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产茶省份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
2014-08-02张红旗
张红旗,圣 涛
(中国农业银行 马鞍山分行,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我国幅员辽阔,因其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产茶量稳居世界第一,催生出多个茶叶知名品牌,有黄山的毛峰、祁门的红茶、云南普洱、西湖龙井等。茶叶产业已成为各主要产茶省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随着日益开放的国际化市场,福建、浙江和安徽等省区,茶叶产业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市场都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
目前,国内学者陈宗懋比较了国内外的茶叶农残标准,并清晰证明国内外茶叶农残标准的差距,这有助于量化我国茶叶产品的质量等级,扫清了我国茶叶国际出口的国别认识盲区[1]。闫逢柱等研究了国别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力[2]。万青等对浙江省的茶叶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研究主要也是集中在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评价范畴内[3],在省级层面上对茶叶竞争力的国内与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显得较为薄弱,而且没形成一定的体系。江新凤等对云南省的茶叶竞争力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别作了比较研究[4],可以称得上是茶叶产业竞争力研究上的重大进步。许咏梅借助于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的形成科学成熟的指标评价体系[5]。沈佐民就茶叶出口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提出了茶叶产业绿色生产的相关建设性意见[6],对提升茶叶生产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选用2007—2012的统计数据,从国内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两个方面入手,提炼出有效的指标,初步构建出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实证分析了主要产茶省份茶叶产业的竞争力,并进行比较分析,就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相应的指标体系要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概括性。设立的指标要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地区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状况,比较准确而且有序地描述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
2.代表性原则。在建立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层次要清晰、指标设置要简练,因此所选择设置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能够比较综合而且概括性反映所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特点。
3.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明确,测定方法标准,统计计算方法规范,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区域茶叶产业竞争力。
4.可操作性原则。由于省级范畴的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估也还处在探索阶段,同时不同区域里茶叶产业发展所面对的问题也就不同。而要对区域间茶叶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指标的选取要在较准确反映各地区茶叶产业竞争力基础上,尽量选取具有共性的综合性指标,力求数据的可操作性。
(二)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上述构建原则,借鉴前人的指标评价成果,作者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综合了9个成熟有效、具有代表性及可操作性的指标,并初步形成茶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国内市场占有率。作者选用的此项指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指标,而是相对于国际市场占有率而言的。结合了进出口因素来考量茶叶产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为:(Pij-Xij)/(Pj-Xij+Mij)。其中:Pij为i地区j种农作物的总产值;Xij为i地区j种农作物的出口额;Pj为全国j种农作物总产值;Mij为i地区j种农作物进口额。
2.规模优势指数(SAI)。规模优势指数反映一个地区某一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它是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考察该种农作物在该地区农业生产上的相对重要性及规模优势。规模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SAIij=(GSij/GSi)/(GSj/GS)。其中:SAIij为i区j种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收获面积;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收获面积;GSj为全国j农作物的收获面积;GS为全国农作物的收获总面积。
3.效率优势指数(EAI) 。 分析特定地区、特定农作物的土地产出率与该地区所有农作物平均土地产出率的相对水平以及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考察该地区在该农作物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公式:EAIij=(AYij/AYi)/(AYj/AY)。其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AYij为i区j种农作物单产;AYi为i区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AYj为全国j种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AY为全国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
4.产品国内质量指数(PQI)。产品国内质量指数通过产品的产量与价格,反映了该产品的质量指数。就茶叶产业而言,该项指标与其他指标一样,也为正向指标。另外同样考虑到进出口因素,计算公式:(Pij-Xij)/(GPij-GPxij)。其中:GPij为i地区j种农作物的总产量;GPxij为i地区j种农作物的总出口量。
5.单产(AY) 。单产是一个衡量生产率的简单标准它由提出并在统计分析中使用通过分析各地区同一产品的单产,可以看出各国同一产业的要素察赋状况、产业组织状况和该产业中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计算公式为:AYij=GPij/GSij。
6.国际市场占有率(PRIM) 。指的是某年某一地区的某产品的出口额占当年世界该种产品出口总额的百分比。计算公式:Xij/WXj。其中WXj为世界该种产品出口总额。
7.贸易竞争指数(NTB)。NTB表明了某国(或地区)某个产业(或者产品)的对外贸易的情况,它优点是作为一个相对值,剥离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经济方面的影响,无论进出口量是多少,其值都介于-1和+1之间[7]。从出口的这一角度来观察,指标越接近于1国际竞争力越强。计算公式为:NTBij=(Xij-Mij)/(Xij+Mij)。各个字母表示的意思同上。
8.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占此国(或地区)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份额的比率。计算公式:(Xij/Xi)/(WXj/WX)。其中:Xi为i地区出口总额;WX为世界总出口额。
9.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因为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成正比例关系[8],产品出口质量指数运用某地区某产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反映该产品的质量优势,因而更能体现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此项指标亦为正向指标。计算公式:Xij/GPxij.其中GPxij为i地区j种产品的总出口量。
综合上述9个指标得到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茶叶产业竞争力(A)评价指标体系
(三)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各级指标权重的判断,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工具确定最终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表2 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一览表
