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威尼斯音乐艺术考索

2014-08-02李明月

艺术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发扬音乐家传承

李明月

摘 要: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著名城市,它的音乐文化可以追溯到15世纪。威尼斯音乐、威尼斯乐派以及威尼斯歌剧都给世界人们带来了不同时代的不同感受。本文阐述了威尼斯音乐历史,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威尼斯这座古老的城市带给世界音乐界的巨大贡献,在我们研读威尼斯历史的同时,更感受到威尼斯音乐史上众多音乐家为之而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提示我们,世界音乐文化在今天更需要用心去保护、发扬和传承。

关键词:威尼斯乐派 音乐家 发扬 传承

威尼斯音乐历史

威尼斯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个附属国,公元9世纪获得自治权。在中世纪后期,威尼斯由于海上贸易的发达而变得非常富裕。到了15世纪,这个被寡头政治控制的城邦登上了世界商业强国的顶峰。由于威尼斯独特而举足轻重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的交汇,造就了这座城邦独特而杰出的音乐文化。在文艺复兴时代,威尼斯是意大利音乐最发达的城市。正如弗朗切斯科·圣索维诺在他的《威尼斯:最高贵和独一无二的城市》(1581)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威尼斯“正是音乐的故乡”。音乐在威尼斯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每逢节日和纪念日,在威尼斯的大街和广场上总是举行盛大的游行和舞会。这些集会上的音乐,不但有规模很大的合唱,而且有乐队伴奏。声音响亮、音色丰富的合唱与器乐演奏。教堂音乐方面,威尼斯拥有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之一的圣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这座融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各种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其宏伟而独特的内部结构对威尼斯教堂音乐独特风格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史上形成的“威尼斯乐派”(Venetian School)就是以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是个总称,它有三种含义:一是指音乐流派。威尼斯乐派首创双重合唱曲;创作并演唱八声部、十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大合唱曲。演唱时,各声部合唱者分站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唱坛上,众声部都越过广阔的空间,相互结合或唱答,效果辉煌。二是指16、17世纪欧洲器乐乐派。该器乐乐派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活动中心,因教堂内部广阔,两架管风琴音响宏大,可作呼应式的表演。该器乐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三是指17世纪欧洲歌剧乐派。与1637年威尼斯首建公开的歌剧院,并成为当时欧洲歌剧中心。演出的歌剧多为古典题材,音乐富有戏剧性。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1567-1643)与卡伐里(1602-1676)等。主要歌剧有《奥菲欧》、《尤利西斯的归来》、《波配阿的加冕》等。

威尼斯乐派富于开创精神,发展个性化的新风格,其音乐绚丽灿烂,丰满多变。在经文歌创作中,他们一反传统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加进明亮辉煌的铜管乐器,使合唱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他们还将器乐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形式,从根本上结束了声乐的统治地位。威尼斯乐派的革命性创新,为管弦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此以后,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一批生活和工作于威尼斯的音乐家们组成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威尼斯乐派。

一、威尼斯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家

威尼斯重要的音乐大师和著名的音乐家数不胜数。而且很多人都曾经担任过圣玛可大教堂唱诗班指导和管风琴师,这也不难看出宗教音乐对音乐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阿德里安·维拉尔特,佛兰德斯人(Adrian Willaert,约1480—1562),威尼斯乐派的创始人。1527年,他被任命为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乐正。此后,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一批生活和工作于威尼斯的音乐家们组成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威尼斯乐派。

2.乔万尼·加布里埃利, 出生于1557年,他的叔父音乐家安德烈·加布里埃利抚养他长大,也是他的管风琴老师。乔万尼虽然出生于威尼斯,但他曾经在德国慕尼黑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并短暂地担任巴伐利亚公爵阿尔布雷希特的宫廷乐师。离开慕尼黑后,他师从音乐家拉索,直到1566年才又回到意大利威尼斯。1584年,乔万尼接受圣马可大教堂的聘任,成为其管风琴师。他创作的声乐交响曲现在存世的共有3首,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是作于1597年的《圣乐交响曲》(Sacrae Symphoniae),展现出他许多的革命性音乐概念,也充分展示了圣马可大教堂乐队的演奏能力。

3.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 1576—1643),意大利歌剧的第一位伟大作曲家,也是位跨世纪的音乐家,他把意大利牧歌和经文歌的创作经验,运用于歌剧之中。1607年他在曼图阿谱写的《奥尔菲斯》是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歌剧。他创作的宣叙性音调既充满戏剧性,又有旋律性,并把咏叹性唱段、二重唱、牧歌式合唱和舞蹈加入歌剧中。并以约40人的管弦乐队伴奏,使歌剧音乐初具轮廓,真正发挥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力量。他第二年创作了《阿里安娜》,其中的悲歌以至深的感染力闻名于市。

