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区位价值的评价与开发利用策略
2014-08-02张必清
张必清,鲍 鲲
(昆明学院 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放经济背景下,边境地区由“边缘区”向“核心区”、“中心区”转变,逐步展现了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及市场前景。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云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南亚陆路最便捷的通道,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在长达 4 060 km的边境线上,分布着10个国家一级口岸和7个二级口岸,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此背景下对改革开发以来云南边境区位价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既是对前一阶段云南沿边开放的重新审视,也是站在新的战略高度,全方位、多视角对云南的边境区位价值进行测评,为云南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沿边开发、开放道路提供科学依据。
边境即靠近边界线的区域,由于有了边界,边境地区具有一种特殊的区位特征。国外在这方面的成功典范就是欧洲的莱茵河地区和北美自贸区的美—墨边境地区。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边界效应的转化提高边境区位的价值;二是通过边境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来提高边境区位的价值。在边境效应转化方面研究较系统的是李铁立,他认为:跨边界经济合作过程中,边境地区进行着边境区位的再创造[1],并详细地阐述了边界、边界效应、边境区位对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2]。胡超在总结边界效应影响因素基础之上,分析了中越边界效应中各影响因素的正负效应,并详细阐述了通过边境地区城市化的要素集聚、分工深化和市场制度建立等作用来促进边境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理[3]。通过边境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来提高边境地区价值研究的主要是黎鹏,他从边境区位的自然资源属性角度,提出了边境区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意义、效用与整体效果上。把边境区位价值(V)的构成归纳为经济价值(V1)、社会价值(V2)和生态环境价值(V3)三个组成部分[4]。之后王谷成从资源与能力相匹配的角度界定边境区位价值的内涵与要素体系,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框架内给出了边境区位价值开发利用的路径[5]。
前人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边境区位的价值,其实边境区位是一个复杂的人类活动空间,对它的研究将伴随人们的认识而逐步深化。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边境地区的发展变化做出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估,从中找出其发展演变的特征、规律。一方面佐证前人提出的边境区位价值理论,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评估全面把握边境地区的现状,掌握前期开发、发展该区位所带来的效应空间,为边境区域的开发、开放与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然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就成为了关键,关乎评估的有效性、科学性。因此,本文对边境区位价值评估的指标体系将借鉴上述的理论成果,在考虑边界的转换效应和边境区位自然资源属性的基础上,从政治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5个方面全面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力求对边境区位价值做出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
一、边境区位价值的评价模型及梯度结构
(一)边境区位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边境区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现其价值的指标也是相当的丰富。因此,本文在对边境区位价值进行测度时,既充分借鉴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以及要素禀赋论等的研究成果,又考虑以下原则来选取:第一,科学性。指标从元素的构成到整个体系结构,每一个指标内容及计量方法要做到科学、合理、准确。要求确定的每个指标的含义要清晰,概念要准确,计量的范围要明晰。第二,代表性。能反映边境区位价值的指标很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在选择时要选择在同一类型指标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能充分反映边境区位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价值的体现。第三,综合性。指标的选择要尽量反映边境区位及边境地区发展的全貌,顾及系统的各个方面。第四,可操作性。对每个指标的量化是评估能否完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指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指标的可得性,可量化性,同时还注意可比性和灵活性。依据上述原则,在充分借鉴前人对边境区位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政治政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5个方面构建了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边境区位价值评估模型及方法
1.主成分分析。其基本思想就是利用降维的思路,在损失较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通常把转化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这使得主成分具有某些比原始变量更优越的性能。
设有N个样本,P个指标,分别用X1,X2,…,Xp表示,这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X=(X1,X2,…,Xp)T。用主成分法寻找公共因子,将所得的P个主成分由大到小排序,记为F1,F2,…,Fp,若选择m(m
上式确定的F1,F2,…,Fm称为原变量的第1,2,…,第m个主成分,且F1,F2,…,Fm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依次递减。
