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共享探析
2014-08-02滕秋茗
滕秋茗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 金华 321004)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共享探析
滕秋茗
(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 金华 321004)
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策略,通过基于用户参与的特色资源共享平台的关系解析,提出了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区域性图书馆联合体的模式。
特色资源 用户参与 共享平台 图书馆联合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互联网被重新设计成为内容网络,其传输功能虽然仍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的。高校图书馆在面临着管理范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以及用户需求和阅读习惯的改变时,也处于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转型期。加强特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图书馆从传统业务走向知识信息服务的途径之一。
1 特色资源建设对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1 有利于丰富资源,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
网络时代特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特色资源建设与共享有利于馆藏精品化和服务优质化。当今网络环境下,衡量图书馆的标准不光是看馆藏有多少,更重要的是看其为用户提供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构建依据不同用户取向,具有自身特色,满足用户需求的特色资源势在必行。同时,特色资源也是图书馆转型期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面临着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型的任务与挑战,特色资源建设促使图书馆从以往以面向图书、资料为主的传统业务向以知识内容为主的深度开发与服务的现代业务发展。特色资源建设可以缓解大学图书馆拥有大量资源和资源效益极为低下之间的矛盾,为图书馆转型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数字化的资源指向。网络出现后,以数字形式存在的网络资源呈爆炸式增长,网络信息检索迅速、全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高校图书馆若能打破体制壁垒,拓展数字化服务,并使以本校用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向校园外用户延伸,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充分体现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且能不断提升其行业核心竞争力。
1.2 有利于传承文化,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力
特色资源能够体现出高校的人文精神和图书馆文化。众所周知,图书馆是大学的地标,是大学的象征,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一方面,图书馆对于大学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图书馆对于一所高校学风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在特色资源的构建过程中形成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系统资源。创立信息服务品牌,激发用户的隐性需求。信息机构的信息组织水平越高,信息资源就越便于被用户使用。在网络环境下,科研、教学的有效性,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生存能力,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来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正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数字资源为主要媒介,创建资源提供者、用户和资源之间沟通、互动的平台,创立独有的资源内容,不断激发用户的隐性需求,并努力通过高品质、高水准的服务占据难以取代的竞争地位。
1.3 有利于贮存记忆,凸显特色,推动信息社会化
北大信息管理系博导吴慰慈先生说:“图书馆是社会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大学图书馆不仅是大学记忆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同时也应承担起相 应的社会责任[1]。高校图书馆尤其要重视对所属高校内的基于Web的知识资源的采集、组织、管理和保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校特色资源的整合、创新,引导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资源,提供深层次的服务。每个图书馆应该有区别于其他馆的优势之处[2]。发展特色,避免同质化,是图书馆追求效益目标和创新服务的途径之一。为了提高资源建设的质量,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基于网络的图书馆联合体的成员馆有必要建设各自的特色馆藏和资源体系,以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特色资源建设的分工合作和网络共享的发展。同时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缩小不同用户阶层的信息鸿沟、推动信息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且技术应用也处于领先地位,如果能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对特色资源进行共建、共知、共享,不仅可以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条块分割,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对于改善区域信息发展不平衡、缩小用户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推动信息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特色资源建设策略
2.1 拓宽收集渠道,深度整合加工
合理、准确定位,挖掘独具特色、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收全率,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的科研前沿优势。特色资源建设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为文献信息的范围、知识内容的选择提供明确的方向,有的放矢。建设初期应“少而精”,随着建设的逐步深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充实库存、细化分类、精心遴选、深度加工,形成结构合理、系统优化的资源体系,便于用户检索和利用。特色资源建设应进一步拓展收集范围和渠道,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是特色资源的重要来源,在网络环境下,还应注重对海量网络信息资源的过滤、积淀和整合工作[3]。充分尊重用户对特色资源的理解和需求,定期对用户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用户提供的资源指向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反应并进行资源的归集和汇总。注重与高校研究所、地方信息服务机构等建立合作沟通关系,定期开展专题信息咨询、特色资源采集,打开信息之门,容纳百川,为文献信息服务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2.2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
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有较为稳定的经费来源和固定的用户群体,但品牌意识较为薄弱。而在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竞争加剧、用户分流成为图书馆不得不面对的挑战。所谓品牌,从用户角度来说是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和认可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效应在许多领域都已被证明。
高校图书馆在特色资源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品牌意识。访问率高、美誉度高的特色资源能激发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使用户产生访问惯性,形成固定的检索习惯,从而扩大用户群体,形成品牌推广效应。
其次在内容选择上要有精品意识。图书馆囿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满足用户的所有信息需求。所以基于知识服务的内容选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图书馆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同时,必须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才能不断满足研究层次日益提高的用户信息需求。图书馆在特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优先选择有优质的信息资源基础的项目投入,重点建设,保证知识内容的精品化。
最后在服务提供上彰显特色化。特色服务是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的,特色服务是树立品牌的直接推动力。构建特色化服务门户,以用户为中心,把资源、用户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互动增长的有机体。以特色资源为依托,通过各种Web工具将特色服务及时推送给用户。北京大学图书馆十分重视特色资源的建设,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时,优先转换特色资源,依据已有的150多万册古籍馆藏,制作出别具特色的“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并逐步实现网络化。