二、各主要产茶省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随着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接下来作者将把安徽、四川、江西、浙江、云南、湖南、湖北、福建、广西9个主要产茶大省的各项数据进行运算,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各省茶叶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排名,加以评价分析。
(一)数据处理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和时效性,在数据准备方面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所采用的数据摘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国际统计年鉴》*指标中的Pij即各省的毛茶总产值,并不能在统计年鉴上的到,因而作者参考了相关权威网站;此外对各省的全部农作物总产量也是根据统计年鉴作了相应估算。;二是根据各项指标所需要的数据,有针对性的整理了2007—2012年5年的最新数据,并为减少数据的波动性误差,真实反映情况,取了5年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三是为更好地将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将原始数据表3作了标准化*标准化计算公式为xi'=(xi-min x)/(max x-min x),标准化后指标值在0~1之间。处理,得到表4。
表3 原始数据
注:C1、C2、C3、C4、C5、C6、C7、C8、C9分别表示国内市场占有率、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产品国内质量指数、单产、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和产品出口价格指数。
表4 标准化数据
注:贸易竞争指数C7由于已在0~1之间,因此没有进行标准化,这对实证结果无影响。
表5 主要省份茶叶产业竞争力排名
(二)竞争力评价
1.综合评价。上述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主要产茶大省的茶叶产业竞争力表现,不负预期,浙江、福建和云南分列前三位,而安徽省的表现则与市场预期有一定出入。浙江的位首位置不断受到福建、云南的挑战。表3所示,相比较与福建,浙江的数据大部分落败,显性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绝对优势才使其综合优势尚可,浙江需要居安思危,尽快制定相应对策。就表4、5而言,安徽茶产业的中间位置已被湖南、湖北所取代,其整体茶产业正处在没落状态。即使撇开数据统计中的误差和茶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缺陷,安徽茶产业的主管部门也应当有所警醒。
末三位分别是安徽、江西和广西。这三省的产茶方面的自然气候条件优越,不难发现自然气候因素以及劳动力因素已经不能再在茶叶竞争力方面获得显著优势,规模化、科技化种植趋势迫在眉睫。
2.系统评价。就国内竞争力而言(参见表3),国内市场占有率浙江、福建、云南分别为0.167、0.219和0.175,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此外规模优势指数、产品国内质量指数方面这三省优势特别明显,这充分证明了茶叶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科技化管理势在必行。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单产、湖北的产品国内质量指数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安徽和江西的单产分别为0.598,0.571t/hm2,只及其他省份的一半左右,可见其茶叶产业的发展处在较低水平,效率较低。
国际竞争力方面,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浙江一枝独秀,福建位于其后。安徽地区茶叶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明显,位列湖南、云南之后。出口茶叶的总体价格,云南、湖北和福建的出口均价为 3 143、3 058、2 863 美元/t,而湖南和浙江的表现较逊色,分别为 1 646、1 786 美元/t。因为各省主要是出口,进口数量极少,所以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方面,表现都非常好。
三、提升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提升国际竞争力
1.自主研发,发展绿色产品。比较优势所代表的贸易潜在利益能否实现取决于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我国产茶企业目前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但众所周知,这种静态的比较优势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很容易跌入“比较优势陷阱”[9]。因此各省产茶企业要认清现状,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技术质量水平,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大力生产绿色产品。
2.茶叶农残标准的制定。比较优势是获得比较利益的基础,标准则是影响经济主体获得较多比较利益的重要因素[10]。茶叶农残标准竞争决定了游戏规则的制定和国际分工利益的多寡。各省应高度重视茶叶标准的制定,实现农残标准的正规化、并且与国内外农残标准接轨,确保长期内获得比较优势,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
3. 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企业自身在产业中的作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在宏观层面的作为。首先,政府要为产业出口提供优惠的窗口和便利的政策支持,鼓励我国茶叶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当我国茶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遭受贸易壁垒或者不公正待遇时,政府部门要有迅速的应急机制以减少企业的损失。再次,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及时向产茶企业提供国际市场茶叶的最新信息。
(二)提升国内竞争力
1.推广茶叶生产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的集约化。为了便于宏观调控,必须推行标准化生产,改变粗放型经营,建立集约化的茶叶生产基地,鼓励茶农之间协议合作,实行股份合作制,由茶叶生产部门组织,技术研究部门参与,建立大面积的无公害绿色茶园,大幅度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增强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竞争力。要组织茶农走专业化合作道路。对茶叶生产、管理、用药标准、销售等统一协作,同时积极扶持茶叶加工和销售龙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满足市场要求的过程中壮大自己,通过茶叶生产的集约化经营,以他们为技术龙头,打造茶叶品牌形象,带动各省茶叶生产整体品质的提高。
2.保证绿色生产,消除质量隐患。采用“追根溯源”的原产地证明方式,流程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大力培养原产地品牌意识。各茶叶厂商通过合资形式,直接建立自己毛茶生产基地。对于其他茶区的毛茶,采取严格的农残预检措施,拒收农残不合格的原料茶。实施初制茶厂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解决自身的茶叶清洁化加工问题,努力实现茶叶产品的深加工,提高茶叶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今年国外茶叶农残标准新动向[J].中国茶叶,2003,25(2):4-5.
[2]闫逢柱,张文兵.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的评价与分析[J].经济林研究,2006,24(1):5-10.
[3]万青,闫逢柱.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资源科学,2006,28(4):118-124.
[4]江新凤,邵宛芳,何永铂.云南省茶叶竞争力实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7):25-30.
[5]许咏梅.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世界农业,2006(1):26-28.
[6]沈佐民.我国茶叶出口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14-19.
[7]陶涛.国际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5-145.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9-285.
[9]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20-26.
[10]张红旗,张文兵.绿色贸易壁垒对霍山茶叶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22-23,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