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实践取向
2014-08-02王海燕
王海燕
班主任专业化是教师作为教育者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主动学习以服务学生成长的自主发展过程。
教师每天都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过程,就是班主任专业化最真实的体现。所以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实践取向,若干个怎么办的提出、思考、回答过程,显现出班主任的专业自觉。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其实是教育理念、教育行动和教育反思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呢?这里我用了一个词——实践取向,因为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一定是在教书育人的教育场景中实现的,它不可能脱离教育本身。
班主任怎样认识和理解教育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范梅南有一句非常简洁而又深刻的话:“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班主任要着迷于人的成长,要思考如何让孩子成长。
有一位校长在给教师的信中写道: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班主任怎样理解教育
第一,教育作为一种鲜活的实践活动,它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班会、课外活动、每一节课,都是教育的载体和路径,都有很丰富的实践表达。在这些表达当中,最核心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强烈的意向性。意向是什么?就是有这样一种意愿,有这样一种倾向。教育的这种强大的方向性引领作用非常关键。
班主任要对教育的行动指向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比如:为什么开班会?为什么上这节课?组织一次班会活动、一次外出活动或者一次综合性的研究活动,我们要实现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班主任几乎都是任课老师.每天备课时要写教学目标,班会设计也要写班会的主题、意图。我曾经问一位班主任:“为什么要写这个?”他说:“学校所提供的模板就是这样,必须得写。”那么,为什么学校要提供这个模板?这个模板背后的期待是什么?其实就是要求班主任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明白,自己是在带着孩子往哪儿走。在教育行为实施之前班主任就要知道,四十分钟之后、一周两周之后、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之后,这些孩子能走到哪儿,所以我们才有了班级发展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班主任清晰的教育意向和认识。这个目标达成了没有?情况如何?行动之后班主任要反思。一节课后要反思,一次活动之后也要反思。反思会让教育意向变得更加清晰,教育行为变得更加有效。当一个或者一系列活动承载着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的时候,教育应有的这种“迷恋他人成长”的特征才会显现出来。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思考,最终是要看在教育活动当中孩子的成长情况如何。
第二,教育是一个人在其中不断融入的过程,是一个人在其中不断获得意义的过程。我们常说:某个教育活动很有意义。这个意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会和人建立联系。当教育活动和人建立联系时,对人的权利、人格等的尊重,就自然显现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常说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遵循职业道德,这些说法其实显示了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伦理性。在师生关系当中,班主任要坚守一些原则,比如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能够明确权利、承担责任、锻炼能力等,让孩子更多地融入教育活动中,使孩子不断地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强大,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一定会和知识、价值、情感、方法、关系等有机融合。教育到底怎么做,没有办法来统一要求,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行为、教育过程等具体条件,在不同的场景下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在不同的教育方法背后,又有共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去遵循。教育的情境性决定了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是教育的鲜活的实践体现,所以校本研究回归到教育现场的研究也就成为可能。另外,教育的发展更多体现出一种主体性。教育活动是一个人与人对话、交往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课堂、我们的班级活动是实现教育的最基本途径,要在课堂和班级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成长。
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一定是和学生的成长相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不是目的,它更多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我们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以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引领学生成长?如何把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长有机结合?
班主任要“发现学生”
在教育这种具有情境性、意向性、伦理性的活动发生时,班主任要思考一些问题:学生有什么特点?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需要?如何去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去看待学生的发展?
有一本书叫《发现母亲》,我特别欣赏这个书名。班主任要“发现学生”。学生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不断成长的人。他的经验是什么,我们知道吗?我们要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今天的发展之间,哪些是可以连接的?哪些是可以分离的?另外,因为孩子是有差异的,存在多种发展可能性,所以基础教育更多是一项奠基工程,要强调全面性,强调在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把各类课程,无论是学科的还是活动的,无论是统一的、共性的还是校本的、个性化的,都提供给学生,以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在面对学生时不要轻易“贴标签”。
班主任都经常说关注个别生。我想请大家思考:个别生能不能成为一种教育资源?能不能成为班主任获得专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当班里有个别生时,我们很关注他们,会为他们的成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特殊孩子,我们有什么样的成长期待和成长建议?这些期待和建议能不能顺畅地传递给孩子?能不能让孩子接受?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一次开学半个月后,我到一所学校听课。我先听了一节初中的英语课,英语老师是班主任。我提前进教室,坐到一个学生旁边准备听课。上课前,班主任也来到这个学生面前,给了他几支彩笔和一些纸,说:“你这一节课,把阿拉伯数字从1写到100,分10行写,写好下课交给我。”我很奇怪,为什么老师在英语课上给这个孩子布置这样的学习任务?后来我观察发现,这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这孩子上课就真的在那儿写数字。下课后,班主任检查了他写的数字,然后把纸、笔收走。在和这位班主任一起回办公室的路上,我问他:“你接这个班时知道这孩子的情况吗?”他说:“知道。”我说:“你怎么想的?”他说:“我得让他明白他在上学,上学和在家里不一样,不能上课趴在那儿睡觉,想干什么干什么。上课得干点事儿,得知道自己是在学校上学。他能干什么事,这是我要琢磨的。通过干事,他要养成习惯,要学会点儿知识。在我的课上,我每次上课都给他布置一点儿特殊任务,使他不能趴着睡觉,这就是我的目的。第一个月我要让他知道上课得干点事儿,第二个月我再想他能学点什么英语知识。他如果在我的班里待上三年,英语一定能有收获,怎么着也得会说几句英语。”这位班主任让我很感动。在他身上,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一句口号,真的落在了实处。他确实在考虑不同孩子的发展,在以实际行动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同样在这所学校,我还听了高一的一节英语课。下课后我跟老师开玩笑:“你知道这节课谁听得最认真吗?”老师说:“你说是谁,明天我表扬一下。”我说:“不用表扬,是我。”这一节课学生根本没听明白,老师说什么学生都没反应,就在那儿翻书。这节课气氛很沉闷。下课前我问一个学生:“留的作业是什么?”他说:“不知道。”我说:“老师讲的课没听懂吗?”他说:“没有。”我问:“平时怎么上课的呢?”他说:“平时老师中英文都说,这节课一句中文不说,根本听不懂。”我很惭愧,原来老师这次是专门给我上了一节课。一节课上下来,我们就能够看到老师的关注点,明白他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向何处。上一节课,不管谁来听课,老师的教学目标都应当清晰。前面我说过教育的意向性,就是这一节课下来,老师要知道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没达成目标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老师对教学要有设计、有反思,要不断地去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学科兴趣?做什么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班主任要从基本职能入手,根据班级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一是要关怀所有学生,特别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我们国家特别强调,要给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而不是提供完全一样的教育。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我们就要去思考不同的孩子都需要什么。这种人文关怀非常重要。二是要培养孩子积极融入的态度。当学生都不听课的时候,老师该做些什么?有的老师说,“他们不听我不管,我接着讲。”这是为什么?老师这么做有道理吗?我们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完全融入教育活动中,这很关键。
班主任要给孩子们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各种活动,让他们共同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要和每个孩子的参与建立密切联系。我们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目的是什么?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闪光。学校、班级一定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不同的孩子都能从中获得自信,这份自信会迁移到孩子今后的持续发展中。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班主任是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了班主任专业化,到今天我们还在探讨这个话题。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不断地澄清认识,不断地丰富理解,把它变成一个行动过程,力求让它达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杜威说教育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也是我们对班主任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把“开放、敏锐、反思”这三个关键词作为专业品质。
希望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动,更多地体现出教育所蕴含的“迷恋他人成长”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