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创新的本质
2014-08-01
【中国意义上的创新就是把Made in China变成世所共知的褒义词,仅此而已。】
深圳有个“华强北”,北京有个“秀水”,两座国际大都市的这两个地标式位置,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性价比较高的福利。前者被称作中国电子第一街,后者则是“品牌”服装的集散地,都为中外游客所熟知,但却难言令人骄傲。
无论是电子市场还是服装市场,中国都没有那种品牌级的硬通货。这是背景。所以,当有人夸奖中国模仿、制造能力有多强的时候听着总给人感觉是讽刺。
山寨、模仿、借鉴、抄袭,我们被赠予的词汇已经不少。这和已经上升为“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对照,冲突味浓厚。
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在有感于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创新前景感到担忧。 我们对创新两个字应该并不陌生,在每个城市的精神中似乎都能看到这两个字,在每篇有关商业的采访报道中,创新也是被提到得最多的。什么技术的创新,渠道的创新,或是模式的创新……,林林总总。但真正有质量的创新,却乏善可陈。
哲学层面的创新概念,似乎不是特别容易让人理解: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从“改进与创造”这组创新关键词出发,很容易就发现哪些是真正的创新,哪些是表面的创新。
在某一个空白的领域开拓出一片蓝海,是创新;在一个成熟竞争的领域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实现后来居上,是创新。而其他,以模仿、山寨为能事的低端制造,则永远难以使一个民族的科技产业在世界得到尊重。
拆掉一辆奔驰去模仿然后造出一辆汽车,移植海外的互联网模式继而冠之以中国亚马逊、中国You Tube和中国谷歌的企业,他们创新的底气似乎从来都没有。当然,这种易于诠释商业模式的方法,更容易暴露模仿者的本性。
充其量,这些模仿者Copy一款产品或一门技术,只是小创新。他们难以在更广阔的的市场中,同微软、谷歌、IBM去平起平坐地竞争。
事实上,真正的创新者永远都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是持续创新的信心源泉,也是实现基业长青的惟一路径。至于我们,则不要把创新想得太过复杂。只有不创新的人,才试图用眼花缭乱的概念去让人相信自己创新。我们所期望的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一定要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它要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提高产品、技术的核心竞争力,与巨头们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充分的竞争。
更直白一点,中国意义上的创新就是把Made in China变成世所共知的褒义词,仅此而已。endprint