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动态的生成不是神秘的
2014-08-02邓蓉
邓 蓉
在我国教学论演进中,第一个提出“生成”一词的学者是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她提出了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中,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显然,叶澜教授的观点是基于对“不着眼于人的教学”的扬弃,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捍卫,并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资源。课堂动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对话的质量,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这样看来,生成并不是神秘的。
课堂是一个动态系统,多维互动决定了它的状态是生成的
课堂不是一个静态系统,而是一个信息的发出与接收都是多元化的系统,多维互动、动态生成是这个系统的基本特征。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动态”——课堂过程不是静态的,思维的展开,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师生在时间延展过程中的各种情态都在发展变化;“多维互动”——师生、生生以及他们与文本、文本相关的信息、环境,甚至偶然发生的事件,都是信息源,都处于多元化的互动中,并随互动而改变;“生成”——由于信息源的多维,收者的多维,重组的信息也就自然多维而其中与教学相关的意义信息,就是生成。
以生成的课堂动态作为教学过程的逻辑考量,叶澜教授还提出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1)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2)在教师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3)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4)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比不同方案性资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从而使教师实现自己教学实践的具体构建。
叶澜教授的论述,无疑揭开了动态中的课堂,“生成”的神秘面纱,使“生成”清晰在我们的面前。
优质的课堂呼唤生成的课堂动态
以上论述,我们实际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成因课堂动态而存在。或者说,只要课堂处于动态中,“生成”就会不期而遇,从而成就课堂的精彩。
很难让人相信,一堂优质的课,没有精彩的生成。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教育家们在其论述中都把课堂动态中的生成,当成课堂精彩的惊喜。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虽然没有提出“生成”这个词语,但许多论述已经触及到了课堂生成。譬如“温故而知新”,如果说“温故”是教学中的动态,那么“知新”就是一种“生成”。
他的很多论述,更触及到我们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的核心策略——如何求取生成的课堂动态。
譬如“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实际上“悱”“愤”状态与“启”“发”状态是课堂动态,求取的就是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优质的课堂,必然是与“灌输式”对立的“启发式”教学,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优质的课堂教学呼唤生成的课堂动态。
借一双慧眼,别无视课堂动态中的生成
动态中的生成,随处可见,但需要我们教师慧眼识珠,即时捕捉,让这些精彩闪亮课堂。
首先,教师要鼓励非从众思维,不能只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所谓标准答案,语文课标明确提出“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就是告诫教师要正视课堂生成,鼓励生成。
其次,对于动态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要及时筛选,甑别真伪,判断价值,使生成的资源趋近教学现实。
再次,当生成性资源初露端倪,教师要善于搭建梯子,让学生突破认识的障碍,让生成性资源丰富出来。
最后,当生成性资源产生后,教师要深化为课堂动态中的形象(譬如言语形象),使生成资源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成全人的全面发展,课堂动态中的生成来自于学生的智慧自觉开启,同时也指向学生智慧的提速,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不应该视生成为神秘物事,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加大课堂开放度,求取生成的课堂动态,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和学习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