2.3 围绕建设周期,实施长效管理
信息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价值和有效性是会发生变化的,数字化信息资源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延长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实现信息资源的增值和效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围绕特色资源建设周期,把握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动态的长效管理。
在规划和分析阶段,由于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收集、加工和整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建设前期应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比如需要了解:①什么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②各馆最具价值的资源有哪些?③建设的最低成本控制是多少?④如何建设日益复杂的存储系统?⑤如何建立友好界面,方便用户获取?⑥建设目标应与图书馆长远发展相适应等问题。并从经济、技术和操作层面进行特色资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在设计和实施阶段,着重于数据库的设计、设备的安装、系统的调试和报告、相应软件和文档资料的整理存档等环节的管理。这一阶段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建设工作,但管理职能也不应被忽视。
在运行和维护阶段,尤其应该重视管理工作。数据库建成以后,应及时更新剔旧,做好系统维护;健全组织机制,明确任务职责;严密过程管理,实现服务升级,保持特色资源数据库的持久活力,使特色资源建设发挥最大效能。
3 基于用户参与的特色资源共享平台
在特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建设者、参与者和用户终端。这三者关系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转换,理清这三者关系,有利于促进共享模式的系统化发展和标准化的统一。
3.1 图书馆在共享平台中的角色地位
一方面,各个图书馆作为共享平台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能够贡献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各馆也是共享平台的终端用户,可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和应用技术能“为我所用”,传播和使用共享平台的建设成果。
3.2 基于用户参与的共享平台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用户参与同样是特色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图书馆与各类用户,特别是学科专家、学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大大促进特色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图书馆定期提供用户个性化、前沿性的信息服务,用户通过图书馆或共享平台检索和利用所需信息资源,同时用户也是特色资源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在当前Web2.0技术环境下,用户表达和用户参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创造空间[4]。通过网络和Web2.0 技术工具,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限制,加入到特色资源和共享平台的建设和维护甚至管理当中,异地协作交流,访问诉求,进行学科指导,贡献特色资源都将成为现实。如图1所示。
4 建立区域性的图书馆联合体
4.1 区域性图书馆联合体的特性
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跨系统的资源共享,建立区域性的图书馆联合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以资源共享为目的,联合区域内图书馆信息资源系统,尤其是特色资源的整合,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集成化服务功能的图书馆联合体。虽然各联合体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藏书体系和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异质性,但并不妨碍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成为联合体,因为他们在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而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具有一致性。图书馆联合体具有以下特点:
资源多元化。图书馆联合体资源建设的出发点,是基于整个联合体的包括特色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发展,而不仅限于单个成员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区域范围内,采用集团采购和联合采购的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可以避免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服务社会化。图书馆联合体服务应该是面向整个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用户,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集团优势,实现服务的开放性和社会化。可以通过建立远程访问系统,使用户在IP限制范围之外亦能查检和利用特色资源,吸引更多的用户利用图书馆联合体的资源和服务。
共享网络化。构建统一的共享平台,主要解决不同数据库的集成和异构系统的互操作性问题。特色数据库从简单、粗糙的聚合资源到经过深加工的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库群过程,不是简单的融合、归集就能完成的,必须借助于专业的技术操作,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转换,形成包含来自联合体内各个分馆的特色数据库群的统一检索平台。
效益最大化。区域联合体的各个成员馆应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的特点与优势,从项目规模、成熟度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考量特色资源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力争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就联合体本身而言,在各个成员馆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集约型的资源系统功能也要优于各馆功能的总和,有利于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4.2 区域性图书馆联合体的管理策略
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优势明显,功能强大,整体效益优越,但要实现跨系统的整合,消除异质性带来的困扰,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抛开技术层面的因素,单就管理层面来说,建立多方合作的协调机制,确定合作共享的范围和内容,资金的运作与核算制度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图1 用户参与的特色资源共享平台
多方合作的协调机制。要建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领导机构,可以由政府机构或委派专业机构执行,也可以从成员馆中挑选出在当地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声望和地位的核心图书馆担任。负责制定联合体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明确各馆职责,协调各馆分工合作关系,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并组织实施等行政管理事务[5]。
确定合作共享的范围和内容。如前所述,区域共享的基础是各个成员馆的资源共建。各个成员馆除了实现文献资源共享以外,还应包括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共享,以及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共享。尤其要重视特色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实现资源互补,这是各个成员馆的核心价值的体现,更是结成合作共享关系的动力所在。
资金的运作与核算制度。统一结算系统,建立适宜的利益补偿机制。在联合体的各个成员馆之间按照统一核算口径,进行成本分摊和利益分配等核算程序。尽量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按实际成本结算,既考虑到各成员馆的积极性,又要切合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
[1] 吴慰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十个热点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5-10.
[2] 张丽霞,李明珍,刘旭.中国一流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探微[J].情报杂志,2008(9):66-68.
[3] 王波.高校特色资源库构建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9):47-50.
[4] 喻虹.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J].情报探索,2009(6):61-63.
[5] 马新艳.省域内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共建共享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120-122.
滕秋茗女,1976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特色资源建设。
G253
2014-06-17;责编:杨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