属”体现儒家思想“入世”思想

1.“以舞相属”在汉代颇为风行,因为这种舞蹈能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往来,而这样的舞蹈形式本身属于礼节性的舞蹈,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跳舞本身。

2.舞蹈形态对“入世”思想的诠释

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雕舞女雕塑中,舞女坐上上扬在头侧做托掌翻袖,右手在身旁缠袖提襟,舞姿别致,体态柔美,但却不乏朴拙凝重之感。所以汉代舞蹈具有浓郁的世俗品格和现世意味,张扬着这个时代朴拙率真的人性风采和雄壮豪迈的人格精神。

(二)汉代乐舞中儒家等级观念的体现

1.汉代舞者等级划分对儒家尊崇等级观念的体现

汉代的舞蹈者,被严格分为三种类型:娼、歌舞者、舞姬。

(1)倡。倡是奴隶身份的职业性技人,无人身自由,通常被当作商品买卖,甚至做礼物送人。。

(2)歌舞者。歌舞者是非奴隶身份的专业歌舞艺人,要接受严格的舞蹈训练。

(3)舞姬。舞姬是贵族中有身份的业余舞者。汉高祖宠姬戚夫人,燕刺王的华容夫人,少帝妻唐姬,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都属舞姬。

2.道具舞蹈对儒家等级思想的折射

汉代手持道具舞有两种:一是手持兵器舞,《剑舞》、《刀舞》、《棍舞》、《干舞》、《戚舞》等;一是手持乐器舞,如《建鼓舞》、《铎舞》、《鞞舞》、《磬舞》等。

二、汉代舞蹈的宗教思想

(一)《盘鼓舞》中道具及动作传递的道家“阴阳五行”思想

在《盘鼓舞》中,鼓主要是通过雷和龙这两个纽带作为日月标志的。在神话传说中,日月是坐雷车而行。在《盘鼓舞》中,七盘二鼓,七盘比喻北斗七星,二鼓象征日月,舞者回旋于盘鼓之间,腾踏于盘鼓之上,列盘鼓于地,象征宇宙天体,人舞于盘鼓之中,象征着飞天升于太空,创造了遨游星空的神秘意向。

(二)汉代民间“百戏”中道家崇拜神仙的体现

“角抵百戏”是汉代最辉煌的乐舞艺术之一,从秦代角力、赛车等游戏比赛发展而来,到汉代增加了乐舞、杂技、假形舞蹈和幻术以及当时各种表演形式。两汉时期因为“角抵”包括的表演名目比较繁多,因此成为“百戏”。

1.巾袖舞体现了道教羽化登仙的虚幻思想。

2.“百戏”中的《鱼龙曼延》属于“百戏”中的“舞像”类节目,所谓“舞像”,是扮鸟兽之形而舞。运用杂技和幻术,描述了鱼在瞬间幻化成龙,蜿蜒而动的画面。

3.“百戏”中的《总会仙倡》是汉代百戏中的一段综合性的歌舞表演,是扮演仙人、仙兽的假面歌舞汇演,集器乐演奏、歌唱、模拟兽舞、幻术于一体。

三、汉代舞蹈美的特征

汉代美学虽然特点繁多,种类复杂,但是它采长补短,综合继承了前代的儒、墨、道、法、纵横、阴阳等各家学派观点,形成独有的“杂霸而治”的儒家观念。这种综合性的汉代美学思想对当时社会歌舞艺术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在诸多乐舞中表现出来。

(一)汉代乐舞轻盈之美

汉代乐舞以轻盈为取向,强调轻盈之美,这也是当时舞蹈的趋向。在傅毅《舞赋》的描绘中,“气若浮云,志若秋霜”、“体如游龙、袖如素蜺”都说明了这点。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戚夫人的“折腰舞”、赵飞燕的“掌上舞”、李延年及妹妹李夫人的“长袖舞”皆轻盈飘逸,婀娜自然

(二)汉代乐舞拙朴之美

汉代乐舞除了体态轻盈的舞蹈,在舞蹈中,还体现着泱泱汉风下的拙朴之美。西汉初期,国内尚未安定,人们生活在初步发展阶段,对于乐舞的追求强调古拙之风,即使在宫廷乐舞中,这一风气也未尝消减,至西汉鼎盛时期,这一舞蹈形式被传承下来。从文献中看,无论戚夫人的“折腰舞”中移动的矫健步伐还是“百戏”中兵器舞的古拙朴素,都体现了汉代乐舞拙朴自然的特点。

(三)汉代乐舞韵律之美

汉代舞蹈的发展离不开美妙的舞曲和诗赋,帝王及民间对舞蹈的推崇也促进了歌舞曲的发展。在汉代,“相合大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舞曲。所谓“相合”,是指汉朝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所谓“大曲”,是指原始民歌、艺术歌曲和大型舞蹈。“相合大曲”包括“解”、“艳”、“趋”、“乱”。“解”指歌曲段落,代表着一定的乐舞内容,音乐节奏快速,情绪热情奔放,常用在乐曲末尾;“艳”指华丽抒情、轻柔婉转的慢板歌舞;“趋”是迅急、强烈的舞蹈乐曲;乱是演奏到最后各种乐器歌舞共同表演的部分,也是歌舞大曲的高潮部分。

(四)汉代舞蹈线条之美

1.汉高祖擅长楚歌,戚夫人擅长楚舞。从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中,画的右方有两个细腰舞伎并列做折腰翘袖状,这个舞姿正是戚夫人擅长的“翘袖折腰之舞”。

2.除了戚夫人的柔中带刚、赵飞燕的柔美,在汉代兵器舞和乐器舞中还体现出一种硬朗线条的美感。兵器和乐器舞蹈多气势磅礴恢宏,舞蹈动作相对于宫廷新雅乐更为粗放、豪迈,突出反映了汉代舞蹈的古拙气势。

(五)汉代乐舞融合之美

从历史上看,胡乐胡舞大规模进驻中原,应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算起。然而从文献记载来看,胡乐舞在汉代就已普遍流行。尤其是东汉灵帝,成为历史上酷爱胡乐舞的帝王。国外礼乐的乐器逐渐传入中国,又影响了中国的汉乐舞。无论是宫廷乐舞,还是民间“百戏”,或者少数民族地区,都能窥见外来乐器和舞种的影子。

四、结语

舞蹈作为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应出的精神文化成为研究当代精神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儒家的入世思想、道家的登仙思想及舞蹈的轻盈之美、韵律之美、融合之美等,就是汉代舞蹈思想集中表现。

参考文献:

[1]林琳.图说中国乐舞艺术[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余甲方.中国古代音乐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审美历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