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
2014-08-02李菲菲计伟楠李秋阳
李菲菲 计伟楠 李秋阳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即是创意,而艺术设计则是以创新创意为根本,是创新创意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紧密联系。高校是培养具有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合理的发展提供保障。创意人才是我国创意产业获得发展的前提,如何调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以适应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创造更多大量的就业机会与社会效益,是值得我们研究并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 教育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英国在其文化产业发展文件中最早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那些以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赋智慧为依托,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对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营销,以及文化资源的创造与提升,从而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其核心内容是文化与创意,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模式发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创业理念,而是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产业支柱。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率先制定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并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组织管理、生产经营、资金支持等有关方面采取一系列举措。据统计,世界每天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产值是220亿美元,而美国以14%,英国12%的速度不断递增。文化创意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效益已被世界认同。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大力推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而且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城市出现了一批经营模式成熟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证明,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新发展,已成为地区软实力经济竞争的重要指标。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即是创意,是以创造力技能和天赋形成知识产权,通过营销开发获得高附加值财富的产业。而艺术设计则是以创作、创造与创新为根本,是创意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紧密联系,从文化产品的设计,品牌包装到企业自身形象推广,无不涉及到艺术设计创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具有良好创意的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为产品带来的高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组成部分,在其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又为艺术设计走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为艺术设计走向规模化产业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高校是培养具有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机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合理的发展提供保障。具有创意思维的艺术设计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扩张及结构优化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高校教育除了人才培养以外还肩负着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与学科的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良好的国家及地区都在创意人才教育与培养上投入大量资本,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中最根本及活跃的因素。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其工作总数的12%;伦敦14%;东京15%,目前美国大学院校中有540所开设有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日本有200所。
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在完善的高校教育基础之上。就拿文化创意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刮起韩流的亚洲国家韩国来说,政府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创新,加强院校创意人才培养,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有288所院校开设创意专业,政府还制定赞助105个高校进行游戏专业的研究,韩国政府还构建了“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文化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教育理念, 培养了大批适应能力强又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成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国家,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早在20世纪就已开设了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应用方向的大学艺术设计课程及相关管理知识,如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设的流行品牌设计和奢侈品设计及管理;东安吉利亚大学的流行品牌开发;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的潮流市场学专业。英国还通过媒体将大学院校与文化创意企业联系到一起,充分利用资源为市场提供创意类人才。并且在英国大学里还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实战机会,为学生提供企业与公司的实习实践,巩固知识并带来就业机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具有创新创意思维的人才精英。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良好的国家,无不得益于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但目前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并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比例与英国、日韩等国家相比要少得多,我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员只有1200万人,目前文化创意市场需要大约40万数字艺术人才,行业内仅有3万余人。教育与培养创意人才是我国创意产业获得发展的前提,人才是保障文化创意产业顺利前进的重要条件。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调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以适应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创造更多大量的就业机会与社会效益,是值得我们研究并探讨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完善调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探索研究,以培养适应创意产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要从运用新型的创新设计教育理念,培养个人创造性思维,改革教育体制, 完善课程设置等几方面入手。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指明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而目前面对迅速发展的创意产业市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存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影响其就业机会与质量。因此我们要以创意产业发展为背景,及时转变艺术专业教育模式,培养既精通专业又懂相关管理科学的高素质人才,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endprint
艺术设计专业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而创意产业的核心也是开发个人或团体的创造力。这就明确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育。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进行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带来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当今社会就是创造力的竞争。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以学生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要从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形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等诸多方面贯彻。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的新思想与新方法,善于运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来进行设计,尊重独立思考与个性特征,从而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创新教育环境。要求高校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善于运用创新性思维去引导教学。许多北欧国家的教师就同时在设计工厂或设计室担任设计师工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意设计艺术的实践操作。教师要把创意思维贯彻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之中,确定创新是教学的主要方向,改变传统的继承式与维持性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自主的、多元的思考,培养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独立的创新思维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素养的提高。
二、加强教学体系的改革
1.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传统的守旧的教学体系,以适应创意产业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协作的双元制教学体系,建立与创意产业对接的实践基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工厂式的教学,学校与企业的多种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上的各自优势资源。学生可以在企业增强实践能力,并缩短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时间,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使实践环节贴近创意市场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资格培训,加强专业资格的规范化培训。创建导师工作室制度,将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文化消费紧密结合,工作室不仅可以巩固完成学校专业教学,同时为学生提供社会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使专业知识与科研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形成教学与实际设计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2.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方面,打破单一结构向学科多元化、交叉化、系统化转变,不仅要完善专业课程还应增设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新课程。根据区域创意产业市场发展的情况,开设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网络教学,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注重综合性,加入创意产业思维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实际运营的能力,不断关注地区创意产业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课程的内容。课程开设不限定在艺术设计专业而是跨学科多元化的融合渗透,提倡艺术设计与科学,艺术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与管理等学科知识的结合。从而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的创意人才。
3.增强教师能力
教师除了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意产业的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可将具有经营经验的企业领导者请进课堂,讲授部分课程。还应增强与国际院校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合作的机会,选派教师进行国际间的交流,掌握国际创意产业发展的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与产业经验,培养其具有国际标准的知识素养。
总之,目前我国正面临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就指出依靠技术与资本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到来。人才是保障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重要关键,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艺术设计专业要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等方面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层次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