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跳高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14-08-02龚博琦
龚博琦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13级田径普修班的学生8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阅读大量相关分层教学法与田径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并在万方数据等网站上检索了近10年相关本研究的专著和期刊,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
1.2.2 教学实验法
随机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13级田径普修班的学生80人,根据他们的运动成绩、身体素质等情况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验组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学。教学课时为12学时,实验时间结束后按照学生的运动成绩、技术等级等进行评定,以此判断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1.2.3 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和Excel等软件统计工具,对所调查和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和特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2 实验过程与分析
2.1 实验前准备
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研究对象进行身高、体重、50m、纵跳摸高、立定跳远、背越式跳高的测试,按照测试成绩将学生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验是否符合实验的对比条件。表1可发现,实验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实验设计符合随机化,满足实验的条件,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
表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情况的比较表
2.2 实验实施过程
根据学生背越式跳高的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及武汉体育学院跳高技术成绩评定标准,将实验组的学生分为3个水平,即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一为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较差;水平二为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中等;水平三为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较为优秀。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使全体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在实验过程的控制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任务均由本人完成,两个组的教学人数,课时数量,场地器材,环境等均保持一致。在对照组的学习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而实验组的教学内容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做到因人而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具体教学情况如表。
表2 不同水平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安排表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背越式跳高技术成绩的比较
表3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经过12学时的背越式跳高的学习后,实验组的跳高技术成绩由实验前的68.5分提升到74.2分,而对照组在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后由原来的68.7分提升到71.0分,由实验前的差值0.2分扩大到试验后的3.2分。通过统计软件的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学生的技术优于对照组学生。因此,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表3 试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成绩比较表
2.3.2 背越式跳高运动成绩中的比较
图1可见,在背越式跳高运动成绩的测评中,实验组的学生运动成绩的提升幅度较大,其最为突出的主要集中在1.4-1.5m之间和1.6-1.7m之间,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有14名学生运动成绩在1.4-1.5m之间,而试验后只有5名学生在1.4-1.5m之间,其余的9名学生的运动成绩都得到了提高。实验前实验组成绩在1.6-1.7m的只有7人,而实验后上升至15人,8名原始成绩1.6m以下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在表中还可见,对照组的学生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后运动成绩提升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跳高运动成绩具有显著性效果。
图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背越式跳高运动成绩中的比较图
2.3.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背越式跳高技术理论成绩的比较分析
表4可见,实验组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法后,在跳高技术理论课中的成绩也有大幅度提高的趋势。主要原因为实验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教生间的交流加强了,在技术课的教学时,往往给学生讲解动作技术原理,让学生明白怎么去练习,为什么要这样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表4 为2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背越式跳高技术理论成绩的比较表
3 讨论与分析
1)分层教学法有助于田径教学的全方位改革。从田径课程的整体架构上看,分层教学法有助于田径课程的宏观课程改革向微观课程体系的转变。在班级授课形式上,分层教学法有助于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只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很难顾及全班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一样,教学方式一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分层教学法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有效地避免这些弊端,在教学要求上实现了从目标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向灵活多变,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寻求更高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和强化自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授课,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在角色上,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掌握知识,由过去的教育对象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分层教学法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原则,确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快乐且全面的发展。
2)分层教学法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田径背越式跳高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和运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水平划分对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有针对地安排教学内容,在不打消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让他们逐步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水平;对水平一般的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并按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应严格要求,使他们朝着更好目标前进。在各个水平之间设立末位淘汰制,明确地划分各水平之间的标准。若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水平二或者水平三的标准,则可以进入水平二或水平三的阶段学习,同样水平二或者水平三的学生由于不努力学习和训练,一样会下滑至水平一阶段。定期组织运动成绩考核,在较高水平阶段学习中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降到一般或者较低的学习阶段,同样,较差学习阶段中成绩较好者将提升到水平二或水平三的学习中。这样一来即能充分发挥不同阶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较好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又能使他们产生竞争意识。
3)分层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训练的积极性。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观察,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在传统教学方法下进行田径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即专业技能水平优秀的学生越来越好,水平较差的学生越来越差,主要原因在于将运动水平好的学生和运动水平差的学生混合一起进行教学,水平好的学生更重视与技术水平的展示,使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无形地产生了巨大压力,他们害怕与同学和队友的嘲笑不愿过多展示自己,这样的一种心理现状则造成了学生心理的惧怕,很难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采用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可有效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同一层次在一起学习训练,能更好地在相互学习和探讨,促进了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4)分层教学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全体性、主动性、差异性和创新性”五个特性,在这创新性是核心,差异性是难点,解决好素质教育中的差异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关键。在大量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在全体性和全面性一致性很强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很大的制约。在西方一些国家采用的“个别化”、“自由发展化”的教育模式,我国由于具体的国情,故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教学法在顾及全面性、全体性的情况下,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通过教学实验发现,采用分层教学法在田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运动成绩和理论水平。2)采用分层教学法能有助于田径课程的全方位改革,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3)分层教学法能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4)分层教学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4.2 建议
1)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等有深入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分层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努力做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体现层次感和系统性。2)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水平较低学生的学习,多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使全体学生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3)体育工作者和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分层教学法的运用,并不断对其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该教学方法能广泛地运用到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中,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1]王大中.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意义、设计与实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
[2]杜香当.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的分层次教学[J].搏击·武术科学,2008(7).
[3]尹卫华.耐久跑分层教学的尝试[J].体育教学,2008(11).
[4]文永方,张 健.大学体育田径专项课“分层合作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5).
[5]田海波.“分层次教学”在田径跳远普修课的实验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