综合评价函数:F=α1F1+α2F2+…+αmFm
为了便于比较与评价边境区位价值的大小,将其值控制在0至1之间,采用如下函数对其F值进行以下相对化处理:
式中V(t)作为最终衡量边境区位价值的指标值,并将其进行排序分析。V值越大,其边境区位价值越大,越接近0,边境区位价值就越小。
表1 边境区位价值的指标体系
注:表1中,经济外向度计算公式为:经济外向度=进出口总额/GDP;表中的政治政策因素及文化因素指标不好量化,因此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调查,得出一个量化的值(本文采用五分法),参与其后的主成分分析及模型的构建,德尔菲法的详细过程见下文详述。对于逆指标的处理,本文采用取其倒数的方法。
2.德尔菲法。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若形成一个专家团队,对某件事物的认识可能更趋于完善。德尔菲法就是一种背靠背的“专家团队咨询”方法。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是将要咨询的问题写成若干条比较明确的条目,将这些问题条目寄给专家,让他们做出书面的解答。注意专家们是背靠背、互不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然后通过调查人员,将他们的意见集中归纳,并反馈给他们,并请专家们根据重新归纳的意见进行重新考虑,再给出书面的解答。这样通过3~5次的反复修改论证,得出的结论相对集中,这就是“专家团队咨询”的结晶,相对来说较科学与完整。最后通过对这一“结晶”进行数字化处理,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结果。
(三)云南边境区位价值的评估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境内东与贵州接壤,其东南是广西,北边与四川相连,西北是西藏;境外是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与东盟的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 4 060 km,占中国陆地边界的1/5,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相连,并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国等国相邻,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陆上通道。
在 4 060 km的边境线上分布着10个国家一级口岸和7个省级二级口岸(本文主要指公路口岸及铁路口岸)。本文的研究主要选择17个边境口岸(见表2)所在的县级口岸城市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评估。
表2 云南边境口岸及口岸城市情况
①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畹町撤镇建立德宏州第一个县级市。1999年畹町撤市改建为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属瑞丽市所管辖。
根据表1构建的指标体系,查阅各样本口岸及城市的原始数据*本文所选择的数据为2011年的数据。其中指标x209、x210、x211数据来源于《云南年鉴2012》;x11~13、x41~44进行德尔菲专家调查;其它原始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12》。,并对部分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了消除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度量的单位(量纲)不同,导致的“噪声影响”。、相对化处理及趋同化处理后,根据上文构建的主成分评估模型,利用SPSS19.0软件计算出各边境口岸城市的区位价值,并进行相对化处理后,得到各样本口岸城市的分值如表3所示。
表3 云南各边境口岸城市的区位价值
根据边境区位价值的高低或大小,可将其分成不同阶梯,这种各“点”处于不同的阶梯、同一阶梯上的“点”间存在某种共同性、不同阶梯间的“点”存在可比性及共通性的结构,称其为边境区位的梯度结构[6]。边境区位价值的梯度结构是地区社会历史、自然环境、体制市场等因素的客观反映,它的存在是边境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开发不同步均衡的一种表现。根据表3中V(t)值大小,将云南边境区位价值分成3个阶梯,第一阶梯的V(t)值为0.8~1.0,第二阶梯的V(t)值为:0.5~0.79,第三阶梯的V(t)值为:0~0.49。云南边境区位价值的梯度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云南边境口岸城市区位价值的梯度结构
二、依据边境区位价值梯度结构的开发策略
根据边境区位价值的梯度结构,尊重边境区位价值的差异,针对处于不同阶梯,具有不同特征的边境地区,从政治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在空间上,采用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以面统管合局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开发策略。在时序布局方面,探索各种开发策略及其组合状态在时间顺序上开发利用的协调安排。
(一)增长极发展与边境口岸特色经济相结合
佩鲁首先提出增长极概念,认为增长极是“具有推动力的经济单元”[7]。后来布德维尔将“极”的概念引入到地理空间,扩展了增长极的概念[8],并认为增长极包括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平衡走向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边境地区,边境口岸作为对外开放“窗口”与生产要素流动的“枢纽”,首先依托毗邻边境口岸要素的互补流动与重组而快速发展起来,逐步形成边境地区的“增长极”。显然,边境口岸城市率先成为边境地区因“口岸因素”发展起来的“增长极”,集中体现了边境效应的转化作用。因此,边境地区的开发应该以边境口岸及边境口岸所在城市(镇)作为边境区域开发的“增长极”。然而,针对众多的边境口岸,由于边境口岸地区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毗邻城市的状况等因素,其开发价值也存在差异,在确定增长同时,也因考虑其边境区位价值的大小进行分层,实行梯次开发策略。根据表4的云南边境区位价值的梯度结构,确定其云南边境口岸城市的增长极层次如表5所示。
表5 云南边境口岸城市增长极分布情况
以边境口岸作为生长点,以边境口岸载体城市作为增长极,形成多点布局、多层次体系的云南边境地区梯次开发空间布局。然而,光有增长中心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产业(群)的支撑,才能获得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因此,各边境口岸的经济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毗邻口岸城市及腹地的资源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确定边境口岸及口岸城市发展的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符合自已的边境口岸特色经济。