蒙特威尔第除了歌剧之外还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于世,有9部牧歌集,21首宗教牧歌,21首三重唱及近百首其他宗教作品。他的牧歌写作贯彻了他的所谓“第二实践”写作理论,并且将戏剧因素融入其中。但他对于音乐史贡献最大的还是歌剧。蒙特威尔第认为“语言应该是音乐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身为音乐家的蒙特威尔第在面对歌剧——这种特殊的音乐戏剧形式时,却能以一个戏剧家的才华和洞察力,摸索出一个可行的平衡音乐与戏剧关系的方式,在解决音乐与戏剧这两大歌剧元素相结合的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欧洲第一座经常公开演出的圣·卡西厄诺歌剧院,已70高龄的蒙泰韦尔迪晚年还为威尼斯创作了最后两部歌剧《于里斯还乡记》和《波佩雅封后记》。

4.卡瓦里(Pier Francesco Cavalli,1602—176),蒙特威尔第的学生,他使威尼斯歌剧乐派继续获得发展,创作了多部歌剧。他的歌剧中咏叹性唱段与宣叙性唱段已有明显的区别。重要的作品如:《伊阿宋》(Giasone)。

5.威尼斯歌剧作曲家契斯蒂(AntonioCesti,1623—69),他的歌剧音乐以抒情的咏叹调和二重唱见长。1667年在威尼斯利奥波德一世的婚礼上上演的《金苹果》以大型乐队、合唱和奢华的舞台布景效果而闻名,其中有暴风雨、海战、沉船、神从天降等壮观场面,全剧共有5幕67场,反映出宫廷娱乐性对威尼斯歌剧艺术的影响。

6.阿尔比诺尼(Tomaso Albinoni. 1671-1750 ),作曲家,生于威尼斯。于作曲家维瓦尔弟是同时代的人。同维瓦尔弟、马尔切洛等人,被后人称为威尼斯乐派的先驱者。

阿尔比诺尼的创作主要是歌剧,他一生有50多部歌剧,这些歌剧虽然在初期的喜剧发展上颇有贡献,因而他在世的时候,是以歌剧作曲家而出名的,但后来这些歌剧不知什么原因都被世人遗忘了。阿尔比诺尼主要以小提琴演奏见长,一般人都以为他是器乐作曲家,所以后世更多的把他称为小提琴作曲家。阿尔比诺尼一生创作的器乐曲超过100部。

7.安东尼奥·维瓦尔第(Vivaldi Anntonio,1678—1741年),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生于威尼斯,一生的大部分活动也在威尼斯。他是圣马克大教堂一位职业小提琴师的儿子,从小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并向莱格伦齐学习音乐。25岁开始从事神职,两年后因故离职。维瓦尔第因长有一头红发,被称为“红发神甫”。维瓦尔第先后数次在威尼斯仁爱教养院任职,担任过指挥、作曲家、音乐教师、音乐总监。维瓦尔第的主要职责是为仁爱教养院举办的音乐会提供大量新作品,包括清唱剧和协奏曲。由于这类音乐会频频举行,因此,维瓦尔第的创作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据说他写一部歌剧只需5天时间,而写一首协奏曲的速度竟比抄谱员誊写分谱的速度还要快。从1710年,维瓦尔第开始写歌剧。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共写了49出歌剧,其中传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他的歌剧是当时威尼斯剧院中上演频率最高的,并在佛罗伦萨、费拉拉、罗马、维罗纳、维也纳等城市享有声誉。除了歌剧以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康塔塔、清唱剧和经文歌。

8.贝内代·马尔切洛(1686~1739)贝内代托马尔切洛(1686~1739)意大利作曲家,从小随父学习小提琴,曾参加过乐队,并学习过法律,从事过法律和公共事务工作。作品风格具有幻想性、创意性,甚至戏剧性、悲剧性,还富有幽默感。他写过歌剧、重奏、双簧管协奏曲、合唱曲、清唱剧等。这六首大提琴奏鸣曲使巴罗洛克时期的杰作,旋律流畅、活泼尔富有幽默感。音乐比较容易被初学者接受。 而这一时期的音乐,从大提琴演奏技巧来看是基础训练的好教材,弓法多半是分弓、连弓、顿弓。是大提琴演奏入门必须认真练习的几种基本弓法。

阿尔比诺尼、维瓦尔第、马尔切洛3人为代表,组成18世纪前半叶的威尼斯乐派。阿尔比诺尼先以小提琴演奏家成名,23岁,在公开印行的作品上,他曾署名“威尼斯的业余小提琴.