(二)点轴开发与跨境经济走廊相融合
一个地区从不发展到发展,从不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一般是从增长极开发模式到点轴开发模式再到网络开发模式的过程,也就是“点线面”梯度推进、逐步深化的过程。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是指地区发展的生长点,也就是“增长极”。“轴”就是连接区域生长点的交通线路。点轴开发就是将地区的生长点(增长极)与交通线路有机结合的核心区域。因此,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发挥边境线上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作用效果并将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云南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17个边境口岸,25个边境县(市),具有多条连接境内外的交通运输干线,沿交通干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或城镇,具有点轴开发的条件与环境。自1992年以来,云南的边境口岸已逐步恢复开放,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与建设,形成了以“以瑞丽、河口、磨憨、猴桥”核心边境口岸的“中缅、中越、中老泰、中缅印孟”4条经济走廊。点轴开发模式将有利于云南4条跨境经济走廊的建设,促进云南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点轴开发与4条跨境经济走廊相融合的开发模式如表6所示。
(三)对开口岸城市的良性互动与跨境城市(镇)体系构建相结合
陆路边境口岸的开放,一般是“成对出现”、“共生共荣”[9]的,如瑞丽—木姐,河口—老街,边境口岸成为了毗邻中外口岸城市要素流动的“枢纽”,口岸城市也就成为了支撑边境口岸发展的直接腹地。因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背景下,云南边境城市依托对开口岸城市互动的相互影响、辐射与带动,逐步形成了各级跨境城市(镇)体系,如红河—河口—老街;德宏—瑞丽—木姐;西双版纳—磨憨—磨丁的“三级”发展格局,有效带动了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
表6 云南点轴开发与四条跨境经济走廊相融合的开发模式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出现了诸多边境型城市体系,如欧盟的“上莱茵河”地区,美墨边境区,形成了新的生产与生活中心,并与周围(跨境)城镇形成了新城市(镇)体系。在东南亚由“新—柔—廖”构建的“跨国增长三角”,也正在形成新跨边境的城市(镇)体系。可见,跨境城市(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将是对开口岸城市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
针对目前云南边境地区发展的“三极”格局,可构建“滇西、滇西南、滇东南”三大边境城市(镇)群,形成对核心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支撑。滇西发展极,以瑞丽—木姐口岸为核心,构建以“大理、隆阳、腾冲、芒市、瑞丽”为重点的滇西城市(镇)群;滇西南发展极以磨憨—磨丁口岸为核心,构建以“景洪、思茅、临翔”为重点的滇西南城市(镇)群;滇东南发展极以“河口—老街”为核心,构建设以“个开蒙建、文砚丘”为重点的滇东南城市(镇)群;这样在云南的边境地区就形成了以“口岸”作为生长点,以“口岸城市”作为增长极,以“昆瑞、昆曼、昆河”为三级干线,以“边境城市(镇)群”作为口岸腹地的点、线、面的立体开发模式。
(四)“复合模式”
从云南边境地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上述“单一模式“的特点与作用方式等方面综合来看,在产业培育与空间布局上,上述开发策略可以同时存在与交叉布局。首先,从时序布局与组合来看,要形成以第一梯次(瑞丽、河口、磨憨)为核心,第二梯次(猴桥、打洛、天保、孟定清水河)为重要支撑,第三梯次(盈江、章凤、南伞、沧源、孟连、金水河、勐康、片马、田蓬)为补充的梯度时序开发策略。其次,以口岸形成的特色产业为支撑,形成口岸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要素在口岸城市聚集。最后,以口岸的对外功能及通道对聚集要素的扩散效应,形成经济走廊,实现口岸与腹地、国内与国外要素的良性互动发展。从空间布局来看,要以对开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境城市群、次区域、产业带、自贸区形成良好的对接。比如,分布在边境地区的口岸城市(镇)和口岸地区的增长极可构建边境产业带,与已有的中老缅泰结合部“黄金四角”与GMS次区域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形成交叉与重叠,在空间布局上构建“边境区、产业带、自贸网”的三级发展系统[10]。同时,在时空布局与组合上,要对单个模式的布局与功能进行调整与优化整合,并按照实际情况与发展动态论证界定在不同时空优化的重点、内容,由此建立起由单个模式的功能互补性整合与时空布局协调发展的“复合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铁立,姜怀宇.边境区位及其再创造初探[J].世界地理研究,2003(4):38-43.
[2]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胡超.突破边界效应:城市化与边境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中越边境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2009(8):15-20.
[4]黎鹏.CAFTA 背景下中国西南边境跨国区域的合作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王谷成.边境区位价值的要素体系及开发路径[J].改革,2008(12):23-27.
[6]方晓萍,黎鹏,丁四保.边境区位价值的梯度结构与梯次开发——以中国与东盟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带为例[J].经济地理,2011(9):1409-1413.
[7]DUCARMEL Bocage. The general economic theory of francoir perroux[M]. 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5: 135-137.
[8]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7-226.
[9]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5.
[10]李红.边境区,产业带,自贸网: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三级发展系统[J].亚太经济,2006(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