9.彼得罗·西莫内·阿戈斯蒂尼(约1635-1680年),威尼斯歌剧后期主要作曲家。在风格上力图创立一种通俗风格的新咏叹调,并采用了具有表情功能的花腔段落,代表作有《塞宾族妇女受辱记》。

10.安东尼奥·萨尔托里奥(1630-1680年),威尼斯歌剧后期主要作曲家,代表作有《阿代拉伊德》。

二、威尼斯歌剧的发展和特征

17世纪威尼斯乐派为威尼斯歌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蒙特威尔第等人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题材也逐渐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改变为悲喜剧相间,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他们的创作推动了歌剧发展和进步。

威尼斯歌剧艺术风格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历史题材的剧目成为最成功的歌剧;例如歌剧《奥菲欧》用音乐渲染了气氛和人物的情感,独唱富于技巧性,重唱写作带有牧歌遗风。剧中还有大量的合唱,听上去十分引人入胜。《阿丽安娜》中那些活生生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也使几千名观众为之流下感动的泪珠。这两部歌剧堪称早期歌剧的典范之作。是依旧活跃在当今歌剧舞台上最早的一部歌剧。

2.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形式;因为独唱的咏叹调要求歌唱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音质,因此,一种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美声唱法”在17世纪以意大利正歌剧的兴起为标志,到了18世纪末,声乐艺术进入了第一个“歌唱的黄金时代”,即正歌剧时期的美声唱法年代。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去势男高音。他们支配了歌剧舞台,既饰演女角色,也经常演唱英雄型的男性角色,以精美绝伦的技巧征服了世界。他们用美声唱法把正歌剧推向了颠峰。

3.咏叹调与宣叙调实现了分离,而咏叹调逐渐受到作者的重视及观众的欢迎;例如在《波佩阿的加冕》一剧中,咏叹调与宣叙调已被明显划分,运用了更多的重唱。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激情风格”的音乐描绘使这部歌剧的最大特征。就算以最高的标准来衡量,这部细腻流畅的歌剧也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可以被作为作曲家音乐戏剧成就的顶峰之作来看待。

4.歌剧创作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题材也逐渐从以田园生活为故事背景,改变为悲喜剧相间,加入了更多的日常生活情景,剧情的发展也趋向复杂化了。

5.剧本的结构逐步严谨,舞台的布景装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可以模拟海战、暴风雨、诸神、行进中的大象狮子,还可升降活动。威尼斯舞台美术的一些优秀成果,一直到19世纪乃至今天仍被沿用。

三、威尼斯凤凰歌剧院

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建于1792年,前身是“贝内台特”剧院建于1637年,是世界上第一座经常公开演出歌剧的歌剧院,也是威尼斯乐派最早生活、工作、演出的地方。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得名于传说中的神鸟——凤凰,巧合的是它多舛的命运恰好印证了“凤凰涅槃”的传说。在200多年中,它先后3次毁于火灾,历经三次重建和整修。剧院小巧玲珑,有1500个座位,剧院内部装饰和布局华丽典雅、巧妙合理,尤其剧院的音响效果极佳,被誉为世界最好的歌剧院之一,悠久的历史和一流的水准成为200多年来欧洲最经典的歌剧殿堂,是喜爱歌剧的人们最向往的地方。

在歌剧院设计上,最初是出于等级制度的考虑,剧场有一级级台阶由下至上铺成,不久又加设了包厢。包厢的区域面积比池座面积大得多。包厢是王公贵族和家属的“特区”,作为资助歌剧事业的一种回报,许多歌剧名义上是题献给他们的,即使他们不到场,这些包厢也不允许别人占用。台阶式的座位是留给市民的,当然,在这片区域也进行了细划分,商人、官吏、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将占据相对好的座位,而船夫、流浪者只能在两廊下站着看戏。威尼斯歌剧院的这种坐席和包厢结合的设计一直沿袭至今,成为大多数国家歌剧院的基本模式。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伟大作曲家的歌剧作品均首演于此。如罗西尼的《塞米拉米德》、《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坦克雷迪》;贝利尼的《凯普莱特与蒙泰古》;威尔第的《厄尔南尼》、《弄臣》、《茶花女》、《西蒙·波卡涅拉》;斯特拉文斯基的《浪子的历程》;布里顿的《旋螺丝》等。可以看出威尼斯凤凰歌剧院为意大利乃至其他国家的歌剧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剧院从?1930年起一直坚持举办“现代音乐节”,在“现代音乐节”中,剧院除聘请意大利主要歌剧院的著名歌唱家外,德国流派的和其他流派的歌唱家也常被邀请参加剧院的演出活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更具有了世界意义。

四、发扬和传承

威尼斯音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几个世纪以来,音乐植根于人们大众的喜怒哀乐之中,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前行,一代代音乐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换来了威尼斯厚重的音乐历史,也留给世界声乐爱好者以无尽的艺术宝藏。今天,我们研读世界音乐历史,曾经辉煌的威尼斯乐派这厚重的一页,仍然是光彩照人、靓丽非凡。让我们用心去保护这陶冶人们心灵、陶醉人们心扉的威尼斯音乐和威尼斯音乐历史,保护、发扬和传承这经久不衰的威尼斯音乐,这也是世界音乐学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沈旋.特威尔第及威尼斯歌剧乐派[J].音乐爱好者,1987(3).

[2]冯钢.威尼斯乐派的师承关系中音乐理论的形成[J].人民音乐, 2011(10).

[3]威尼斯乐派http://baike.soso.com/v46620.htm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发扬音乐家传承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姚铜(音乐家)
传承和发扬也是一种责任
发扬党的政治优势 促进医院健康发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汉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